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主三线”互文性教学初探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m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教材开发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互文性教学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须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围绕“疑难线”“表达线”“主题线”选择互文文本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进行“一主三线”互文教学?现以《和田的维吾尔》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文章首先讲“我”在和田的一次经历,亲身感受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飞奔的马车上一个汉子撕扯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恶劣的天气,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表达出“我”的惊奇。第2、3自然段介绍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连牧人最喜欢吃的“库乃其”也是在沙土火灰中烤熟的,而且维吾尔老乡还“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课文用列举法说明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敬佩和惊叹。第4自然段写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第5自然段写维吾尔的姑娘漂亮,小伙俊朗,能歌善舞。姑娘“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动的比喻和准确的描述,说明了维吾尔人漂亮俊朗、浪漫风趣的特点。第6自然段写维吾尔人喜欢聚餐,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总结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一、 借互文破疑难
  学贵有疑。有疑难、有困惑的学习是主动学习、指导、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引领向纵深发展,是激发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学课文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写和田的维吾尔?因为“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并不能感受到维吾尔人生活的苦。
  据此,我引进了和田地图、图片及相关地理、人文资料,肖复兴的《胡杨树》和视频《胡杨女人》,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和田维吾尔,对课文文本做出客观正确的解读。首先出示和田的地图和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学生通过对图片文本和文字文本的阅读,了解到和田维吾尔人常年生活在干旱、沙尘暴肆掠的环境中,跟我们相比生活是苦的。再读肖复兴的《胡杨树》,从“每一棵树的树皮都皴裂着粗粗大大的口子,那是岁月的标记,是风沙的纪念,如同漂洋过海探险归来的航船,桅杆和风帆上挂满千疮百孔,每一处疤痕都是一枚携风挟雷的奖章。每一棵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每一棵的树枝都旋风般直指天空,如同喷吐出的蛇信,摇曳升腾的绿色火焰”中感受到在和田树木存活是极其艰难的,从侧面衬托出人生活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再引进视频《胡杨女人》,通过视频学生再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田维吾尔人的苦和他们善于苦中作乐的精神,并把之前对和田维吾尔人那种豁达乐观,苦中作乐的间接、平面、感性理解转化直接、立体和理性的理解。农谚“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是对和田维吾尔人艰苦生活的最好写照,学生对男人常年戴花帽、女人裹纱巾不再奇怪,因为这是他们的“防尘装”,也就成了维吾尔人的习俗。当学生再读课文对自己此前的疑惑——作者为什么“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为什么写和田的维吾尔?就不言而喻了。
  二、 引互文学表达
  沈大安老师说,教学一篇文章,要弄清它“写什么”,更要了解是“怎样写”的。因而语文学习要侧重文章“表达”的探究,抓住文本中有特点的语言现象,引入相关多个互文文本,体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用材的良苦用心。从反三归一中习得语言的表达规律,在举一反三中提高表达技能。《和田维吾尔》在表达上具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的特点。作者用生动、准确、感情充沛的语言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是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之一。
  ⒈修辞之美
  “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撕扯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及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地处大漠边缘的和田恶劣的自然环境,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并用“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的神态、动作描写,与下文维吾尔汉子在沙尘暴中驾车飞奔迎风引吭的形象进行对比,凸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征。为了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比、反衬修辞手法的妙处,引进《穷人》——“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当学生了解了这一表达现象后就能举出许多相关的例子,如《顶碗少年》用观众的紧张不安反衬少年的沉着、坚毅,《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2.虚实结合,相映成趣
  “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这个句子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赞美维吾尔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爱花、爱美的天性。沙土里种着花(实写),门框边、屋梁顶雕刻着花(虚写),墙壁的挂毯上绣着花(虚写),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引入互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实写)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虚写)
  三、 依托互文丰满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读懂了会让人觉得如饮甘泉琼浆,受到陶冶感染;同时也给人启示,明白事理,提高认识。互文引读能丰满原文本主题,并发酵增值。《和田的维吾尔》旨在让学生感受和田维吾尔人苦中作乐的精神,学生在观看完电视剧《胡杨女人》后对“和田维吾尔人苦中作乐”主题给予重塑——尊重大自然就是尊重自己。这是他们紧扣当下环境,赋予它时代的特征,这不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互文教学是对新课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最好诠释;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确保小学阶段阅读达400万字的下限。不同的文本引入互文的切入点和内容不尽相同,但必须因人而异,因学情而定。一切教学活动只有立足于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方为有效。
  (作者单位:湖南省桑植县澧源镇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以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的中国农谷试验研究基地为例,阐述了野外试验研究基地的建设意义,分析了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挑战提出野外试验研究基地的建设对策。
中职新生进入学校之时年纪尚小,因而在人际交往方面面临着比高职、大学新生更多的困惑与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中职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应多靠心理辅导的手段来进行解决。  一、中职新生人际交往的困惑  对于中职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国内诸多教育者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总结起来,目前我国中职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人
目的:构建人血管能抑素canstatin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出其重组蛋白.方法: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canstatin cDNA,克隆进质粒p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文献资源保存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对于书籍文献的整理分类就有研究,延用至今的有图书分类排检法和主题排检法。两种方法兼容并蓄,互相包含又
目的: 测定我国陕西西安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患者流产胎儿肝分离的病毒84 FLi株的全S片段基因序列,了解其分子特征,并确定其在汉坦病毒(HV)种系发生中的位置. 方法:采用逆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为学生今后在现实工作中快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做准备的,因此,课程的设置要使每项工作都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组合成特定的工作要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加大,质量上也有了新的要求,对多元化新型自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的培养大多部分是靠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