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约敲开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副秘书长施纪平的家门,眼前的情景令笔者暗吃一惊:几分钟前刚在电话里用中气十足的大嗓门指挥我怎么拐弯的中年汉子,此刻一袭睡衣,竟蜷缩在一个特制的躺椅中,双腿分别卡搁在有两道槽形的脚凳上,见我进来,微微欠起上半身算是迎接……
尽管我事先知道他曾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致腿有残疾,但也不应是……
还是施纪平快人快语:我得了癌症,刚动过手术,所以……
啊!我一时默然了。
半卧在椅上的施纪平神色自若,坚毅的脸庞上一双大眼炯炯有神,依旧用那副中气十足的大嗓门忙着指挥他的司机:快给刘记者倒茶,啰,那边,有上好的茶叶,请坐,坐吧……
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不一般的男人,一个有故事的男人。从接到采访任务到此刻实实在在坐在他身边,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愈发凸现出来这样一个残疾人,何以会成为一个曾经援藏干部队伍中的一员的?
对这片雪域高原并不陌生的他。追寻着孔繁森的足迹走进了阿里
15年前的施纪平,刚从中国对外贸易开发(集团)总公司调到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工作。此前,作为一个两岁多就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他自强不息,刻苦磨砺,通过自学在对外经贸大学完成对外贸易专业学习,从而受聘于中国对外贸易开发总公司,任公司进出口七部的副总经理兼新疆办事处主任。他拖着一条病残之腿,为祖国的外贸事业常年奔波于西部边陲,在开发羊绒外贸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5年4月,原西藏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的模范事迹在神州大地广为传扬,全国掀起了学习孔繁森的热潮。作为一名中央企业干部,施纪平因工作关系对新疆,西藏和宁夏等西部地区毫不陌生,在心灵深处被孔繁森的感人事迹所深深震动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孔繁森的事迹材料,聆听一场场关于他的事迹报告,写下一篇篇心得体会,还专程赴山东孔繁森的老家,看望他的家人并实地感受孔繁森成长进步的人生旅程……他发现,自己与孔繁森有许多相似之处:孔繁森出身贫寒,靠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干部;而自己从小就是个残疾人,无论读书,生活和工作,都要付出比常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孔繁森对工作热情似火,对人民群众情感深厚,无论汉族,藏族老百姓,他都视若爹娘,而自己在工作中也是个“拼命三郎”,而且,由于自己身体的先天不足,经常受到许多人的帮助,使他从小就对党,对人民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善良的人最容易相互理解,冥冥之中,施纪平觉得孔繁森与他是心心相通的。自此,那遥远的阿里,贫困的阿里,那渴望文化知识的阿里儿童……让施纪平梦牵魂绕!他必须要做点什么,让孔繁森的未竟之志得以继承和延续。
一個多月后,施纪平经与有关部门联系商定,开始了一次从此与青藏高原结缘并从根本上改变他自己生活轨迹的壮阔之旅!
从北京到新疆喀什然后换乘汽车,沿新藏公路南下。途中,先后翻越了阿卡孜大坂、界山大坂等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从新疆进入西藏,第一次踏上了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高原。一路之上,严重的高原反应,凶险颠簸的跋涉之苦,如山一样压向施纪平那“外强中干”的病弱之躯,
可他全然不顾。当年5月24日,终于到达阿里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在他的提议下,经中共阿里地委、行署批准,5月26日,一所以孔繁森的名字命名的孔繁森小学“诞生了,施纪平将早准备好的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5万多元钱全数捐给了学校。也就从这一天开始,一个新的职务——孔繁森小学名誉校长,被施纪平义无反顾地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仅仅三个月后的8月,施纪平再次来到阿里。这次,他带来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自题写的“孔繁森小学”花岗石校牌,带来了包括有李岚清副总理捐赠的1500元在内的一笔新的捐款,还带来了在北京制作的孔繁森半身塑像,这座塑像被安放在了校园内。
为了更好的方便在西藏工作,同时也为了心中那份对西藏的大爱情怀,他说服自己的上级,被任命为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驻西藏办事处主任。这期间,他还是以那种“拼命三郎”似的精神,不顾身体的病痛,强忍着高山反应的折磨,继续来回奔波于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等地,一面开拓公司的业务,一面继续关心着阿里的孔繁森小学,履行他“名誉校长”的诸多义务。他不间断地捐款捐物,努力改善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经他牵线搭桥并努力促成北京市芳草地小学与孔繁森小学结成了“手拉手”兄弟学校,由他个人出资定期安排孔繁森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到芳草地小学进修学习……在这期间,他竟然创下过一个月之内连续5次经青藏公路进藏的记录!
