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作为犯罪的几个问题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king_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刑法领域中相对于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因其消极性、隐蔽性、依附性而不为人关注,然而这却被称为“最难且未令人满意地解决的难题”[1],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法律要求积极行为的特定作为义务,能够实施而不实施该义务因而构成犯罪的行为。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内容,不作为犯之所以受到处罚,其根本原因是不履行某种义务将会产生与作为犯相同的较大社会危害。刑法理论上认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主要有法律规定,职务或业务要求,法律行为和先行行为。
  一、不作为犯罪之義务来源的先行行为是否限于违法行为
  先行行为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在国内外学界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一般是指行为人自己的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排除危险或者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虽然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未被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但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特定义务之一在刑法理论上是被认可的。先行行为之所以被认为是作为义务的根据,是因为由于行为人自己的行为将可能使产生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存在,并在道理上社会期待这种防止危害的发生。对于先行行为性质的界定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先行行为仅限于违法行为是刑法通说较为认可的。对这一问题,笔者将从分两个小问题探讨。
  (一)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
  关于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存在“肯定论”和“否定论”之争,笔者认为该争论是没有认清实质,不能一概否定或者肯定将犯罪行为作为先行行为,但必须明确先行行为的性质,否则就会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出现一行为变数行为的情形。
  (二)先行行为是否可以是合法行为
  一般认为,先行行为应当是违法行为而不包括合法行为,但笔者认为,之所以先行行为被认为是不作为义务的来源,并非因为先行行为本身是否具有违法性,而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因该行为而处于危险之中。违法行为可能会产生危险状态,合法行为同样也可能会产生危险状态。因此,先行行为不应该仅限于违法行为,而应当包括合法行为。合法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
  二、重大道德义务可否上升为作为义务来源
  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道德义务不能被认为是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因为道德义务不属于刑法的调整范围,将道德义务纳入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会扩大刑法的处罚范围,同时也违背了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有的学者将道德义务区分为纯粹的道德义务和上升为法律义务的道德义务,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被认为往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纯粹的道德义务才不发生不作为犯罪的问题。也有的学者认为“在一般场合下,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只要不是在场的人的行为所引起的,它就不会被刑法要求去履行排除和采取措施避免危险的义务;但是在特定的场合、关系和条件下,则会被刑法要求去履行这种义务,在不损害自己较大利益且有能力履行的基础上,它不履行这种刑法要求的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也被认为是犯罪的不作为。”[2]当然,这里所说的重大道德义务区别于一般的道德义务,要成为重大且构成义务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首先须有危险状态存在且紧迫,其次履行义务需可能,再是履行义务人或者第三人没有处在显著危险中且履行义务不违反其它重要义务。这里的“没有显著危险”是指通过社会上一般人的评价行为人自身或者第三人不会因实施重大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行为而置于危险境地,或者造成显著伤害。“其它重要义务”是指对行为人而言不能违背或即使违背也不可能造成行为人重伤、死亡或其它重大合法权益损失的危险的义务。这里牵扯到一个法益衡量的问题,即能不能牺牲一个人的健康、生命或重要义务去救助其他人的生命?“法不强人所难”的刑法格言的含义是法律不能要求行为人去实施不可能实施的行为,也不能禁止行为人实施无法避免的行为。最后未履行作为义务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里所说的后果通常是指重伤、死亡后果或造成国家、集体财产特别严重的后果。
  三、不作为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
  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是指存在于不作为与它所引起的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合乎规律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不作为犯罪,由于行为人的行为表现为消极地不去实施某种有义务实施的行为,从外表上看,有时是人体的消极静止,因而容易造成一种假象,认为不作为犯罪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由于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对于追究犯罪、正确定罪量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大多数不作为犯罪中,危害结果的出现并不是由不作为的危害行为引起的,而是由个别现象引起的,这种现象可能是行为人自己先前的行为,也可能是某种自然或机械的力量。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并不限于因客观存在和事实而发生,也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的。
  笔者认为,我们在研究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时,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并非物理上的因果关系,而是有社会意义的法律概念,是规范的因果关系。其次,必须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作指导的基础上,肯定不作为和危害结果之间是客观存在着因果关系的。刑法意义上的不作为不是单单的“无”,而是不实施法律上所期待的一定行为而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侵害了法益,引起了外界变动。侵害法益或引起外界变动也可以由身体静止的行为引起。因此,不作为的行为性或不作为亦能侵害法益、引起外界变动的特征,决定了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3]不作为与作为在客观表现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两者都具有因果关系这一点上并无区别。最后,在肯定不作为犯罪存在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有必要说明,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存在于具体犯罪中是有限制的,其实应该明确的是这里的因果关系应当分为“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从犯罪类型看纯正的不作为犯罪只存在法律因果关系,而不纯正不作为犯罪却只存在事实因果关系,但在刑事归责时需要把这些事实因果关系纳入拟制的法律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木村龟二.《不作为犯中的作为义务》.载《牧野徽搜还历祝扭论集》,有韭阁,1938年版.
