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思想与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推进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回顾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中国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中国奇迹”,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具体到社会事业领域更是硕果累累。结合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这一研究领域,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性分析和政策层面上的探索,提出要从媒体、社会、政府三方面共同推进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建议,这在我国成功举办残奥会的战略契机下,具有较为凸显的前瞻性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中国残疾人事业 建议对策
  
  The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on Marxist Theory and The Advancement on Chinese Handicapped Undertaking
  Zhou Qingxing Liu Dan
  Abstract:2008 was the thirtieth year of China reform and openingup.Reviewing the course of China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Chinese work a miracle on our own.Simultaneously,tremendous development was achieved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al society,especially the field of social undertakings scored great successes.In view of The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policy and put forward proposals from the mass media,the society to the government to propel the Chinese Handicapped Undertaking forward together.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success in the Paralympic Games.
  Keywords:The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Chinese handicapped undertaking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04-03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伟大发现之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伟大贡献,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自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历史过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进程正是对这种学说的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继承与发展。
  全面发展的社会,必然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残疾人事业必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是残疾人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发展高峰,从而进一步引发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根本体现。
  
  1.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涵盖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四个方面。他认为,衡量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在于人类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于人的自由和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涉及健康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能否像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平等地享有其在接受教育、公共服务、政治参与、自由择业、社会优待、资源分配以及人格尊严等方面的权利,因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他们是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群体。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丰富和完善,而大力发展中国残疾人事业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大推进,其具有更为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早在毛泽东时期,就已经开始对残疾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予以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非常重视盲人工作,其与中国盲人福利会负责人张文秋谈话时曾表示:“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革命的,为什么不去解放这些最苦的人呢?”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自1953年以来的8年间,新中国残疾人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第一个残疾人福利组织—中国盲人福利会、中国聋哑人福利会、中国聋人手语改革委员会、北京盲人按摩训练班实习诊所、新中国第一个盲人印刷所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分别成立,使中国残疾人事业走出了光辉的奋斗历程。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曾对美国前总统卡特表示:“中国需要改进对残疾人的服务”[3]。在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下,中国残疾人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新发展,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组建则标志着中国残疾人事业进入了“政府更加重视,社会更加关注,残疾人组织更广泛、更全面”的新的发展阶段。
  “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4]。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残疾人事业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全面、深刻阐述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为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中国残疾人事业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从较低的起点走上了一条适合国情、具有特色、全面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关心下,中国残疾人事业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过了非凡历程。胡锦涛特别强调要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满腔热忱地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2008年4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第一个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总结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历史经验,描绘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蓝图,提出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是促进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2.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现状
  
  2.1 现阶段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
  残疾人群是社会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它不仅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中就早已提出,在“大同世界”中,“矜(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的言论。在现代人看来,残疾人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但从根本上讲,任何残疾人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特别善待残疾人士,这是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应该付出的代价[5]。
  目前我国有近8300万残疾人,涉及家庭人口2.6亿。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从2007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显示的数据来看,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保障、扶贫开发、宣传文化、体育生活、维权、组织建设、综合服务设施等民生问题快速得到改善。仅以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为例,2007年,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与此同时,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2.2 中国残疾人事业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政策措施还不完善;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城乡和地区之间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仍不平衡。8300多万残疾人中的大部分依然生活在西部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他们的生存环境艰苦,物质条件匮乏,他们因残而贫困,因贫困而更加重他们的苦难。尽管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但由于交通不便,康复条件欠佳,使得西部农村的孤残儿童往往很难实际享受到国家赋予的教育优惠政策。因此,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对于残疾人,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扶持,更要注重精神上的关爱。
  
  3.进一步推进残疾人事业完善,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建议对策
  
  残疾人不仅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也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新起点,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国家文明、民主和富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
  3.1 利用媒体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利用一切宣传力量,加大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力度,加深公众对残疾人认识的深刻变化,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和全国广泛的扶残助残活动推广到社会,形成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气;同时,通过媒体提升残疾人事业形象,让全社会形成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呼吁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关注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将残疾人的权益落实到政府的政策制定、城市规划、社会设施建设等行动中去[6]。
  3.2 号召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企业、社区以及介于政府、企业之外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民间非营利组织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体系,从而采取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民间组织提供服务、个人提供志愿服务和资金支持的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形成分工明确,责、权、利清晰的社会合作系统。
  3.3 从政策层面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帮扶力度。要切实解决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首当其冲的是要求政府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扶助与优惠,虽然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已达50多部,但是法律条款的法律原则性太强,实施力度不明显,仅仅停留在人道主义帮助的层面。因此,针对现已出台的各种法律法规,并配以一系列系统有效的实施办法,从政策层面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缩小残疾人在各方面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
  3.4 大力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的扶持力度,协调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目前,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极为不平衡,从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来看,城乡残疾人在接受教育、就业、医疗服务与医疗救助、贫困救助与扶持、康复训练与服务和辅助器具配备服务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充分说明城乡残疾人在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不均衡,农村基层为残疾人服务能力的薄弱。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加大农村扶残、助残的投入力度,广纳各方资金,优先将残疾人纳入低保救助体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农村残无所养,老而养残的现象,在建立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制度的痛时,更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解决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问题,要结合政府、民政、税务、劳动等部门及残联的协调工作,以财政供养为主,采取“零支柱”模式(即无需农村残疾人个人缴费的救助式养老保险)和“第一支柱”模式(即政府强制实施的保险计划)的保险制度,同时辅之以家庭养老和集中供养形式,结合就业手段,多管齐下地完善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制度[7]。
  3.5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由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育尚不健全,导致我国在对残疾人实施救济方面,认识不足,措施不具体。因此,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尤为迫切,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及立法执法力度的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规范管理的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内容的解决以及残疾人社会保障策略的实施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城乡间广泛建设符合残疾人自身需要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加快无障碍通道的建设与改造,应该得到普遍的落实。
  如果没有残疾人健康全面的发展,那么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发展的全面实现。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信更多的残疾人应该同全体健康人一样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展示;另一方面要全面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让残疾人事业成为全民都关注的辉煌事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非常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3][4]李亚杰、李菲、顾瑞珍.永远与春天同行—中央领导集体关心残疾人事业发展纪实[N].人民日报.2008年9月5日(第1、2版)
  [5]黄坍森.北京残奥会与人道主义[N].光明日报.2008年9月16日(第11版)
  [6]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44
  [7]陆惠君.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问题探析[J].学习与实践,2008(2)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在追求创新的別样的课堂。然而,纵观各级各类的公开课教学,我们却发现:在花样百出、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收效却不尽如人意。所以,一线教师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课堂,让数学课堂既能吸引学生参与,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教师要会“用教材”。“用教材”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不单单是“用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创新。创造性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两组其他抗心绞痛药物相同。观察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这对人们的生活及学习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让小学生在感官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个“问题学生”的性格反叛的剖析,洞察了“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了扫清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只有从“问题学生”特有的矛盾心理出发,抓住“问题学生”所处的教育契机,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契机;引导  一、分析与诊断  小强同学是外地户籍,父亲没有固定的工作,母亲靠卖菜养家,家庭经济拮据,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到外地寻找工作后一去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将数学教学生活化,使之贴近学生的生
摘要:知识经济对经济学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但是目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增长,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导致了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入口、培养过程、出口——缺乏必要的质量检验。因此,新时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就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学 研究生 创新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育游戏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其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对教育游戏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小学英语教学活动,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改革创新的急迫性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多年来,湖南省吉首市对教师培训工作高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