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侧切术中不同侧切角度及缝合方法的比较分析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x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比较会阴侧切术中不同侧切角度及缝合方法的优劣。 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2年1月于我院妇产科实施会阴侧切术的初产妇300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58例)与对照组(142例):观察组行30°会阴切开,切口内可吸收缝合线皮内连续缝合方法;对照组行45°会阴切开,采用传统皮外缝合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分别为94.94%(150/158)、83.09%(118/14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 30°会阴侧切内可吸收缝合线皮内连续缝合方法用于手术缝合中,与传统45°会阴切开皮外缝合方法比较,其切口愈合率高、住院时间短、疼痛程度较轻,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会阴侧切术;侧切角度;缝合方法;愈合程度
  [中图分类号] R71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7-18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episiotomy different angles and lateral suture method. Methods 300 cases of episiotomy primipara in th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09 to January 2012 were chos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assignmen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158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142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aken with 30°episiotomy, continuous suture absorbable sutures inside the skin incision method,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with 45°episiotomy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skin suture.The wound healing, hospital stay,incision pain and so on for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wound healing rat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94.94%(150/158) and 83.09% (118/142),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0.05).The hospitalization,incision pa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P<0.05). Conclusion 30°absorbable can suture the episiotomy continuous method for skin sutures in surgical sutures,the wound healing rate is higher,hospital stay is shorter,and with less pain,it is worthy of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pisiotomy;Lateral angle;Suture;Degree of healing
  目前,产科阴道分娩中产妇会阴侧切率逐年升高,在产妇分娩第二产程中为了避免会阴及盆底组织严重裂伤,减轻盆底组织对胎儿先露的压迫,缩短第二产程,加速分娩时间,因此在会阴侧切手术中的缝合方法和愈合程度直接影响了产科的工作质量[1]。会阴切开缝合后的组织愈合与会阴裂伤修补后的组织愈合时间快,且愈合情况好,同时还可以避免产后因会阴组织松弛而引起的尿失禁[2],对减少子宫、阴道壁以及膀胱、直肠的脱垂具有显著性预防作用。因此,在上述基础上我科室选择300例产妇进行会阴侧切两种角度及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自2009年2月~2012年1月实施会阴侧切术的初产妇300例,所有患者分娩方式均为头位阴道分娩。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58例,对照组142例。观察组中产妇平均年龄(24.1±4.3)岁,平均孕周(38.1±1.3)周;对照组中产妇平均年龄(23.9±4.4)岁,平均孕周(39.0±1.5)周。两组产妇平均年龄、平均孕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消毒,麻醉均采用1.0 %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效公司,H41023667)行局部浸润麻醉。缝合前阴道内均暂时充填带尾纱布,以防止宫腔内血液下流,妨碍手术视野,缝合后取出。两组产妇缝合前均用甲硝唑注射液对侧切切口进行冲洗。
  1.2.1 对照组 切口起点在阴唇后联合或者其上方0.5cm处,向外旁开45°,切口长约3~4cm,采用传统丝线皮外缝合方法,用2/0铬制肠线从阴道黏膜切口顶端前1.0cm处开始连续扣锁进行缝合,缝合至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达处女膜内口处穿出,间断缝合会阴肌层、皮下层,采用自带三角针3/0可吸收线在皮肤切口远端皮内部进行打结。最后一针缝合至处女膜外环处皮内进行打结,对合皮肤,不需要进行拆线[3]。   1.2.2 观察组 切口起点在阴唇后联合或者其上方0.5cm处,向外旁开30°,即向坐骨结节方向,切口长约3~4cm,采用可吸收缝合线皮内连续缝合方式,手术缝合中选择紫色医疗用可吸收缝合线,用2/0带圆针的可吸收线从产妇阴道黏膜切口顶端前部1.0cm处开始以连续性锁扣式进行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缝合,采用自带三角针3/0可吸收线在皮肤切口远端进行皮内打结。距离切口边缘0.1~0.2cm,缝针距离为0.4cm[4],最后一针缝合至处女膜外环处皮内打结,对合皮肤,使其平整,不需要进行拆线。
  1.2.3 缝合后处理 两组产妇缝合后均注意将纱布卷取出,做肛诊检查有无肠线穿过直肠黏膜,将穿过的缝线进行拆除,重新进行缝合,避免形成阴道直肠瘘。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愈合标准 按照切口愈合标准分级:甲级愈合:缝合后表皮对合整齐,外观成一条直线,手摸无硬感,无红肿、无裂开,疼痛感弱;乙级愈合:缝合后表皮对合整齐度差,手摸有硬结;丙级愈合:会阴部分或全层均呈现裂开趋势。
  1.3.2 疼痛程度判定 术后疼痛程度按照WHO分级标准: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Ⅰ级:轻微疼痛,可以忍受,孕后生活正常;Ⅱ级:疼痛明显,不敢坐起哺乳,焦虑;Ⅲ级:疼痛程度剧烈,不能忍受。
  1.3.3 住院时间判定 对两组所有患者入院第1天到出院后的平均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愈合程度比较
  2.3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22±0.36)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5.36±0.29)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2.047,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对医疗的重视,尤其是对产妇孕期保健的重视,孕期中产妇一般营养条件逐步改善,巨大儿发生率临床上逐年增高[5],临床研究中提出常规采用会阴侧切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快胎儿通过产道,以减少会阴及盆底组织严重裂伤[6]。因此,提高手术质量至关重要。会阴侧切是产科常用手术之一,是克服分娩阻滞的重要措施[7]。临床上皮内包埋的缝合法因为缝合肠线比较多,缝合层次多,相对肠线埋藏较多,难以被吸收,从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造成局部水肿甚至缺血坏死或瘢痕坚厚,硬结增大,缝合后愈合程度差,感染率高[8-9]。
