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8312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4年4月获准接入互联网到200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910万,网民人数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网络体系。在上网人员中,大中专学生占56.9%,大学本科生占30.4%,再加上没有统计的硕(博)士用户,大中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总用户的89.8%,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网络服务涉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信息化、迅捷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信念、行为模式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更加直接和深入。以往德育教学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展开,教师通过促膝长谈可以很好地解决某个学生或少数学生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学生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而采用的作报告、印材料、登报纸等手段也因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而覆盖面有限。网络的出现和日益普及,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网络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
  
  2、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对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焦点和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们会乐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信息,了解到大学生更为真实的思想动态,从而找出启发和引导学生思想发展的有效对策。
  
  3、网络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时效性。传统的思想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接受“灌输”。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网络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正日益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素材,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性(文字、画面、声音等并茂)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4、网络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传播平台的同时,也使这一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如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可能使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丧失理性思维,从而在道德和情感上迷失方向;网络的开放性与封闭性、虚拟性与现实性共存的特点容易使大学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其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承担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西方网络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侵蚀,也会扭曲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在信息化条件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取向是以信息化的网络为技术支撑,建立资源共享、平等交互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对大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网络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具有“交互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若能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给大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站或网上讨论区,邀请专家参加讨论、开展师生互动交流、邀请成功人士介绍成才之道等,鼓励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和校园生活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将使大学生德育工作取得较好的实效。为了做到这一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具有创新精神,要掌握网络技术,提高自己对时事政策和校园动态的把握能力,一方面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为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思想状况、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对学校的建议进行整理后向学校职能部门反映,真正成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高校还可以吸收精通网络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作为兼职德育教师,通过“网上聊天”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等专项辅导。
  
  2、加强对校园网的规范化管理和利用。高校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行,加强对局域网和校园网的管理,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链接的审查,落实网络消费实名登记制度,对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信息和上级管理部门明确禁止的内容要尽快予以清理,严重的要及时追究发布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同时,高校还要尝试着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利用校园网发布学生工作信息,开展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吸引学生去尝试着参与社区管理,开展“虚拟家庭网页设计”等活动激发广大学生参与设计理想道德模型的热情和兴趣等,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近年来,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由网络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要利用网络具有虚拟性、不透漏学生真实姓名等特点,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打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
  
  3、加强网络法制教育,促进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一方面,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制教育,使广大学生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另一方面,高校要净化、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用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增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为此,高校首先要强化“两课”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两课”的教学内容上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座谈会、辩论赛、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其次,高校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用正面的文化素材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走向。最后,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三观”教育活动、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鼓舞学生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强他们抵御不良文化理念影响的能力。
  
  4、以学生为本,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服务意识,积极解决网络虚假信息、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给大学生带来的各种思想困惑。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用学生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标尺。教育者要切实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服务,用自己的热情和言行使大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主旋律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江泽民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这表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主动出击,及时全面、客观地向学生发布健康向上的信息,迎战各种不良信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增强抵御各种不健康信息侵蚀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是不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认识;根据中央的精神,新农村建设需要城市的支持和工业的反哺,但是,新农村建设却不可以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中国需要充分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许多成功经验,但也要避免它抛弃新村运动的重大成果,最终走向西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老路;认清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新农村建设;内
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问题的日趋严重,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国家环境安全概念应运而生。它要求人们在矿业开发中保障资源安全、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并
诚信分为自觉诚信和强制性诚信,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诚信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因素的强制性约束下形成的。通过增强某一失信事件的连带责任量,可以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从而对失信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