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分析方法对修辞现象的描写作用和解释力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uisenlin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辞现象纷繁复杂,分析修辞现象的方法也层出不穷。修辞学研究中常采用的方法有:鉴赏法、评点法、归纳法、比较法、统计法等。针对修辞学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随感式,主观性强,不具有可操作性”,李胜梅教授一直在寻求“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寻找富有解释力的理论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认识修辞现象的规律”。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探索,她发现“结构分析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全面深入地描写修辞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自1993年发表《比喻的结构系统》(《修辞学习》1993年第2期)以来,李胜梅先生探讨如何运用“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修辞现象,做了十来个专题,实践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修辞结构成分与语篇结构类型》(李胜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12月第一版,34.7万字。以下简称“《结构》”)是作者17年研究成果的结晶,汇集了作者运用“结构分析方法”对修辞现象、对语篇结构规律的求新探索的全方位努力。《结构》一书主要有如下四大特点:
  
  一、把修辞现象放在语篇的大背景中考察
  
  任何修辞现象都不是孤立的,《结构》立足于语篇来考察一个个具体的修辞现象。作者开阔的视野、崭新的视角,带来的是理论的创新和观点的深入。如分析排比时,李胜梅先生跳出了传统的辞格研究的小圈子,从篇章的视角考察分析排比的结构、类型、语义、效果,揭示出以前孤立研究难以看到的规律。如排比中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言语片段前后排列,是以“结构复现”作为表达者在话语中临时设置的结构引导手段和结构回应途径的。在语篇的大背景下观察排比,进一步提出“排比块”这一概念,更是新颖独到,解决了排比的结构、表义、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刘焕辉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赞道:“该书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把前人和今人研究过的一些常见的修辞现象统统置于语篇的总框架中,逐一进行全面而深细的结构分析,确有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
  
  二、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描写、解释修辞现象
  
  这是该书最大的特色。结构分析方法是作者十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修辞研究方法。作者从修辞现象的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入手,首先寻找修辞对象的结构成分,描写各成分的特点,分析各成分之间的组合方式,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建立修辞系统,再充分解释。这一方法,思路清晰,逻辑合理,可操作性强。
  用结构分析方法分析修辞现象,基于这么一个理念:任何现象都有“一定的结构成分”和“一定的组织关系”。作者特别指出:“我们所说的结构成分与语法学所说的结构成分并不相同。寻找修辞现象的结构成分,不是盲目地效仿语法学所用的方法。”在寻找结构成分时,作者没有规定修辞现象的结构成分数目,而是在结合意义的基础上,具体现象具体分析,避免为了找成分而找成分。作者还努力避免对修辞现象作纯粹的形式分析,而是结合它的语义寻找修辞现象的结构成分,结合言语功能去分析修辞现象的结构类型和修辞功能,“做到结构描写和语义分析及功能解释的有机统一”。
  李胜梅教授运用结构分析方法,逐一考察了多个传统的修辞现象,如比喻、镶嵌、谐音、结构复现、排比等。这些现象虽然前人研究成果颇多,但她通过寻找结构成分,归纳结构类型,揭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规律,发前人所未发。虽然比喻在各种修辞方式中是研究得最充分的,但作者用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比喻,得出了更有新意的结论。刘焕辉先生在序中总结:作者从“十个方面多角度地考察了比喻的类型,其‘深、细、全’程度可谓各家比喻研究成果之大成”。
  结构分析方法能很好地描写修辞现象,对修辞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这种分析方法是李胜梅先生在总结过去常用修辞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很大程度上能克服修辞学研究方法的“随感式,主观性强,不具有可操作性”等缺陷,使修辞学研究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从这个角度看,《结构》一书对修辞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
  李胜梅先生强调,每一种分析方法都有优点和侧重点,是其他方法难以完全替代的。结构分析方法,用于研究修辞现象,既可以发现新的事实,更可以揭示新的规律,与修辞学其他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提倡并实践着结构成分分析法,但并不等于不使用传统的鉴赏法,也不等于反对常用的归纳法、比较法等。”希望各种方法能够优势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推动修辞学的发展。
  
  三、语料新鲜翔实
  
  《结构》一书所做论断都是在充分占有语料、分析语料的基础上得出的。绝大多数语料是作者亲自收集的,是第一手的,有些还是通过录音后转写的新鲜资料。如第八章“广告语篇的结构成分和组合模式”的语料就是通过对电视广告、广播广告录音后转写成书面材料得到的。第九章“化妆品名称的结构成分和结构模式”中各品牌的结构成分、结构类型和用字情况的数据都来自作者对所在城市商场主要品牌的实地调查。大量的贴近现实生活的语料,不仅能增强说服力,使观点真实可信,还给读者以新鲜感。
  
