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之分析

来源 :今日法制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f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从我国刑法的立法进程来看,无论是单行刑法,还是刑法司法解释,都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规定为受贿罪的要件。但是,刑法及其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含义不够确切,一直成为对受贿罪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尤其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许多案件的被告人是否构成受贿罪产生争论,往往就是因为对上述规定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就是指利用本人的职务上的便利,是否包括利用他人的职务上的便利?利用本人职务上的便利的含义是什么?还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否包括“利用工作的便利”?利用职务的便利干什么?哪些情况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如此等等,都存有争议。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出现不同的解释,如何使其更明确,以消除人们的困惑,防止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很有必要加以研究。
  【关键词】受贿罪 利用 职务 便利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构成受贿罪的必要要件。因为,受贿罪是一种职务犯罪,必须与职务相联系。因此,正确理解受贿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对于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受贿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本文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理解与界定。
  刑法关于受贿罪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仅指“职务范围内的权力”,还是包括“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对此,刑法学界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刑法第385条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专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即自己职务上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项公务的职权所形成的便利条件。
  第二种观点认为,刑法第385条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包括“直接利用本人职务上的便利”和“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两种情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同时指出,刑法第388条规定的以受贿罪论处的“间接受贿”,指的是利用与本人职务无关的便利条件,即利用亲属关系、友情关系和工作关系。因此,如果利用与本人职务有关的便利條件通过第三者的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利而受贿的,应解释为属于刑法第385条规定的范围。如果纯粹利用与本人职权无关的或者第三者的职务上的行为,则应理解为刑法第388条规定的“间接受贿”(或斡旋受贿)。
  笔者认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应当仅仅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而不应包括“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现行刑法除了在第385条中规定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构成受贿罪外,又在第388条另行规定了“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而构成(间接)受贿罪。从现行刑法的规定来看,“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和“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这两个概念是平行且互不相容的,也就是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完全不重合。正因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和“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是并列关系,而非包容关系,因而第二种观点犯了逻辑错误,同时也不符合现行刑法的规定。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之表现形式。
  (一)利用本人直接主管、负责、承办某一公共事务的职权。
  这种形式是国家工作人员依据其职务所享有的决定、办理、处置、主管或负责某种公共事务的职权,也就是利用自己的职权执行或不执行自己的职务活动,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从而为他人谋取利益。这是利用职务便利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典型、最明显、最直接、最常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类型,也是比较容易认定的一种受贿类型,在这儿不再赘述。
  (二)利用自己分管、主管的下属工作人员的职权。
  这是一种直接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也就是从属的领导关系。这种形式是指行为人依据其职务或职权,在主管、分管的工作范围内所享有的领导权或指挥权等权力,命令、指使其主管或者分管的下属人员利用职权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本人从中收受或索取请托人的财物,也就是说,请托人所谋取的利益是行为人分管、主管的下属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直接实施取得的,无需行为人直接参与办理。请托人这种利益的取得,从表面上看,对于行为人来说是间接的,但从实质上来看,由于是行为人凭职权命令,指使属于其主管、分管的下属人员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因而是直接的。处于领导地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并不一定要亲自去办理某一公共事务,他命令或者指使自己分管、主管的下属工作人员实施或不实施一定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本人从中索取或收受财物,这与自己利用职权实施或不实施一定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本人从中索取或收受财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实质上也是利用本人职权的表现。
  从另一方面讲,领导一般不具体管理某项具体事务,而是通过约束具体做事的人来达到管理公共事务的目的。正是因为领导与下属之间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服从被服从的上下级制约关系,因此,当领导在职务范围内利用下属的职权为请托人办事时,领导的职务可以支配其下属,也就是第三者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其利用下属的职务,也就是利用本人的职务,这是一种职权传递或延伸的情况。这种传递方式,一般表现为决定、安排下属人员具体经办。它与间接受贿中的通过下属人员办事明显不同,后者主要表现为介绍、说和等情况。
  利用分管、主管的下属工作人员的职权有四种情况:一是利用组织关系上的分管、主管的下属工作人员的职权。这种情况是指行为人对分管、主管的下属工作人员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工作上具有领导、指挥、管理的权力。二是利用业务工作关系上的分管、主管的下属工作人员的职权。三是利用纵向监督关系上分管、主管的下属工作人员的职权,在这种情况下,居于监督地位的上级监督领导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监督权力,对下级被监督者以检查、质询、同意、接受报告、提出纠正意见或者直接作出决定的方式进行监督。对监督者的监督意见,被监督者必须执行。四是利用纵向领导关系上分管、主管的下属工作人员的职权。这种情况下,居于指导地位的上级负责人,对受其指导的下级部门的工作人员,虽然不是政治上、业务上的领导和监督关系,但是,受其指导的下级部门的工作业绩的认可、人事的任命等都要征得上级指导部门的同意。因此,作为上级领导部门的负责人与受其指导的下级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上级指导部门负责人的指使、要求其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只得照办执行,这同利用自己的职权直接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利用不属于自己分管的下级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职权。