1 897年6月,施纪平再次专程来到了阿里。这次,他不仅给孔繁森小学送来一辆汽车,还为阿里军分区制作了刻有三代领导人对全军题词的高3.14米的纪念碑安放在军分区大院内……
本不在“援藏干部”序列中的他。因为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而加入到这一光荣的行列
就在全国学习孔繁森的热潮中,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订了新时期加快西藏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规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规划就是实行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新政策。按照这一新的政策,中央国家机关40多个部委,根据对应关系从人力,资金等各方面对口支援西藏,拉开了包括全国地方省份在内全方位支援西藏的热潮。由此,中央国家机关第一批对口援藏干部也整装出发,开赴青藏高原。
施纪平本不属于这一序列,因为当时派出的第一批援藏干部还未涉及到中央企业单位,只是在中央国家机关范围内选调,可施纪平却心有不甘。他一方面为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而倍感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他渴望着有朝一日也能加入到这支队伍中去,以便更脚踏实地地、更“名正言顺”地为西藏人民做事!
1 998年春天,以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西藏办事处主任和孔繁森小学名誉校长的双重身份,游走在雪域高原数年之后的施纪平,经过郑重考虑,做出了一生中也许是最重要的决定:踏着孔繁森的足迹,加入援藏干部的行列!他分别给有关部门写信,强烈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到西藏工作几年,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自觉地为西藏人民服务,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的迫切愿望。
这些信件几经辗转,一度转到了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的热地同志手中。领导同志为施纪平对西藏一往情深的精神所感动,却也不能不考虑他本人的实际情况——身体残疾,且又不属援藏干部……直到一年以后的6月,始终翘首以待,而此刻正在宁夏出差的施纪平,终于接到了单位通知和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同意他到西藏挂职的 信函。施纪平顿时兴奋不已,当即连北京也不回了,直接取道甘肃青海,在当月就赶到了拉萨,按照组织部门的安排,到西藏自治区建设厅报到,担任了厅长助理一职。于是,第一批援藏干部队伍的花名册中,平添了施纪平的大名……
就满腔热情地为西藏人民服务而言,施纪平加不加入援藏干部行列都是一样的。他四进阿里,五走青藏公路,呕心沥血为孔繁森小学尽心尽力的事迹,本身就是—本大书,写满了他对西藏的一片大爱情怀!但正式加入了援藏干部队伍,其感觉和做事的角度的确也有着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前纯粹是爱心使然的尽义务,现在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前人家可能把你当作来自北京的“客人”,而现在你自己就是实实在在的主人!以“主人翁”的身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施纪平履新西藏建设厅厅长助理职务期间对自己一丝不苟的要求。
西藏建设厅是个刚恢复成立的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基本是一张白纸,工作任务繁重,机关建设也是白手起家,设施简陋,欠账太多。施纪平充分发挥自己能吃苦,善跑腿的长处,也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自己的“名人效应”,抓住一次次到内地开会的机会,向主管部门和其他友邻单位汇报和介绍情况,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对西藏的援助,并为多个项目的进展争取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施纪平的不懈努力和游说得到广泛的回应——长城集团和有关单位无偿捐赠给西藏建设厅数十台微机,打印机,扫描仪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另加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工作用面包车:长春、南京等市建委系统答应援助资金达30多万元;此外,他还多次陪同厅领导“跑”建设部,协助联系落实了1000万元的援藏资金……
工作中的施纪平如风如火,而生活上施纪平却极其简单。高原的生活物资本就贫乏,尤其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对于像施纪平这样本身身体就不健全的人来说,更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可施纪平呢,从未对生活有一丝过分的要求,机关食堂有什么就吃什么,有时忙起来赶不上到食堂买饭,他就自己动手在宿舍里熬粥喝,这对他来说倒不啻是一次“奢华的享受”,只可惜他在做饭上是个“低能儿”,加上海拔高的原因,每次熬粥不是糊了,就是成了夹生的,他也只好就这样“自食其果”……