  四、善于借鉴语法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李胜梅先生并不局限于修辞学,多年来一直坚持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学、词汇学、方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等,拿现代汉语语法学来说,她1993年以来先后给十余届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讲授过。她经常结合修辞学、语法学、篇章语言学来思考问题。她探索用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修辞现象,就是受到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启发;从语篇的角度考察修辞现象则是篇章语言学与修辞学的结合。就修辞学的研究范式看,目前思辨式的研究论文占多数,可以跟思辨式互补的实证式研究方法却应用不多,《结构》一书,既发挥修辞学思辨式研究的长处,更注重语言事实的调查和语料的统计,这得益于作者多年来坚持学习借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木工工艺是一门传统而古老的手艺,为了让逐渐消失的传统工艺得以傳承,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开展了一场木工工艺体验课活动,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前来参加。  这次体验课,资深的木工工艺师傅庞培华向大家展示了由“小木匠”们自己制作的木工工艺作品,有以社区的居民公约为内容来制作的一系列作品、以红梅社区居民的生活背景为素材制作的“城战老街”等十多件作品。随后,“小木匠”们当起了“小老师”,教社区里其他小朋友用机
期刊
近期,拱墅区大关街道西一社区以党员固定主题党日为契机,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挥毫泼墨,丹青寄情”的主题书画创作活动。  此次活动,西一社区党委特邀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西分会书画院的老师们现场书写,并将现场所作的书画免费赠送给居民朋友。“这些老师们把十九大精神现场书写展示出来,非常有意义。”一位社区老党员感触颇深道。西一社区党委书记应晓萍表示:此次书画创作是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到书画作品中,通过开展
期刊
对于《近代汉语指代词》(下简称《指代》)中有关“怎么”的论述,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和读者。
期刊
一、释“带”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以下简称“《花  东》”)第451片第3辞:
期刊
杭州市西南52公里的富春江南岸,有一“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的国家4A级景区。这里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既为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水田园古镇,也是杭州地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这便是富阳区龙门镇。面积仅27平方公里的镇域上有7000多人,90%以上都姓孙,因而也被誉为“孙权故里”。  风云变幻,不进则退。后峰会、前亚运的机遇下,千年的古镇该如何顺
期刊
世界各民族文字具有相同的结构方式,都同样能被解构主义和汉字六书解构,文字应共同遵循不同于语言的文字学所特有的发展规律,因此,理应在文字本位的理念基础上确立独立于语言学的文字科学体系。
期刊
0 导言    指示代词“这”的来源问题是汉语学术界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各家观点不一。概而言之,各派均能言之成理,但亦尚存阙略。例如王力说(1980),王先生主要考虑了语法功能的继承性,“之”在上古有作定语的用法,跟“这”的句法位置一致,所以他认为“这”是由“之”转变来的。王先生的说法不是没有问题的。“之”作定语的用法两汉以后不大能见到,而“这”是唐代产生的,中间有几百年的间隔,衔接
期刊
信守现代联绵字理论者都认定联绵字是“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又令王念孙的“不可分训”说来助势,于是有了“联绵字/词不可分训说”。广泛流传开来,便成了“定论”。这种“定论”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词典的立目释义里,于是为我们讨论问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文拟借词典介绍“联绵字/词不可分训说”的文字讨论问题。词典的解释力求概括,借它讨论问题可以避免大量引书的麻烦,讨论起来也相对自由一些。当然不是讨论所借
期刊
央及,《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所设义项:请求,恳求。(无误。本文书证略,不赘述。)连累,拖累。央,通“殃”。书证是:元·乔吉《小桃红·僧房以太湖石支足》曲“最堪憐,阶前堆垛从踏践,央及杨翦。”元·岳伯川《铁拐李》三折“衣食又催逼,儿女又央及。”愚以为,义项“连累,拖累”误。  今按,“央及”当系古“(养良力)(口祭)”二字之假借。以笔画少的“央及”代笔画繁的“(养良力)(口祭)”。《玉
期刊
一、背景    因为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特点,所以学习另一种语言比较困难。学习外语的过程可能等同于(起码接近于)了解那门语言和自己母语的联系和区别的过程。现在无数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所以“对外汉语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每一个研究者和教师对汉语特点的了解是一个最起码的基础和工夫。谈起语言的特点,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区别。而一说“汉语的特点”,笔者的第一个反应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