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 理性 知性

来源 :考试·新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能够达到“深刻、透彻”的写作要求,是取得议论文写作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作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真正地感受生活、体现青年学生应有的特质,进而完成具有独特思维能力、真切表达自己思考和见地的优秀作文,使作文既具有思维品质又具备独特见识呢?
  感性:体现青春年少的激情
  学生作文越来越远离他们自己的生活,甚至远离他们的思想本质,缺乏活力与真情实感,这是不足取的。优秀的作文应是体现青春年少者的情怀与感觉,体现他们对生活、社会、未来、人生认识的激情与朝气。这其实就是对生活、社会、未来以及人生的直接感知,他们对材料的审读、题目的理解同样体现出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感性。运用他们富有激情的活力和活跃的思维来直观地理解生活、社会、人生、未来,这是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的,即体现青年学生的独特性。从这一点出发,其实就可以将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切认识、真正体悟表达出来,兼之于他们活泼的语言和灵动的思想,即可完成独具魅力的作文。下面是2011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如果燕雀拒绝了平庸,是否会像苍鹰一样翱翔于蓝天?如果小溪拒绝了平庸,是否会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如果我们拒绝了平庸,是否会让自己活得更精彩,更有魅力?拒绝平庸,我们需要什么?
  拒绝平庸需要坚定的信念。“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平庸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他叫刘伟,在他十岁那年,因触电而失去了双臂,对于一个孩童来说,失去双臂是多么的痛苦,但他没有放弃自己,十三岁自学游泳,十四岁获得游泳冠军,这个成就无疑给了他前进的动力。于是,他十七岁自学钢琴,十八岁就弹出了别人用双手弹出的七级水平,他靠着那双脚,走上了中国达人秀这个节目,当他用双脚奏出那动人的旋律时,全场为之震撼,一举成名。
  拒绝平庸需要坚定的信念,刘伟就是靠这个信念活出了风采,活出了自我,让自己从一个普通的残疾人一举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日之星。(江苏考生《拒绝平庸》得分66分)
  这是考生作文的开头三段文字。其最大特点是调动了考生自己的青春激情,用充满青春朝气的语言切入话题,用活泼浪漫的语言绘就激情的河流,三个假设关系的句子,语势强劲得力而又呈现出比兴特征,引出了“拒绝平庸,我们需要什么”的设问。考生用极具活力的青春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彰显青年人的思维张力,他并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构成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紧扣文题“拒绝平庸”,然后自然引出了拒绝平庸所需要的条件之一——拒绝平庸需要坚定的信念——的论述。思维严谨,自然而贴切,这是符合青年人的思想特质的。而考生征引事例也选择了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刘伟事迹,他没有从历史上的名人轶事中找例证,没有许多考生钟爱的“死魂灵”,而是年轻人喜欢的达人秀中的一个励志故事,真实地体现自己对于“拒绝平庸”的理解。一句“要么赶紧平庸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恰好是年轻人激情奔放性格和热情对待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在语言运用上,同样是青年学生的语言特点:活出了风采,活出了自我。这个例子充分地表现出90后青年人的活跃的思维,直观、简洁而又不失诗意。感性地认识生活、体悟现实,感性地表达自我,这是学生作文时的真实状态,也是完成自我的一个直接超越。
  理性:体现思想的缜密与深度
  感性表达,真实而令人感动,如果在感性认识生活的基础上,能够理性思考,那么,就会在真实感人、激情澎湃的表达中升华为富有思想内蕴、凝聚思想深度的更为优秀的文章。感性偏重于真实动人和激情汹涌,而理性则以判断、推理构成了谨严的思考体系,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逻辑分析,它具有冷静、自信、全面、辩证的特点,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感性造成的表面化和极端化,使文章真正变成考生表达见地、抒写感悟、传达思想的综合体。考生写作时,要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提炼与分析、甄别与选择,这个过程是形成思想的过程,更是思维凝聚的过程。透过现象寻找本质,在众多的个例中寻求规律,借助事物的表象去探索事理的来龙去脉,进而发现属于自己的理性之光。下面是2012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前段时间,“两会”胜利闭幕。满载人们希望的人大代表们齐聚首都,共商国是。多数代表慷慨陈词表达发展忧思。而竟有少数代表一团和气,只顾“举手”“赞成”,扬言此乃爱国之举,“不给国家添麻烦”。
  这番奇谈怪论实在笑掉大牙。忧,因爱而生。因为爱,我们才忧心忡忡。倘使“举手爱国论”成立,每年两会大可不必开了。全票通过,一致同意……没有一点儿忧虑,平顺进行。这样的举动,敢称“爱”国?
