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音乐情境 让演奏“动”起来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文化馆从事音乐创作的群文辅导干部,我一直在探索少儿器乐的创作和辅导。而器乐演奏在艺术创作的第二阶段——排练,这是最闲难、最繁重、最复杂、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排练工作不但是繁杂的组织工作,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性任务。
  经过实践发现,传统的排练法比较单一化,排练者俨然是一位“指挥者”。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影响了学生演奏的兴趣和热情,抑制了学生多向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以致抹杀了音乐的个性,演奏不出乐曲的韵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所以,我认为在排练中以“创设情境”为契入点,是改进这种排练法有效的手段与途径。
  所谓“创设情境排练法”,就是根据乐曲演奏的目标和儿童的身心特点,创设特定的演奏情境,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内化为现场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亲身感受,用“心”体验,获得美感。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自我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音乐,参与音乐、认识音乐、喜爱音乐、理解和表现音乐,体会音乐丰富的内涵。
  我创作和辅导的少儿器乐古筝与打击乐《娃娃看潮》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群星奖”。《娃娃看潮》之所以能在全国众多入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凭借的就是该节目独特的排练法——创设情境排练法。
  本文将以《娃娃看潮》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在如何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的演奏“动”起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之前提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参与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因此要让学生的演奏“动”起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演奏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排练开始,排练者应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其既要可以调动学生的演奏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乐于参与,并能唤起他们更高的演奏热情。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可向学生提供一个符合乐曲的生活素材,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演奏情境,并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这样的引入能激发学生演奏的兴趣和欲望,使之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情势,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演奏氛围。
  排练伊始,我先创设情境:“海宁潮闻名于世,你们看过海宁潮吗?”问题的设置,一下子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看到了怎样的海宁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我听到了远方轰隆隆的潮水声。”“我看到了海浪翻滚!”“我听到……”“好!今天我们演奏的曲目就是《娃娃看潮》,让王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海边观看壮观的海宁潮,好吗?”问题的再次设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演奏欲望。
  这样的情境导入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特点,一下子把兴趣点燃起来,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兴奋感,使学生初步了解海宁潮的特点,并引发了好奇心,促使学生渴望自己去实际体验和探索。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和导入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被主动形象的事物或场景所吸引,从而激发他们的演奏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进入演奏状态。
  二、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动”之源泉
  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感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激发了“动”之欲望。这时,作为排练者就可以顺水推舟,进一步抓住情感的力量,积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在让学生感受轻快、优美音乐所表现的情绪,体会宽阔、宁静的意境的同时,伴随着排练者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话语,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情感的境地。学生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对音乐本身产生直接的感受而激动,并有一种急于表达的欲望。这时,排练者不妨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古代文学家刘勰说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排练者应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出与乐曲密切相关的情境,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有身临其感并全身心投入,从而正确地把握和体现音乐。
  经过我的引导和学生的想象,一个生动的情镜便形成了:海宁潮从远方滚滚而来,看到汹涌澎湃的潮水,我们激动,我们欢呼,我们跳跃……潮水一浪推一浪……看着远去的浪花,我们遐想,我们在……潮水又象那十万天兵天将,我们又一次地呼唤……
  这种情境的进一步设置,能引导学生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深入感受乐曲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特点,理解乐曲的内涵,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以及情感发生影响,促使学生“动心”去演奏。而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也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
  三、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动”之升华
  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实践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随着学生演奏体验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演奏已进入此景此境中。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感受音乐的程度,催动学生的灵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的演奏再“动”起来?
  能,完全能!