心中有大爱,精神永远是富足的。西藏十年,在缺氧,水土不服,浑身搔痒,洗澡困难等等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条件下,在行动不便,须承受比任何一个身体健全的正常人都要更重的磨难的情况下,施纪平照样坚持每天工作都是十多个小时以上,照样出藏进藏跑北京,跑内地,照样轻车简从下基层。在施纪平眼里,西藏固然环境险恶,生活艰辛,但更多的却是有纯净的天空、辽阔的山川,善良的牧民,每当他走进藏族人民中间时,就会深深感受到民族团结就像一杯浓浓的美酒,是那样令人陶醉。在那里,藏汉人民水乳交融,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没有把施纪平当成汉人,也没有把他当成外人。施纪平深情地告诉我说:“你只有身临西藏其境,才会体会到内地的温饱富足是多么奢侈,才会撞击出沉睡在你内心深处的火花,才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我要为藏族同胞做点什么的想法……”
一生都自强不息的他,援藏十年成为他生命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夺去了只有两岁半的施纪平正常的童年,从此,“残疾人”这个标签如影相随,相伴他后来的人生历程。
“只有残疾的躯体,没有残疾的灵魂”。这句看似豪言壮语的话,却是施纪平一生身体力行落实在现实的工作与生活中的坚强信念。10岁时,常看到同院的小朋友练习骑自行车,施纪平心中羡慕得不得了,一天,他也推着一辆自行车来到操场,可怎么也无法骑上去。这时几个小伙伴凑过来,把他扶上车然后猛推了几把就撒了手,施纪平一时慌乱,恐惧,只好尽量掌握平衡一个劲地朝前蹬,直至在操场上歪歪扭扭转了6圈,才一个跟头栽了下来,虽然摔得不轻,可从此学会了骑车。这件小事在施纪平的童年记忆里永难忘怀,它给了他一生的启迪:很多事不要对自己估计不足,实际上,关键处只要努力拼—下,潜力就出来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正是在这种坚强信念的支撑下,施纪平靠着顽强的毅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虽然是一瘸一拐,但却是一步一坚实,走出了一长串闪光的足迹!
初中毕业后在街道福利工厂 边干着活儿,一边就跑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去旁听无线电技术课,结果最终成了厂里的技术员;恢复高考后虽然努力达到了相应的成绩,但大学校园的门却不能对他这样的残疾人开放,此路不通有别路,施纪平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帮助下,通过成人高考的方式,终于拿到了大学文凭!
进入外贸企业工作,本可以在北京舒舒服服坐着办公室,电话遥控指挥一切,却偏要到第一线从事实际业务,且选择的还是艰苦偏远的西部!为了摸清羊绒的生产情况和市场行情,他不顾他那如影相随的“残疾人”标签的警示,曾翻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山,穿过人迹罕至的新疆戈壁荒漠……终使自己不但了解了羊绒生产制作的各个环节问题,而且掌握了许多有关羊绒方面的学问,为日后成为羊绒品位鉴别的专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第82届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和第2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新技术產品展览会上,施纪平作为中国发明家协会的会员,发表了《优产高质山羊绒织物项目》的专论,引起各国与会者的关注,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
然而,最令他此生无悔并引以为豪的,还是在西藏十年。
2004年,完成援藏任务的施纪平回到北京,由中组部推荐安排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工作,先任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后改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直至现在。
连续近十年的西藏工作,并不夸张地说,还是对施纪平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损伤,掉头发,心脏不适记忆力衰退等症状时常困扰着他,在此期间还息上了糖尿病,需要经常扎着胰岛素坚持工作,可每当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想到孔繁森,想到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党和国家的宏图大业,想到他没有虚度年华浪费生命,想到他这一辈子终究是个有用的人——所有一切的病痛和困难,在他眼里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即便他如今患了癌症,他仍旧是那样的乐观而豁达,回首他所走过的路,他感到自己活得是那样充实,幸福!