  [2]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3]肖中华.《论不作为犯因果关系》.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卷,第31页.
其他文献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作为合同理论的重要制度之一,虽在《民法》中产生的较晚,但伴随着债法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充实着合同理论体系.虽然《合同法》确立缔约过失责任,但对缔约过失
网络直播攀爬地标性建筑的行为属于一种眼球经济,表演者、直播平台、策划公司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益,但是这种极限运动非常容易导致表演者人身伤亡,而且还是一种违法行为,网络
法律语言以严谨、准确为特点,同时也兼具模糊性特征.这种精确与模糊的双重属性始终贯穿于《刑法》的条文里.而且模糊性语言不可或缺,在《刑法》英译本里表现为程度、范围、概
目的检测该地区淋病奈瑟菌(NG)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质粒谱型,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连续监测NG耐药性动态改变提供参考。方法从本院门诊淋病患者分泌物中分离NG菌株,检测其对常用治疗
摘 要:法律行为有着独特的概念、行为和特征。本文问对法律制度进行简要介绍,解析读者对法律行为的认知,并对和法律行为制度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法律行为;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法律具有严格的约束力,其意义范畴广泛。从法律功能的角度可以對法律的含义进行界定,分清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法律行为受人们的意志影响,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价值的认同,另外也体现出了利益行为等追求结果。  一、法律行为的
摘 要:现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高度重视被追诉人的权利保障,而对于被害人的权利及各种合理的诉求缺乏应有的保障与关注,比如被害人的知情权、参与权、隐私权以及物质赔偿权均缺乏保障。在保障人权价值与诉讼效率之间获得平衡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设计的基点,只有审前程序透明,庭审程序公开,确保被害人的充分知情权、参与权,才能兼顾公平与效率,进一步优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关键词:认罪认罚;被害人权益  一、认罪认罚案
<正>本院是有着23个临床医技科室近600张床位的大型三级甲等中医院,据统计,夜班工作量约占全天工作量的十五分之一左右。白天由于工作人员比较充足,分工比较明细,各项规章制
摘要: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单车以其绿色、便捷的新形式吸引了广大的用户,推动了共享经济向前迈进,但是在共享单车的发展过程中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用户缴纳的押金问题也是其中之一。本文以共享单车押金为出发点,通过对共享单车租赁法律关系、押金的来源与性质、押金的权利归属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探析,以期对共享单车押金问题的规制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共享单车;押金;法律风险  “打车有点贵,步
目的在首次发现ABO血型系统存在部分反性别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反性别遗传的形成模式。方法采用盐水介质试管法对某家族五代73人进行ABO血型鉴定,并制定血型家谱图。结果该
刑法因果关系理论是对犯罪分子进行正确定罪量刑的前提条件.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犯罪行为复杂多样,使得案件趋于复杂化,这给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认定因果关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