中国人为何爱放鞭炮?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年燃放爆竹,在中国的历史相当悠久。民俗学认为,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活动。古人燃放爆竹,一般要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然而燃放习俗各个朝代有所不同。
  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
  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周礼·春官》篇所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实就是烧,但其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时要发出声响,这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用火”方式。
古人将竹子放在火堆上烧烤,让其发出噼哩啪啦的声音,因而得名爆竹

  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而发出很大的响声,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燃料,故“爆竹”流行开来。宋代,爆竹又衍变成了“燎竹”,宋代文人袁文的《瓮牖闲评》书中有“岁旦燎竹于庭”的记载。其对“燎竹”的注释是:“燎竹者,爆竹也。”
  在西汉辞赋家东方朔撰写的《神异经》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这里所说的“山臊”是一种模样吓人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又名“山魈”,如今在非洲仍然常见。或许是山臊身上带有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犯之则令人寒热”,人接触山臊后即生病,所以古人视之如妖魔鬼怪,传说中怪兽“年”即是它的化身之一,故古人“爆竹”以驱之。
  《神异经》是部志怪小说,尽管对其作者尚有争议,但该书成书当不晚于六朝。这说明至迟在六朝时期,古人仍通过爆竹驱魅避邪,并已移植于过年风俗中。从民俗史料所记来看,南朝梁宗檩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曾记载了当时的过年风俗:正月初一天蒙蒙亮的鸡鸣时分,人们便起来,“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过年燃放爆竹盛行于唐宋时期
  “爆竹”的产生原本是一种民俗现象,但其能广泛流行,据说与一个名叫李畋的唐代道士有关。《异闻录》记载,李畋“邻人仲叟为山魉所祟,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爆之,鬼乃惊遁。至晓,寂然安贴”。从《异闻录》所记来看,李畋的“爆竹”仍是传统的焚烧方法,与现代的爆竹完全是两码事情。说他以小竹筒装硝,导引点燃,以硝烟驱散瘴气,不过是传说而已。
  过年燃放爆竹,唐代开始盛行。唐诗中爆竹有许多描述:“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元稹《生春二十首》)、“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张说《岳州守岁二首》)、“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来鹄《早春》)。
  过年燃放爆竹之风到宋代更为普遍,宋代文人所记比唐代更加丰富:“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陈与义《除夜二首》)、“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当然,最著名的还是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 [瞳] [暗] [瞳] [暗]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成了过年时最流行的名句。
  然而,这时广泛流行的爆竹并不是用火药制成的,而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燎竹”风俗,即烧真竹子,又叫爆竿。现代乡村仍能看到的烧“岁火”现象,便是此遗俗,岁火越旺越吉祥。
  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始于北宋末期
  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出现于北宋末期。但那时使用火药的爆竹叫“爆仗”,与军事行为有关联。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此叫法源于军中一种仪仗形式的表演,“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表演开始的号令,叫“爆仗”,“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
  这种“爆仗”即是现代爆竹的雏形,如果不用火药当原料,是不可能有“霹雳”那样怕人声响的。因燃放时声响如炮,时人又称之为“炮仗”。
  用火药引燃的爆竹,到南宋时已很流行了。南宋人施宿于嘉泰元年(1201)编撰、陆游作序的《会稽志》记载,“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