  这种形式是指行为人不是利用本人直接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也不是利用自己分管、主管的下属工作人员的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是利用自己处于领导的地位,将本人的职权作用于不属于自己分管、主管,但具有隶属关系的下级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职权。通过不属于自己分管,但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部门工作人员的职权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而本人从中收受或索取财物。即利用自己的领导地位,以命令、指示、指挥等方式,要求与自己有隶属关系的下级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自己从中收受或索取请托人的财物。
  (四)利用职务上有横向管理制约关系的其他工作人员的职权。
  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比较难理解,在实践中比较难掌握。它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职务对被利用的工作人员具有横向的管理制约的关系,利用被利用的工作人员的职权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本人从中索取或收受请托人的财物。
  在具有横向制约关系的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管理上的横向制约关系,才属于刑法第385条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是因为:“利用职务之便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直接性”,只有具有“直接性”的特征时才属于刑法第385条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行为人利用职务上具有管理制约关系的其他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具有“直接性”这一最根本的特征。行为人的职权对被利用的工作人员具有管理制约的关系,利用被利用的工作人员的职务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这从表面上看是横向的,行为人的职权不能直接对为请托人谋取的利益发挥作用,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间接的。但是,行为人实质上是在行使一种对被利用对象管理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被利用的工作人员不可能作出自己的选择,只能是按照行为人的意图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否则,其本人的政治处境、职权的行使将面临着直接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意图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的结果是必然要发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行为人的职权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作用的发挥又是直接的。
  在认定横向的制约关系是否属于刑法第385条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时,应当把握两点:
  第一、正确区分管理上的制约关系和非管理上的制约关系的界限。行为人的职权能否必然的引起他人实施职务行为,是区分管理上的制约关系和非管理上的制约关系的标准。行为人直接干预他人的事务是管理上制约关系的本质特征,这种对他人事务的直接干预的结果直接影响着他人职务的任免和升降。如果行为人的职权能够影响他人的职务,则是管理上的制约关系,否则就不是管理上的制约关系。
  第二、正确界定管理上制约关系的范围。根据我国当前的情况,笔者认为下列关系具有管理上的制约关系,应当认定为刑法第385条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一是人事安排上征得同意的管理关系。是指被利用人所在的机关、单位与行为人无隶属关系,由其上级机关垂直管理,但被利用人的职务任命要征得其驻地的组织的同意。二是横向的监督关系。是指无隶属关系的同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之间的监督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监督者可以凭借法律、法规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力,以检查、质询、接受报告、提出纠正意见或直接作出决定的方式对被监督者进行监督,被监督者必须接受监督,并且必须执行监督者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监督者利用自己的监督身份指使、要求被监督者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被监督者只有执行而没有其他選择的余地。三是横向管理关系。在横向管理关系的情况下,管理者同样是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虽说是横向的管理,但实质上是代表组织进行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又是纵向的。横向管理关系表现于对人在政治组织上的管理,由于管理者是代表组织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的,被管理者对管理者向自己提出的要求也只有照办,没有别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是管理者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请托人谋取的。
  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否包括利用将来的职务之便。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主要是指利用本人现在的职务之便,这一点没有争议。但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否包括利用将来的职务之便呢?对此刑法没有规定,值得研究。
  利用将来职务上的便利属于职前受贿,指将要任某项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接受请托人的财物并承诺任职后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的受贿方式。职前受贿成立的前提是受贿者与行贿者必须有一种默契的约定和许诺,即受贿人收受财物必须以答应为行贿人将来办事为前提,且行贿人也得到了受贿人这种承诺。
  职前受贿与普通受贿最大的区别在于利用职务便利的时间不同。职前受贿是利用将来职务上的便利,而一般受贿是利用现在职务上的便利。有学者认为,在职前受贿的情况下,虽然行为人在受贿时并未担任某项职务,但其受贿行为是凭借自己即将担任某项职务实施的。正是因为行为人即将担任某项职务,具备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资本,他才胆敢在任职之前收受他人财物。而且从客观行为的联系性来看,虽然行为人索取或者收受贿赂的行为是在任职之前,为他人谋取利益是约定在任职之后,从时间上说似乎是相互脱节的,但职前受贿的行为人之所以在任职之前敢于收受他人财物,就是因为约定了任职以后为他人谋取利益。虽然我国刑法并未明确规定职前受贿,但职前受贿侵害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应按照受贿罪处罚。
  有的学者还明确指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包括利用将来职务上的便利,这种情况成立受贿罪。其理由是,在职前受贿的情况下,请托人毕竟已经将贿赂送出,受贿人也已经将贿赂索取或收受,而且答应将来担任某职务时为请托人谋利,请托人与受贿人之间已经存在 “权钱交易”的不法行为,而不是什么单纯的权钱交易 “约定”了。虽然索取或收受贿赂时行为人不具有为请托人谋利所需的职务,但行为人索取或收受贿赂的行为与为他人谋利的行为是密切相连、作为一个整体的……从实质上讲,利用将来职务上的便利与利用现在职务上的便利没有任何区别。