  畏惧风险不敢畅谈忧虑,不足以称爱。忧与爱共生,无忧何爱?古时候以经纶济世为己任的文人,不惜“死谏”使帝王回心转意。他们是真正地爱这大好河山,才能看见潜藏在河山之中的隐忧。害怕这忧祸发作,他们必须说出来。而今我们步入民主社会,“讲真话”、“说忧思”早已不需冒杀头之险。直言不讳的代表理应得到掌声。他们才是对这个国家心存热爱的人。他们有气魄,有理想,才敢于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控诉无能之辈,针砭时弊。他们是英雄。(江苏考生《忧与爱》得分63分。)
  这是一篇泛着理性光芒的议论文。考生首先从关注时代现实来引出题旨,从“两会”入手立意,显出青年人对国家、对时政的关注,从来自全国的代表们的表现来审视他们的思想根源,眼光落在“爱国”这一看似宽泛的概念上,但考生对现象的理解却别有洞天——少数代表因“一团和气”“不给国家添麻烦”的“举手”“赞成”的“爱国”之举是“奇谈怪论”。这就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从庄严的大会中,青年学生看出了某些人的思想中存在着严重的思想痼疾,既表现出考生的睿智,又体现出思想的深度,既体现出青年的担当,又表现出青年的激情:“这番奇谈怪论实在笑掉大牙了。忧,因爱而生。因为爱,我们才忧心忡忡。倘使‘举手爱国论’成立,每年两会大可不必开了。”既点评时政又切中题旨,而“爱”与“忧”同时体现在考生的情感世界中,可谓是缜密而富有力度。加之考生能够从鲁迅杂文中学到某些语言的特点,更显出嬉笑怒骂式的幽默,这也同样符合当代青年的生活及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而接着进行的对比论证,有理有据,从时代、勇气、担当出发,表现出青年学生的精神,思辨色彩浓重,而又不失青年人的勇气胆识。阅卷人给予这样的评价:“议论文就得以理服人,本文的亮点还在于,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始终伴以鞭辟入里的分析。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语言不仅老辣,而且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自然是公允而恰切的。   知性:激情与思辨的完美统一
  有感情率真的表达,有富于思想的理性,如果在辅以知识、文化、内涵,那就是以感性为基础,以理性为思想,以知性为内容的完美统一了。知性是一个人内在的文化涵养在自己的生活、为人、为文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不可估量的精神内涵。考场作文要体现出考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即用语言体现自己的文学、文化、知识、学养。那么,如何体现呢?保持青年人的朝气,用青年人的激情和热情来看待生活与自我,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文化积累,站在文化的高度来看待我们习见习闻的常人常事,用理性思维分析所积累的材料,进而构成既有新意又真实动人的印证材料,用良好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就会完成一篇完美的考场作文。下面是2012年天津市高考满分作文:
  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意很好理解,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绿色;可当人们走近时,却发现绿色淡了,甚至肉眼都看不到。从文学的角度评价,韩愈的诗句是美的;但我觉得,退之先生的这两句诗用来概括生活中的某现象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人们都崇拜英雄,希望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刻,英雄能挺身而出。但失望的时候多,英雄似乎只出现在遥远的地方。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广为流传。在呼啸的汽车冲向学生的一刹那,她用纤弱却有力的身躯搭起一个安全的岗亭;“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感动千家万户,在铁片击中血肉之躯后的76秒,他以美到极致的动作完成了由凶险到平安的摆渡。人们仰望张丽莉,因为在这个“个人至上”的年代,她的奋臂挥手形象地诠释了师德的最高境界;人们钦敬吴斌,因为在这个道德与责任日渐稀薄的年代,他忍痛减速泊车的镜头是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最好说明。“最美”二字,是对他们的最高奖赏,更是对无疆大爱彻底回归的呼唤。
  有时人们也会生发这样的慨叹,为什么英雄只在远方?我的生活中何日英雄突现?心情可以理解,但认识不能说没有偏差。很多人认为,只有做出惊天动地大事的人才是英雄,只有媒体铺天盖地宣传的人才是英雄。用狭隘与拔高的标准衡量,真正称得上英雄的屈指可数。实际上,“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设问一下,如果张丽莉没有遭遇车祸,如果吴斌没有遭遇夺命的铁片,这两个人是不是可以称为“英雄”?很难回答。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进步到,可以把一个不在“编制”内的教师,把一个平凡的司机和英雄联系在一起,哪怕你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他是一个行车十年无事故的优秀员工。