  在给孩子们创造轻松愉悦演奏环境的同时,鼓励他们思考、大胆探究,引导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创造。通过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发现得来,即调动了他们的演奏热情,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觉得从鼓边渐响地打至鼓心,更能形象地表现出潮水由远而近的声音。” “我们在海边遐想时,应该有一个安静的氛围,但现在太多的打击乐声音,把我们的心情打乱了。” “还有,还有,还有……”学生们纷纷议论完全陶醉在看潮的欢乐场景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精神得到充实,视野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此起彼伏的“还有”,说明他们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一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想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学生对乐曲情绪和内容的体验与理解,更激发了学生的演奏热情。并使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索、发现美,获得审美体验,使美的形象以生动感人的直观形式出现。这样的“演奏”正是孩子们内心感受音乐的深化和升华。
  以上是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动”演奏的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即时递进的、步步深入的,又是良性循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始终不断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演奏热情,从而使学生变“要我演奏”为“我要演奏”,实现了让“演奏”真真地动起来,使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的魅力。(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文化馆)
其他文献
【摘 要】受多种因素影响,中美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异多同少。文章通过对中美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风格的整体统观、比较分析,全面查找我国新闻评论类节目中主持人主持风格的优势、不足,并扬长避短,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舆论环境、受众特点的主持风格,更好地发挥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宣传导向作用。  【关键词】中美;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主持风格;差异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全球受众被裹挟着进入了信息爆炸
期刊
乌兰牧骑,是活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小型文艺演出队。乌兰牧骑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她为活跃农村牧区文化生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乌兰牧骑面临着光荣而艰巨的神圣使命,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升队伍的整体优化,这是确保乌兰牧骑不断
期刊
《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整体是沉浸在紧密细雨的逼迫以及压抑的生活状态之中。从小说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细雨”和“呼喊”两个词来暗示着人类生活的艰难以及在压抑难耐时的呐喊。虽然,这样瞬息间的追求是虚无缥缈的,是不存在的,但是,这样的“呼喊”却极力的显示出作家追求终极生命的勇气。  一、“细雨”象征着生命的背景——荒凉  小说的地点是两个江南小镇——南门河孙荡,主要的人物是孙光林,主要讲述的内容
期刊
人之所以能够得到心情愉悦的满足感,从根本上讲,在于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满足,而这种情感的满足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刺激,这个刺激是由具体的物和精神引起的。人最为需要的是饥饿时因食欲得到满足,寒冷时的温暖满足,恐惧时的安全满足。而人类对艺术审美的满足是在相对需要的物质刺激得到一定满足而引起的。而当代陶艺思潮越来越趋向于满足人的这种审美需要。  一、陶艺思潮  最早提出实用主义审美的应该是古希腊哲学
期刊
三、“不工-工-不工”的回环结构,循环回归思维在古代文论中的自觉把握  循环回归思维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自觉意识,在前述谈到的苏轼《与侄书》中已经有完整的体现。在苏轼的描述中,文学创作由最初阶段隐含的“平淡”、“朴拙”到第二阶段(少时)的“峥嵘”、“绚烂”再到最后阶段的“老熟”、“平淡”,作家创作风格以及伴随的思维活动经历了一次形式封闭的循环回归过程。从本质上看,文学创作经由第二阶段“峥嵘绚烂”
期刊
晚清道光咸丰年间,一批艺术造诣极深的画家、瓷艺家如张熊、程门、金品卿、汪晓棠以及景德镇瓷界出众的“珠山八友”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不满足于按图索骥、僵化程式化的流水线工艺,借鉴元代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浅绛”山水,开创性地将诗书画印紧密结合;因“形”制宜,以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出纹样,用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等主要色彩晕染后低温烧制而成,称为“浅绛彩瓷”。其瓷面墨线浅淡,浓淡相宜,彩料极薄,不似粉
期刊
一、从营销学理论中看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处境  营销学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因为其开头都有一个P,所以简称为4P理论,这是一个成功的市场营销组合,企业的营销目标就可以通过此组合得以实现。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指的是那些描写和反映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历史、风情、社会生活内容为主的电视剧。电视剧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
期刊
从近20多年的发展来看,当下的工笔画的体格与传统工笔画已有了很大的区别,因此称之为“当代工笔画”。当代工笔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新的技法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面貌。在体格和技法上基本上分为“借古开今”和“纳洋兴中”两大途径。由于工笔花鸟画在近几年演变出了许多新的技法和创作模式,在画坛上也引起的一些讨论。在工笔花鸟画方面主要体现“借古开今”。实际上当代工笔花鸟画的技法大体和传统工笔相近。现代工笔花鸟画
期刊
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呈多元化的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发展给隶书创作提供了宽松的创作环境,使其由重金石气转而重书写性、表现性、艺术性。书风趋向于高古、浑厚、简略、夸张的新风;对创作品位、格调、趣味的提升和丰富,使隶书创作避免强化外在的装饰性与弱化内在的文化性的冲突,使内质与外象相辅相成,书风呈现出静穆、雅趣之美。隶书创作观的改变促使创作结果的变化,进而不同风格的隶书创作应运而生。主要表现在:  一、行草入隶
期刊
艺术是以符号系统为载体,演绎精神与物质循环演绎的过程,隐绎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艺术的外显性与内隐性在文化系统中既相互交叉,又相互渗透。水彩画作为艺术的基本形式之一,同样赋予显与隐的对立统一。画家用自己的画笔,用自己独特的显性的绘画语言,表达深层的思维。水彩画传入中国,受中国人文思想的影响,在生活中不断磨砺,以造化为师,得到自然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