  由于传统缝合方法皮下肠线表浅,肠线通过蛋白水解酶裂解作用后逐渐被吸收,吸收时间比较难以预知,容易引起广泛组织反应,而产生硬结、化脓、破溃形成脓腔[10],发生切口感染。住院时间较长,到3d后伤口受到缝线牵拉,疼痛会加剧,拆线也会增加患者疼痛程度,导致产妇产褥期延长,不能有效及时实施早期母乳喂养[11]。可吸收线合成缝线皮内进行缝合,手术中留线头较少,对组织刺激性小,炎性反应小,比较容易吸收[12],切口皮肤层针眼比较细微,对合良好,外表美观,可以避免缝合线暴露在皮肤外而导致的感染,有利于切口愈合,可以延长产妇的休息时间及哺乳时间而不需要进行拆线[13-14]。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愈合率为94.94%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8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产妇缝合后患者疼痛程度重于观察组(P<0.05)。
  综上所述,30°会阴切开-切口内可吸收缝合线皮内连续缝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愈合程度好,愈合时间快等优点,产后恢复远期效果有明显优势,是产科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的缝合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为新.两种缝合方法用于会阴侧切伤口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34(5):120-122.
  [2] 谢绍楚.两种会阴侧切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2):164-166.
  [3] 罗海娟.会阴侧切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方法效果比较[J].全科护理,2010,8(4):951-953.
  [4] 李桂美,于澎静,耿红卫.会阴侧切全层缝合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09,24(2):62.
  [5] 钟思敏,庞宇红.会阴侧切伤口两种缝合线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0,3(3):17-18.
  [6] 王金英,周素英,谢雪玲,等.3种会阴切口缝合方法效果的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2009,1(8):71-72.
  [7] 吴雪艳.医用胶在会阴侧切缝合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78-80.
  [8] 彭秋英,陈根英,罗虹英.一根线头缝合会阴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8):33-34.
  [9] 沈小红.皮内连续缝合法在会阴切开术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8,27(12):1464.
  [10] 胡晓丽.会阴侧切口内8字缝合方法的临床应用[J].河南医药信息,2010,10(5):25.
  [11] 周金华,蔡华蕾,周琦,等.腹部切口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28(5):469-470.
  [12] 李建群.新式剖宫产术切口缝合法临床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17(3):209.
  [13] 何冬卉.会阴侧切三种缝合方法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版),2011,27(13):143-145.
  [14] 林海燕.会阴侧切术中不同侧切角度及缝合方法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38-39.
  (收稿日期:2014-05-24)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激活转录因子-2(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2,ATF-2)在非特指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DLBCL,NOS)中表
目的 探讨冠心病伴发抑郁者记忆偏向的特点.方法 对冠心病患者用Beck 抑郁问卷、SDS 抑郁自评量表筛选出单纯冠心病组、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组(轻度抑郁16 例、中度9 例、重度5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护在重型脑损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于我院进行开颅手术及脑室外引流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钠联合血凝酶治疗消化道溃疡并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100例消化道溃疡并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钠;观察组给予奥美拉唑钠联合血凝酶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孕酮测定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妊娠结局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早孕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保胎成功与否将其分为保胎成功组(n=50)与保胎失败组(n=30),并选择同期问诊的9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三组孕妇血清孕酮水平。 结果 保胎成功组、正常妊娠组孕妇血清孕酮值均明显高于保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探讨足月宫角妊娠的高危因素,产前如何识别与处理足月宫角妊娠,避免产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6年1月~2012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妇3798例。对其中经剖宫产或剖腹探查术中
[摘要] 目的 了解本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及其规律,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汇总2010~2012年本院上报的28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ADR类型及构成比、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和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85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居首位,占34.04%;女性患者较男性多,分别占59.30%和40.70%;引发AD
目的研究复合型营养制剂在糖尿病中的干预效果及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在门诊接受诊治的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效果。方法选择心肌梗死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4)。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以慢性进展性气流阻塞为基本特点,在各种因素导致疾病加重、发生呼吸衰竭的情况下,机体多代偿较好,器官功能相对稳定,允许患者有较充足时间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