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与德育实践性作业的有机融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历来被视为小学生德育实践的重要入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引入了诸多歌颂祖国,讴歌爱国、敬业、诚信等品德的文本,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学习,学生能逐步养成高洁的道德情操。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紧扣文本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品德成长,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道德品格的人,而以语文教学与学生道德教育有机融合的德育实践性作业为之有效形式之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实践作业的优势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更具德育教育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教材及其文本内容包含着一定的德育因素,这些因素可随文本教学渗透到学生思维理念中。再者,根据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制原则,可知小学语文课文主要选取的是传承和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或描绘祖国山河的文章,能给予学生较好的道德熏陶。为了让小学生更快接受德育思想,语文教材编制部门还特地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等全面组织内容,试图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德育理念。
   基于小学语文课文开展的德育教育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主要指德育内容全面涉猎,包括爱国教育内容、健康教育内容、理想教育内容、纪律教育内容等。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承担的任务更繁重。这也表明,每个学段的小学语文老师都应谨记德育目标、德育观点,分解语文课文层次与内容,明确文本教学与道德培育的结合点,有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换言之,细化分解德育目的和德育任务,形成基于语文课文的德育整体。这即为语文德育整体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德育知识丰富,不代表其他学科不负责德育渗透。事实上,其他学科,例如数学学科其同样存在一定的德育内容,由于数学学科更具逻辑性,德育渗透较为随意,因而数学学科不适合传递德育理念,但更具有德育实践教育的优势。

二、小学语文与德育融合的实践作业设计


   1.游览型实践性作业
   在设计、指导学生语文实践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要注重回归实践活动本身,充分利用语文文本中的道德因素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品德,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后,笔者设计了实践性作业——我为家乡美景代言,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游览自己家乡的美景,在游览过程中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家乡的美,游览后以旅游日记或作文的形式向他人介绍与推荐自己的家乡美景。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既能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让学生在领略家乡自然风光,感受家乡美的同时增进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2.社会型实践作业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课程的内涵和精髓,将实际生活、语文知识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性实践作业,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授人教版语文二年级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后,笔者设计了到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到养老院中与老人们聊天、谈心,帮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扫地、擦桌子、打扫卫生,通过这种社会性实践让小学生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小学生不仅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牢固的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德育品质和素养也得到提升。
   3.劳动型实践作业
   在设计语文德育教育实践作业时,不仅要注重小学生语文能力和德育素养的培养,还应将其融入劳动实践之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邓小平爷爷植树》后,笔者设计了“植樹绿护”的劳动型实践活动,让小学生通过自身的劳作深刻体会课文的内涵,提升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人人贡献一分力量为美化环境做贡献。在为小树浇水、施肥、除草的活动中,还能提升小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和劳动活动完美结合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与德育融合的实践作业反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实践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语文的知识,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起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老师应注重结合文本德育因素趁势进行道德教育,设计出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可操作且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小学语文德育实践作业,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道德品格的人。
   在设计小学语文与德育实践作业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设计的小学语文德育实践作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难度适宜,难度过大会打击小学生的参加热情,无法保证实践活动的实现,难度过低也不能吸引小学生的参加热情。二是保证设计的小学语文德育实践作业具有可操作性,必须保证小学生的人身安全。三是及时对小学语文德育实践作业的实践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不断修订和完善设计的德育实践作业内容。四是设计的小学语文德育实践作业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不能脱离于实际,应将身边常见的事情融入教学之中,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重点文化课,小学语文历来被视为小学生德育实践的重要入口。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应充分结合语文文本的德育因素和语文人文性特征,设计合适德育实践性作业,使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其他文献
冬风呼呼地刮着,被风卷起的树叶在空中勾勒出“香肠”那熟悉的身影。   “香肠”是只兔子,把它抱回家的那天,我像踩在一朵幸福的云上。我从没养过动物,对“香肠”又是摸又是抱,把它当成久违的朋友,亲热极了。可它却一点也不领情,几次用爪子差点抓破我的手,还想咬我,我差点就把它扔出去,真是“兔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可看它那软软的身子、长长的耳朵,我又于心不忍,一次又一次宽容大度地原谅了它。   在此后
期刊
下个星期一,我,要去军训了。   轻轻拉住妈妈有些浮肿的指节,紧紧握住,开玩笑地说:“妈,我去军训了,别想我呀!”妈妈一如既往地头一仰,“谁会想你啊,你别想我就行了。”我低下头,牵出无声的微笑,因为我知道,妈妈一定会默默地挂念我。晚上,一个人,黑暗中无声地湿了枕头,满脑子都是她最爱的女儿。抑或是与爸爸两个人聊天,聊着聊着,那远方便绊住了他们的思绪,两个人的身影,在满地歌唱的月光中,越来越小。  
期刊
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立足文本,进入文本的内层进行感悟体验,从而找到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之间的契合点,促进阅读的自然形成。 一、前后联系点拨思   理解课文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思维呢?做法是: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抓住关键句理解全文。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   《诚实与信任》中,我让
期刊
课堂上,举手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途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能引发更多的思考,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可慢慢地我们发现举手随着年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情况: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低年级孩子那一只只小手却总会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地冒出来,有的甚至着急地喊着“老师,我!我!”生怕被叫不到,可到了高年级,举手的凤毛麟角,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全班无一人举手的尴尬。因此研究高年级孩子不爱举手的原因,并据
期刊
目前,农村小学的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重大,很多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缺少关爱和家庭教育,以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影响后期健康成长。因此,需要农村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制订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明确教育目标   由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较为特殊,个性特点自然而然会存在差异,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同。小学教师在管理中应结合学生
期刊
天空的眸子轻缓地阖上,墨蓝的幕布抖开柔顺的笑颜,拥抱着朦胧的月光,宽阔的屋顶上,一层白亮的光晕如天使的羽翼轻轻舒展在我上仰的脸庞。月亮似一枚会发光的白玉,晶莹美好地将明媚洁净的光亮氤氲开来,浓重的黑夜也四散奔逃。风儿轻轻拂过积水空明的月亮,漾起恬静的微波,心,一下子安静了许多。   美丽的烟火在墨蓝色的天幕上缓缓绽开,明亮的暖色让夜色生动了许多。母亲笑盈盈地端着粥和包子缓步前来,我拿起一個包子,
期刊
《包身工》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那么,如何结合教学过程,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人文环境。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初中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作者赏月活动和情感由郁结到豁达的变化过程。   2.能够在品读词句中,感受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3.能够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二、教学流程   1.课前活动   出示同学们的中秋手抄报,发现一个共同元素:月。做游戏,两排竞争:飞花令·月。总结:月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高悬在上空,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
期刊
一、什么是课本剧   课本剧是学校师生共同编写、排练的以所学课文、学校生活为素材,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模拟,展示升华课文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反映学校生活、学习的一种话剧表演形式。戏剧家曹禺说:“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他的文学书籍。”这就与情景教学法的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变被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