  罗曼·罗兰说:“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借用来评价张丽莉、吴斌很贴切。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张丽莉和吴斌,只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近,就如初春雨中的小草,被方方面面忽视了。英雄就在身边,可我们却一直在呼唤英雄,寻找英雄!多有意思的悖论!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小鱼的发问是天真的,所以不可笑;“英雄在哪里”,成人的发问是愚蠢的,当然就是可笑的,而且可笑之极。(该文得分60分)
  这是一篇感性、理性、知性完美统一的难得的好作文。天津市作文是一则寓言: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后面是命题人提供的写作提示,当然,这只是给那些实在摸不着头脑的考生提供的思考角度了。这位考生首先表现在自己敢于对材料进行概括,一句唐诗将寓意精确敲定,并以此为题目,奠定了文章的文化色彩的基调。开头以诗引题,切题准确到位,“有”与“无”,“远”与“近”形成对比关系,同材料中“小”与“老”、相反方向这样的对比构成巧妙的对举关系,“水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一问题中的“水”,在考生眼中,化成诗意的“草”,然后又以“草”比喻“英雄”,特别是“草根英雄”,这才有了两个平民英雄的材料的出现。文章并没有使用过多的材料,两个材料统一于全文的思辨论证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叹服考生的思维缜密而富有情怀的才智。文章结尾以罗曼·罗兰语概括,将两个现实材料中的主人公的平民身份进行客观分析“只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近,就如初春雨中的小草,被方方面面忽视了。英雄就是身边,可我们却一直在呼唤英雄,寻找英雄!”又以材料小鱼发问评述作结,结构严谨,论证深入而雄辩,可谓精致而富有情韵的文章。
  习得:真实体悟、辩证思考、知性表达
  借鉴成功范例,感受作文魅力,提高作文水平。通过以上三篇(片断)优秀作文,是否可以对“深刻、透彻”说理作以下的思考呢?
  1.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文题、感知生活的能力,凭日常看待事物的直观感受即可捕捉到命题人的思想。换言之,不必怀疑自己的审题能力,只需用青春灵动的朝气去体会文题,真实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思想,真实表现自己的直觉意识,力戒胡乱编造、杜绝故作姿态,即感性表达,将真切感情和担当精神作为写作的基础,奠定正确的价值观基础,表现出青年人爱国、乐学、进取、责任,文章自然可以使中心深刻。
  2.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正能量,凭日常所读之书、所看之报仔细思考即可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切题材料。不必在文中大量堆砌材料,搜古今,罗中外,材料看似丰富,却没能进行有效的分析,这其实正是缺乏辩证思考的缘故。作文材料运用的关键在于概括准确、剖析深入,即理性思考。青年学生对社会、生活、人生、未来都充满着希望,思辨地看待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以勇于担当的精神气质,高扬正气、针砭时弊,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强化自己的观点,文章自然可以说理透彻。
  3.充分张扬我们十几年来学校学习、社会生活中习得的诸多文化与知识,尽力杜绝干巴巴的说叫式作文,竭力避免刻板空洞的说叫式的作文,而应以富有的情怀、丰富的感情、积累的文化、习得的知识来润泽自己的文章,应该表现出我们对于知识的敬畏、对于文化的爱戴,我们的作文中要渗透知识、渗透文化,用知识和文化将人类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家国的情感、自然的使命、个人的品格、伦理观念等正能量表达出来。因此,文化传承的适度表达与知识趣味的恰当融合运用,以期达到知性表达,完美论述,透彻说理。
  4.充分调动运用具有悠久历史的母语自身优势的积极性,深入揣摩语言特点,学习议论语体风格,做到表达准确、生动而又富于个性化。虽然反对过分雕琢语言,但是并不等于语言表达可以随意、可以缺乏文采,深刻与透彻的议论说理是要通过灿烂语言这个媒介来实现的。青年人活跃的思维和张扬的个性也应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向历代经典学习、向丰富生活学习、向自我内心学习,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深化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说理更为准确周严、表达生动有趣、语意丰赡值得玩味,可对透彻说理起到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时态的考查是历年来的高考热点和重点。认真分析2004全国十多套高考试题,笔者认为,其时态的考查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和趋势,需要同学们在2005年的备考中加以注意:  一、注重时态语态结构的基本运用  04高考对各时态的基本定义、概念和基本用法的考查回归趋势明显,这要求我们复习必须从基础抓起,只有理解和掌握了时态的最基本的要求,才能提高我们运用时态的综合能力。如:  25.— The window