施纪平虽然离开了西藏,但他的西藏情结丝毫没有衰减。他一如既往地始终还惦记着阿里孔繁森小学的师生。2005年,他再一次为这个学校捐赠了一万多元的书本和文具,并委托专人送到孩子们手中。他一直和在全国各地上大学的孔繁森小学的14位毕业生保持着密切联系,不仅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思想,鼓励他们热爱祖国,学好本领,还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远离家乡的藏族孩子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他把一颗滚烫的心和圣洁的爱,永远播撒在了那片雪域高原上……
尽管我事先知道他曾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致腿有残疾,但也不应是……
还是施纪平快人快语:我得了癌症,刚动过手术,所以……
啊!我一时默然了。
半卧在椅上的施纪平神色自若,坚毅的脸庞上一双大眼炯炯有神,依旧用那副中气十足的大嗓门忙着指挥他的司机:快给刘记者倒茶,啰,那边,有上好的茶叶,请坐,坐吧……
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不一般的男人,一个有故事的男人。从接到采访任务到此刻实实在在坐在他身边,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愈发凸现出来这样一个残疾人,何以会成为一个曾经援藏干部队伍中的一员的?
对这片雪域高原并不陌生的他。追寻着孔繁森的足迹走进了阿里
15年前的施纪平,刚从中国对外贸易开发(集团)总公司调到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工作。此前,作为一个两岁多就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他自强不息,刻苦磨砺,通过自学在对外经贸大学完成对外贸易专业学习,从而受聘于中国对外贸易开发总公司,任公司进出口七部的副总经理兼新疆办事处主任。他拖着一条病残之腿,为祖国的外贸事业常年奔波于西部边陲,在开发羊绒外贸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5年4月,原西藏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的模范事迹在神州大地广为传扬,全国掀起了学习孔繁森的热潮。作为一名中央企业干部,施纪平因工作关系对新疆,西藏和宁夏等西部地区毫不陌生,在心灵深处被孔繁森的感人事迹所深深震动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孔繁森的事迹材料,聆听一场场关于他的事迹报告,写下一篇篇心得体会,还专程赴山东孔繁森的老家,看望他的家人并实地感受孔繁森成长进步的人生旅程……他发现,自己与孔繁森有许多相似之处:孔繁森出身贫寒,靠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干部;而自己从小就是个残疾人,无论读书,生活和工作,都要付出比常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孔繁森对工作热情似火,对人民群众情感深厚,无论汉族,藏族老百姓,他都视若爹娘,而自己在工作中也是个“拼命三郎”,而且,由于自己身体的先天不足,经常受到许多人的帮助,使他从小就对党,对人民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善良的人最容易相互理解,冥冥之中,施纪平觉得孔繁森与他是心心相通的。自此,那遥远的阿里,贫困的阿里,那渴望文化知识的阿里儿童……让施纪平梦牵魂绕!他必须要做点什么,让孔繁森的未竟之志得以继承和延续。
一個多月后,施纪平经与有关部门联系商定,开始了一次从此与青藏高原结缘并从根本上改变他自己生活轨迹的壮阔之旅!
从北京到新疆喀什然后换乘汽车,沿新藏公路南下。途中,先后翻越了阿卡孜大坂、界山大坂等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从新疆进入西藏,第一次踏上了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高原。一路之上,严重的高原反应,凶险颠簸的跋涉之苦,如山一样压向施纪平那“外强中干”的病弱之躯,
可他全然不顾。当年5月24日,终于到达阿里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在他的提议下,经中共阿里地委、行署批准,5月26日,一所以孔繁森的名字命名的孔繁森小学“诞生了,施纪平将早准备好的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5万多元钱全数捐给了学校。也就从这一天开始,一个新的职务——孔繁森小学名誉校长,被施纪平义无反顾地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仅仅三个月后的8月,施纪平再次来到阿里。这次,他带来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自题写的“孔繁森小学”花岗石校牌,带来了包括有李岚清副总理捐赠的1500元在内的一笔新的捐款,还带来了在北京制作的孔繁森半身塑像,这座塑像被安放在了校园内。
为了更好的方便在西藏工作,同时也为了心中那份对西藏的大爱情怀,他说服自己的上级,被任命为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驻西藏办事处主任。这期间,他还是以那种“拼命三郎”似的精神,不顾身体的病痛,强忍着高山反应的折磨,继续来回奔波于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等地,一面开拓公司的业务,一面继续关心着阿里的孔繁森小学,履行他“名誉校长”的诸多义务。他不间断地捐款捐物,努力改善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经他牵线搭桥并努力促成北京市芳草地小学与孔繁森小学结成了“手拉手”兄弟学校,由他个人出资定期安排孔繁森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到芳草地小学进修学习……在这期间,他竟然创下过一个月之内连续5次经青藏公路进藏的记录!
