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外交指导思想及外交活动

来源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at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晚清末年,曾出现一个所谓“同治中兴”时期,这就是清政府对外屈服求得“和局”,对内镇压人民起义求得巩固统治地位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两位重要的“中兴”重臣,一是主办湘军的曾国藩,一是主办淮军的李鸿章。李鸿章是跟在曾国藩的后面,一步一步的代替曾国藩,成为主持清政府的军、政、外交大权的要臣。曾国藩以湘军为主攻打捻军失败,李鸿章以他的淮军为主力消灭捻军,当上了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屈服法国的无理要求,受到了责难,李鸿章带兵来到天津代替了曾
其他文献
分析了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流转的登记制度不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的缺失,行政角色的错位,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并从法制角度分析了
<正> 大使的任务是什么?它的工作是怎么开展的?这本来不是一个新问题,有些书中介绍过,不少同志是清楚的。然而我常接到来信,也常有人问我大使是干什么的?这说明仍然有不少人对此不清楚或不甚清楚,或者说在理论上是知道的,而未实践过。现在根据我的了解和实践,讲点粗浅的看法,供读者参考。大使是国家主席(外国是总统或国家元首)任命的,又称特命全权大使。顾名思义是国家主席特别委任的同驻在国办理外交事务的国家全权代表。他的主要职责是执行国家的外交政策,完成国家交给的一般的和特殊任务,发展两国的正常关系。讲得
<正> 苏联的国际关系理论从意识形态上看属于马克思主义学派,其特点是试图用马列主义为指导,分析当代的国际问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当代国际社会的构成、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对外政策制定与实施、国际冲突与合作、战争与和平等全球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说明,但是苏联的国际关系理论常常受苏联对外政策的制约,为各个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做注释,为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在对外关系方面表现的大国沙文主义粉饰,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霸权主义、扩张主义辩护,这就给苏联的国际关系理论打
<正> 王实甫的《西厢记》的巨大艺术魅力,不仅赢得了我国人民的赞叹,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它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文艺宝库中的珍品。国外一些大百科全书在介绍《西厢记》时,称赞它“是一种充满优美诗句的爱情喜剧”,“充满迷人的情趣”,“全剧表现着一种罕见的美”。郭沫若同志在《<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一文中曾指出:“反抗精
<正> 本刊讯:9月1日下午,外交学院师生1千余人隆重举行了1988-1989学年开学典礼。应邀出席大会的有:外交部部长钱其琛、教育培训司司长杜雷、干部司副司长杨文昌、北京市外企服务总公司副总经理王树义。钱部长作了重要讲话。他在介绍我院新任院长、党委书记章曙同志时说:章曙同志是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老同志,到学院任职前是驻日本国的大使。
<正> 南部非洲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政治中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战后美国的对外关系中,这个问题也不时困扰着美国的掌权人物。研究美国对南部非洲政策的演变,对于了解战后美国对非洲政策的变化和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着重对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对南部非洲的政策作一些探讨,因为这两
<正> 1989年7月间,江泽民总书记在我国第七届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分析了北京动乱和暴乱发生的国际背景后指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但对国际间复杂的政治斗争,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处理对外关系,既要讲经济,又要讲政治;既要讲友好,又要讲斗争;既要讲原则,又要讲策略。这是外交工作中的“两点论”,也符合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江泽民同志
<正> 本文试图就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发表一点浅见,以期引起讨论,并就教于大家。一和平,长期以来是人们所祈求、所渴望的。尤其是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之后,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谋求发展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席卷了各个民族、一切国家和整个世界。
<正> (一)语言的滥用和变化大约在乾隆年间,英国塞穆·约翰生(Samuel Johnson)单枪匹马,编出一部《英语辞典》,后来因他获荣誉博士学位,人们就称之为《约翰生博士辞典》(Dr.Johnson‘s Dictionary)。约翰生以前英国有人编过辞典,但从性质和规模来说,差距很远。这部辞典的出版(1755),在英国文坛引起巨大的震动,约翰生就成了当时的风云人物。英国文学史称这个时期为“约翰生时期”(Age of Johnson)。约翰生在辞典的前言里说他要通过辞典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固
去年下半年以来,邓小平同志在同外国朋友谈话时、曾多次阐述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思想,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反响。正当国际形势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关键时刻,我国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倡议,无疑将推动国际局势和缓的势头,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邓小平同志从国际战略高度提出国际政治新秩序这个命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许多政治活动家和学者怀着十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前不久我院国际关系史研究所同有关部门的专家一起举行学术座谈会和讨论会,探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时代背景、内涵、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