  宋末元初,爆竹已成为过年时必备的“年货”,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周密的《武林旧事》“岁除”条称,“至于爆仗,有为果子人物等类不一。而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箫鼓迎春”。“一爇连百余不绝”,就是将单一爆竹编连接在一起,这种放法,时人俗称为“编炮”,与现代燃放方式已无区别。因炸时如舞长鞭般响震,又被叫作“鞭炮”。《武林旧事》中这段记载最重要的地方,不是燃放方式,而是引燃爆竹的方式,开始使用“药线”了。
  宋代使用火药的爆竹,一般用纸裹成的纸筒和麻茎装火药。这种爆竹危险性降低,燃放较为安全,又叫“纸炮”,是孩子们过年时最喜欢燃放的鞭炮,南宋王铚《杂纂续》中“小儿放纸炮”一语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并诞生了一条歇后语:“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在发明鞭炮的同时,宋代还出现了烟花。
  “封门炮”“迎神炮”“报旺鞭”各有说法
  也是从宋代起,中国的“爆竹文化”丰富起来,燃放更讲究,民俗目的更明确。过年,从除夕之夜起,一直到正月十五,不同日子要燃放不同的爆竹,不同日子所放爆竹的意义也各有不同。
  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叫“封门爆竹”。放过这道爆竹后,家人不能再到外面出去行走,而是一起围着火盆守岁,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有的地方“封门爆竹”又叫“封门炮”。过去穷,债主在大年三十都不忘上门索债,欠钱的都关门躲起来,故有“封门”一说。封门爆竹燃放后,再恶的债主都不会再上门讨债,让穷人过个安心年,此即俗话说的,“三十夜头不见面,不过十五不问钱”。   除了“封门”说外,另有“辞旧”说,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是这個意思,这也是最为广泛的象征意义。还有“迎神”说,准确地说是迎接灶神。灶神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夜送上西天,送时也要燃放爆竹。大年三十晚上返回人间,故还要燃放。因为各种含义兼有,所以除夕之夜燃放爆竹最为集中,《会稽志》所谓“除夕爆竹相闻”,反映的就是古代这种风俗。
  除了大年三十燃放爆竹,年前的“腊祭”活动还会燃放“霸王鞭”。农历腊月是各家祭祀百位神仙之际,祭祀时间或固定于腊月初八的“腊日”,或于腊月择吉日行祭。行祭时,家家都要挂上各种神像,燃起熊熊炉火,供桌上摆上供品,敲锣打鼓,燃放爆竹。“霸王鞭”,民间又称“报旺鞭”,意思是预报来年兴旺。清代蔡云在《吴歈》诗中云:“一样过年分早晚,声声听取霸王鞭。”
  初一“开门炮”、初五“接路头”
  到了新年,燃放爆竹的日子和理由更多了。
  正月初一早上所燃放爆竹,叫“开门爆竹”,或“开门炮”。早期是为了驱恶避邪,《荆楚岁时记》所记南朝人燃放爆竹表现的就是这种诉求。后来则是为了“迎新”,表示“开门大吉”“开门有喜”。但“开门炮”的燃放更有讲究,只放三响,不像今人噼里啪啦,乱放一通。
  正月初五放的爆竹叫“开市爆竹”,又叫“烧利市”。正月初五是传说中的财神爷生日,在财神的生日开门做生意,喻意“新年发财”。在这一天,古人都会早早起来“接财神”。财神民间又叫“路头神”,所以接财神又叫“接路头”。
  民间信仰中的财神有多位,其中一位叫赵公明,人称“赵公元帅”,传说他双目失明,常骑着一只老虎为百姓送福送财。因眼睛不好使,听着响声走,故古人才早早起来,燃放爆竹吸引财神,谁家爆竹最响财神先到谁家,所以家家争着燃放。
  古人还喜欢选择在初八开门,初八是新的一年里第一个“发日”,做生意的人当然最喜欢选择在这一天开市,把爆竹燃放得响声大大的,寓意“大发财”。
  过年燃放爆竹,古人特别讲究“一响到底”,中间不能熄火或哑声,否则不是好兆头,新的一年里会遇“厄运”。因为这个讲究,古人对爆竹的质量很看重,不燃放“断头爆竹”。
  相关链接
  放鞭炮会污染环境吗?
  以下是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冯银厂教授回答记者有关鞭炮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提问。
  问:根据近年来实验室的监测,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有何影响?
  冯教授:我们这两年监测到的数据,的确足以说明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尤其是春节期间,PM10和PM2.5会显著上升。近两年冬季雾霾天气频繁出现,PM10和PM2.5浓度已不容乐观,春节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使本就糟糕的空气质量雪上加霜,可使得PM10和PM2.5的浓度增加1倍以上。
  问:鞭炮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燃放后哪些成分会带来空气污染?
  冯教授:烟花爆竹主要成分是黑火药还有一些其他物质,为了达到闪光的效果还要加入铝、铁、锑等金属粉末和无机盐。点燃后,这些物质迅速燃烧,排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还有大量颗粒物,包括PM10和PM2.5,都是空气污染物。
  问: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放炮没污染空气,现在却污染了?