期刊
【开场白】  水流高山外,自有其波澜;风拂平原处,自有其足迹;花开天地间,自有其芬芳。生活从来不会给人以同一的经历,不会给彼此之间太多的相同,就如大自然不给世界留下两片相同的叶子。  我们的确不一样,然而我们又都一样。人行岁月的长河,虽有太多的形形色色,但仍有我们都一样无法抹去的岁月留痕;奋力于求索的路途,虽有太多的起伏迭宕,但仍有我们都一样相信的美好前方;穿行于生命的长路,虽有太多的思绪悲欢,但
期刊
你知道我的梦,你知道我的痛,你知道我们感受都相同。之所以你会知道,是因为我们都一样。  职业无分贵贱,我们都一样。几年前有一则新闻至今也令我难以忘记。在一条繁华的步行街上,人们正开心地购物、闲逛,开心无比。这时,有位衣着破烂,身上发出臭味的下水道清洁工走了过来,人们都用厌恶的眼光看着他。面对人们冷漠厌恶的目光,他好像早已习以为常。他搬开下水道盖子,伸手下去,把那些堵塞下水道的垃圾一件件地清理出来。
期刊
我们都一样,终究会离开人世。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必然降临的。我认同史老师的话,正因如此,我看到那些泛泛可陈的“情伤跳桥”、“受挫跳海”的人都不禁生发出一种厌恶。人生绝非是只充斥着情欲和挫折的,总会有光明和幸福。十六花季正是发奋图强、冲锋陷阵的有目标有追求的年华,但在同龄人里,仍是有信誓旦旦为爱情凋零却固执得可笑的人,甘肃有一个高二的女学生,因为与男友分手,偏激地跑上顶楼叫嚣
期刊
我们都一样,我们都青春!  我们都一样,热情的青春是我们共有。来吧,抛开那些羞怯和陌生,在阳光中,刚认识十分钟的我们无拘地畅谈。友谊建立在彼此信任上,我们还有什么是不可信任的呢?因为我们都有如火般热情的青春。运动场上,图书馆里,校道中,偶遇的我们因热情而相识,没有比这更美妙,无拘无束的我们,烦恼是遥远的,有的只是热情,有的只是快乐,可自己独享未免孤单,于是我们的手握在一起了,我们的身影重叠在一起,
期刊
中国自古崇尚天人合一,举凡世间万物都会被直接或间接赋予人的某种灵性、气质或精神。比如,牡丹,自是人见人爱的富贵之花;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而我国“十大名花”之一的莲花(荷花),除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酣畅淋漓的自然美感和“花开并蒂”的爱情象征外,更是被赋予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崇高品质。虽然刘禹锡称她为“
期刊
我们是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我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不同的家庭,我们有不同模样。然而,其实我们都一样,都是农民工的子女。  我们都一样,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身份。我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们的代名词,我们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把我们留在乡下由爷爷奶奶照管和抚养。在别人眼中,我们是一群野孩子,整天到处乱窜,却没有父母的教管。于是,我们不讨人喜欢。
期刊
第一部分:听力(满分30分)(略)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答案。  21. ---So you don’t mind me staying here long, Tim?   ---Oh, ________.  A. you are welcome  B. not
期刊
成语天天学:【语焉不详】【读音】yǔ yān bù xiáng 【释义】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出处】唐·韩愈《原道》:“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示例】绣春也是急性子,对锦儿~深致不满,主张秋月仍是进京,去问一问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高阳《曹雪芹别传》)  新浪评论:【环保和发展如何取舍应由社会决定】全国30多个城市严重雾霾,北京尤甚。各种不满和自嘲涌上互联网。近一个时期舆
期刊
九十而学儒  199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周小平女士送我一部《中国儒学百科全书》,我也开始自修儒学,目的是想知道:什么是儒学,儒学在21世纪有点什么用处。我92岁开始学儒,难于达到一知半解,只能希望半知略解了。这里是我学儒笔记的部分摘录。山门外谈禅,不免尽说外行话。敬请读者指正。商周三代的文化积累,留下六部古书《诗》《书》《周易》《礼》《乐》《春秋》,称六经。《乐》失传,成五经。先秦诸子都从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