  笔者认为,符合受贿罪的实质要件与在形式上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样,应当作为受贿处罚与实际上能否作为受贿处罚是不同的。学者所指的职前受贿在我们看来还不能成立受贿罪。首先,我国刑法对职前受贿未有规定,从文理解释的角度来讲,利用职务之便通常是指利用现在的职务之便,不能解释成利用将来的职务之便,否则就超出了国民的预测可能性,有违罪刑法定原则蕴涵的保障人权的宗旨;再者,职前受贿是在担任职务前受贿,普通受贿是在担任职务后受贿,客观方面区别较大;另外,即使国外有规定职前受贿的国家,也是将其与普通受贿并行规定的,这也说明普通受贿不包含职前受贿。
  正是基于这些理由,笔者认为现行刑法规定的利用职务之便是不能包括利用将来的职务之便的。因而,所谓职前受贿不能作为受贿罪处理。当然,如果行为人在任职前以将要担任的职务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在任职后以利用所担任职务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这是另外的一个问题,对此,应以受贿罪认定。
  
  参考文献:
  (1)肖中华:《论受贿罪适用中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2)潘爱民、许建琼主编:《受贿罪认定中的几个疑难问题探讨》,载《刑事司法指南》2001年第3期。
  (3)范春明著:《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律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4)刘家琛主编:《新刑法常用罪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5)杨兴国主编:《贪污贿赂罪法律与司法解释应用问题解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6)廖福田著:《受贿罪纵览与探究—从理论积淀到实务前沿》,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其他文献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为了加强对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外部监督,从2003下半年开始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也是当前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试行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监督员监督“五种情形”的实施规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规则》)其主要是对检察机关所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拟作撤案、不起诉决定处理和职务犯罪案件嫌疑
期刊
本刊讯(通讯员珠光 梅子)嫁作他人妇后梦想发财,竟然拐卖同乡的几位姐妹,案发后潜逃十七年,终于落入法网。日前,山东省单县检察院以拐卖妇女罪将刘雅莉提起公诉。   1991年,祖籍陕西西安的刘雅莉经人介绍嫁给了单县终兴镇许庄村的张来保。1993年,一心想快点儿发家的夫妻俩打起了歪主意。他们利用刘雅莉在陕西比较熟悉的便利,以帮助找工作为由,将陕西蓝田县四名妇女骗到单县,并以每人5000元的价格卖给他人
期刊
我国新设立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来源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18条规定的“影响力交易”犯罪之启发。  《公约》第18条规定了“影响力交易”犯罪,即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地位或者其他影响,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之职权行为,收取或者索取财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我国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规定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
期刊
古人云:“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反映到工作上,就是有干事的,有混事的;有压事的,有挑事的;有成事的,有毁事的。如果重用了那些干事的、压事的、成事的,我们的检察工作就会无往而不胜;反之,则会给我们的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害。现就如何提高检察队伍素质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成败之道将为先。常言道:蛇无头不行,人无头不走。政治
期刊
当前,我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一工程能否取得成效、群众是否满意?关键在于县级纪委书记自身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的建设。因此,县级纪委书记必须要具有“三功”:  ——要有深细的“唱功”。对于一个县级纪委书记来说,既要“带头干”,更要“善于管”。而“管”
期刊
检察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项重点工作”,至关重要的是必须科学准确地把握检察工作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增强检察工作为科学发展服务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要主动服务经济发展,就要依法打击贪污、挪用、贿赂等职务犯罪。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犯罪主体的作案手段日趋隐蔽性和智能化,贪污贿赂案件侦查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侦查难、取证难、时供时翻等现象屡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不仅要保护公民的物质权益,而且还要保护公民的精神权益。有关精神损害的司法救济制度在民事法律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现行刑事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地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之外,从而使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限定在物质损失之内,精神损害赔偿成为一块禁地。笔者认为这一规定不仅与民事法律相冲突,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宗旨相背,与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
期刊
【内容提要】司法改革是法治完善的必由之路,如何准确定位检察权、合理配置检察权,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检察权配置运行模式,既是当前检察改革的一项重点课题,又会影响着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检察权配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检察權配置的具体构想。检察权的定位及检察权能的配置,关系着检察权的运作及其效能。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检察权的定
期刊
孫子兵法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抓好经费保障是检察机关各项工作得以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10年是实施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如何抢抓机遇,破解难题,提高检察经费保障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现以河北省枣强县检察院为例,谈谈当前检察经费保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当前检察经费现状  该院现有在职干警45名。枣强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县。历年来,该县财政按照“先保工资,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基层院检察委员会办公室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考察,力图从实际工作需要和提高检委会办公室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出发,就改进检察委员会办公室管理职能、提高工作效能、完善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设立检委会办公室,实行委员专兼职结合,是基层检察机关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检察机关改革实践证明,检委会办公室作为检委会制度运转的协调中心,其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基层院检察委员会议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