1 897年6月,施纪平再次专程来到了阿里。这次,他不仅给孔繁森小学送来一辆汽车,还为阿里军分区制作了刻有三代领导人对全军题词的高3.14米的纪念碑安放在军分区大院内……
本不在“援藏干部”序列中的他。因为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而加入到这一光荣的行列
就在全国学习孔繁森的热潮中,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订了新时期加快西藏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规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规划就是实行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新政策。按照这一新的政策,中央国家机关40多个部委,根据对应关系从人力,资金等各方面对口支援西藏,拉开了包括全国地方省份在内全方位支援西藏的热潮。由此,中央国家机关第一批对口援藏干部也整装出发,开赴青藏高原。
施纪平本不属于这一序列,因为当时派出的第一批援藏干部还未涉及到中央企业单位,只是在中央国家机关范围内选调,可施纪平却心有不甘。他一方面为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而倍感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他渴望着有朝一日也能加入到这支队伍中去,以便更脚踏实地地、更“名正言顺”地为西藏人民做事!
1 998年春天,以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西藏办事处主任和孔繁森小学名誉校长的双重身份,游走在雪域高原数年之后的施纪平,经过郑重考虑,做出了一生中也许是最重要的决定:踏着孔繁森的足迹,加入援藏干部的行列!他分别给有关部门写信,强烈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到西藏工作几年,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自觉地为西藏人民服务,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的迫切愿望。
这些信件几经辗转,一度转到了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的热地同志手中。领导同志为施纪平对西藏一往情深的精神所感动,却也不能不考虑他本人的实际情况——身体残疾,且又不属援藏干部……直到一年以后的6月,始终翘首以待,而此刻正在宁夏出差的施纪平,终于接到了单位通知和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同意他到西藏挂职的 信函。施纪平顿时兴奋不已,当即连北京也不回了,直接取道甘肃青海,在当月就赶到了拉萨,按照组织部门的安排,到西藏自治区建设厅报到,担任了厅长助理一职。于是,第一批援藏干部队伍的花名册中,平添了施纪平的大名……
就满腔热情地为西藏人民服务而言,施纪平加不加入援藏干部行列都是一样的。他四进阿里,五走青藏公路,呕心沥血为孔繁森小学尽心尽力的事迹,本身就是—本大书,写满了他对西藏的一片大爱情怀!但正式加入了援藏干部队伍,其感觉和做事的角度的确也有着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前纯粹是爱心使然的尽义务,现在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前人家可能把你当作来自北京的“客人”,而现在你自己就是实实在在的主人!以“主人翁”的身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施纪平履新西藏建设厅厅长助理职务期间对自己一丝不苟的要求。
西藏建设厅是个刚恢复成立的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基本是一张白纸,工作任务繁重,机关建设也是白手起家,设施简陋,欠账太多。施纪平充分发挥自己能吃苦,善跑腿的长处,也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自己的“名人效应”,抓住一次次到内地开会的机会,向主管部门和其他友邻单位汇报和介绍情况,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对西藏的援助,并为多个项目的进展争取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施纪平的不懈努力和游说得到广泛的回应——长城集团和有关单位无偿捐赠给西藏建设厅数十台微机,打印机,扫描仪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另加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工作用面包车:长春、南京等市建委系统答应援助资金达30多万元;此外,他还多次陪同厅领导“跑”建设部,协助联系落实了1000万元的援藏资金……
工作中的施纪平如风如火,而生活上施纪平却极其简单。高原的生活物资本就贫乏,尤其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对于像施纪平这样本身身体就不健全的人来说,更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可施纪平呢,从未对生活有一丝过分的要求,机关食堂有什么就吃什么,有时忙起来赶不上到食堂买饭,他就自己动手在宿舍里熬粥喝,这对他来说倒不啻是一次“奢华的享受”,只可惜他在做饭上是个“低能儿”,加上海拔高的原因,每次熬粥不是糊了,就是成了夹生的,他也只好就这样“自食其果”……