  冯教授:这个问题也经常有人问我。首先,我们小时候空气质量整体要好得多。再有就是现在的鞭炮和我们小时候的鞭炮不一样了。我们小时候一般一挂鞭也就几十、一百头,可现在的鞭炮动辄五百、上千,甚至上万头,而且为了追求“更响”“更炫目”的效果,使用的火药更多,粉尘越来越小,药粒填装密度越来越大,在爆炸瞬间排放的污染气体和细颗粒物也更多。
  【责任编辑】蒲 晖
其他文献
我们常常会遇到“灯红酒绿”这个词,“灯红”可以理解,而酒为什么会是绿的呢?翻开古人的作品,到处都是“酒绿”或“绿酒”的诗词。古代的酒颜色与现在完全相同,做法也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古代的酒酿得较为粗糙,甚至酒糟也没有滤出。所以,古人既说喝酒,也说吃酒,就是喝酒时连同酒糟一起吃下。“一壶浊酒喜相逢”,人们把古代的酒称为“浊酒”,也是这个道理。因为酒糟没有滤出,所以酒面上浮有一层淡绿色的糟沫,让美酒有了
我国共有29种文字  不久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白皮书)等系列皮书,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工作成就。数据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普通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白皮书显示,我国共有56个民族、100多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能鉴别肿瘤组织的“钢笔”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类似钢笔的手持式诊断装置,能在手术过程中快速识别肿瘤组织。肿瘤切除手术如果清除得不彻底,残留的肿瘤组织会让病人癌症复发的风险大大增加。在手术期间准确区别肿瘤组织和健康组织并非易事,即使借助目前最先进的冷冻切片分析法,也要30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得出结果,而且对于某些类型的癌症,冷冻切片分析法的准确率也差强人意。这种名为MasSpec Pen的诊断装置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在非吸烟的人群中,被动吸烟者罹患肺癌的风险是非被动吸烟者的1.3倍。该机构将被动吸烟可能引发肺癌的风险评价从“几乎确凿”提升为“确凿”。这一结果是基于以往多项有关非吸烟者被动吸烟的研究论文进行系统定量分析后得出的。该机构于1981年首次报告了被动吸烟和肺癌的关联。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认定被动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联。
一提起北极,人们眼前出现的画面想必都是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和神出鬼没的爱斯基摩人。地球仪上,那里是一片蓝色,代表四季都不融化的冰封大洋。  北极圈里不仅有世界最北端的城市,它还是一座禁止死亡的城市—死在这里是违法的!这就是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的朗伊尔。  之所以推行“无死亡”政策,是由于当地的永久冻土使尸体无法分解,有可能导致致命的病毒被保留下来,酿成严重危害,所以早在70年前,当地的墓地就已经不再接
控制全球变暖的共识始于1988年9月,当时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认可一些科学家对她介绍的全球变暖的概念并推介给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随后促使联合国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领导和协调控制全球变暖的工作。然而,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协议一直都难以达成,并且即便达成了协议,也很少有国家认真和完全执行,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气候门”及其他  2009年12月,在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
近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報告》最新发布2017中国城市大学竞争力排行榜、2017中国一线城市最好大学排行榜、2017中国非一线城市最好大学排行榜和2017中国各城市最好大学排行榜等榜单。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和武汉雄居2017中国城市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前三甲,南京第4,西安第5。全国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77所高校跻身2017中国大学100强,45所高校跻身2017中国一流大
中国引力波探测工程天琴计划已于2015年7月正式启动,预计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首先是“月地测距”,就是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这将是我国的首次测量。通过测距测得月亮以及地球的动态变化,同时检验牛顿万有引力常数的变化;“月地测距”后会发射一颗卫星做“天琴”前期的研究,来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原理,以及“天琴”未来研究所需要的技术;而后发射两颗卫星,一前一后绕着地球转,通过两颗卫星之间的激光测距来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储能能力出众的新材料——“能源纸”,一张长宽不过15厘米、厚度不到1毫米的“纸”,电容达到1法拉,可以反复充电数百次,每次充电只需要几秒钟。“能源纸”由纳米纤维素和导电聚合物制成,看起来和摸起来有点儿像塑料,具有一定韧性和强度,而且还有重量轻、防水等特性。“能源纸”也像普通纸一样,制造过程中需要进行脱水处理,如果成功开发出一套工业规模的生产流程,未来就可以像造纸一样生产出
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在武器研发方面不断进行角力。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空军开始研发F-15重型战斗机。与之相对应,超越F-15就成了苏联进行重型战斗机研发的主要目标。苏-27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苏-27原型机于1977年首飞,随后于1982年开始量产。虽然比F-15的服役时间晚了七八年;但事实证明,这个“迟到的经典”并未令人失望。苏-27战斗机长21.49米,翼展14.7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