心中有大爱,精神永远是富足的。西藏十年,在缺氧,水土不服,浑身搔痒,洗澡困难等等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条件下,在行动不便,须承受比任何一个身体健全的正常人都要更重的磨难的情况下,施纪平照样坚持每天工作都是十多个小时以上,照样出藏进藏跑北京,跑内地,照样轻车简从下基层。在施纪平眼里,西藏固然环境险恶,生活艰辛,但更多的却是有纯净的天空、辽阔的山川,善良的牧民,每当他走进藏族人民中间时,就会深深感受到民族团结就像一杯浓浓的美酒,是那样令人陶醉。在那里,藏汉人民水乳交融,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没有把施纪平当成汉人,也没有把他当成外人。施纪平深情地告诉我说:“你只有身临西藏其境,才会体会到内地的温饱富足是多么奢侈,才会撞击出沉睡在你内心深处的火花,才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我要为藏族同胞做点什么的想法……”
一生都自强不息的他,援藏十年成为他生命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夺去了只有两岁半的施纪平正常的童年,从此,“残疾人”这个标签如影相随,相伴他后来的人生历程。
“只有残疾的躯体,没有残疾的灵魂”。这句看似豪言壮语的话,却是施纪平一生身体力行落实在现实的工作与生活中的坚强信念。10岁时,常看到同院的小朋友练习骑自行车,施纪平心中羡慕得不得了,一天,他也推着一辆自行车来到操场,可怎么也无法骑上去。这时几个小伙伴凑过来,把他扶上车然后猛推了几把就撒了手,施纪平一时慌乱,恐惧,只好尽量掌握平衡一个劲地朝前蹬,直至在操场上歪歪扭扭转了6圈,才一个跟头栽了下来,虽然摔得不轻,可从此学会了骑车。这件小事在施纪平的童年记忆里永难忘怀,它给了他一生的启迪:很多事不要对自己估计不足,实际上,关键处只要努力拼—下,潜力就出来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正是在这种坚强信念的支撑下,施纪平靠着顽强的毅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虽然是一瘸一拐,但却是一步一坚实,走出了一长串闪光的足迹!
初中毕业后在街道福利工厂 边干着活儿,一边就跑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去旁听无线电技术课,结果最终成了厂里的技术员;恢复高考后虽然努力达到了相应的成绩,但大学校园的门却不能对他这样的残疾人开放,此路不通有别路,施纪平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帮助下,通过成人高考的方式,终于拿到了大学文凭!
进入外贸企业工作,本可以在北京舒舒服服坐着办公室,电话遥控指挥一切,却偏要到第一线从事实际业务,且选择的还是艰苦偏远的西部!为了摸清羊绒的生产情况和市场行情,他不顾他那如影相随的“残疾人”标签的警示,曾翻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山,穿过人迹罕至的新疆戈壁荒漠……终使自己不但了解了羊绒生产制作的各个环节问题,而且掌握了许多有关羊绒方面的学问,为日后成为羊绒品位鉴别的专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第82届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和第2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新技术產品展览会上,施纪平作为中国发明家协会的会员,发表了《优产高质山羊绒织物项目》的专论,引起各国与会者的关注,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
然而,最令他此生无悔并引以为豪的,还是在西藏十年。
2004年,完成援藏任务的施纪平回到北京,由中组部推荐安排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工作,先任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后改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直至现在。
连续近十年的西藏工作,并不夸张地说,还是对施纪平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损伤,掉头发,心脏不适记忆力衰退等症状时常困扰着他,在此期间还息上了糖尿病,需要经常扎着胰岛素坚持工作,可每当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想到孔繁森,想到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党和国家的宏图大业,想到他没有虚度年华浪费生命,想到他这一辈子终究是个有用的人——所有一切的病痛和困难,在他眼里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即便他如今患了癌症,他仍旧是那样的乐观而豁达,回首他所走过的路,他感到自己活得是那样充实,幸福!
施纪平虽然离开了西藏,但他的西藏情结丝毫没有衰减。他一如既往地始终还惦记着阿里孔繁森小学的师生。2005年,他再一次为这个学校捐赠了一万多元的书本和文具,并委托专人送到孩子们手中。他一直和在全国各地上大学的孔繁森小学的14位毕业生保持着密切联系,不仅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思想,鼓励他们热爱祖国,学好本领,还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远离家乡的藏族孩子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他把一颗滚烫的心和圣洁的爱,永远播撒在了那片雪域高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