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新艺术、新活法:r2021上海之鱼国际公共艺术双年展论坛综述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9月,由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策划的第二届“上海之鱼”国际公共艺术双年展“游弋YOUYI”正式开幕.本届双年展共邀请到三十一位国内外优秀艺术家,从第一届 “鱼跃”到现在的“游弋”,展现了公共艺术从“介入”到“融入”的过程.艺术家们自发地延用奉贤当地文化,在尊重自然原生态以及文化脉络的基础上,使用一以贯之的创作逻辑,碰撞出既有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有公共延伸性的在地创作.
其他文献
展览“不准停电”是新型艺术机构雷电所(Raiden INST)成立以来筹办的首次大型展览.面对技术的迭代与艺术生态的转变,雷电所希望在现实与社会语境中思考科技,为跨学科的艺术实践提供孵化、展示和传播的平台.为发掘和扶持具有跨学科实践能力的青年艺术家个人及团体,雷电所策划筹备了“青年科技艺术扶持计划”.
期刊
诗意与生机的能量、数据流动世界的物质本质、对生命信念获取的斗争、对幸福追求自由的斟酌……一系列不同含义的创造语境促使陈淑霞在构建自身视觉秩序以及展现其情感触动的个体逻辑时,主动赋予个体视觉图式一种“未语的质感”.在她进行艺术流动的区间中,似有似无地形成了一种把现实空间作为“调色板”的意识系统.主色的笔触与边界色的并置建构出一种洋溢在“纯色之美”背后的“慢”意图.在这里,观者能够清晰感悟到社会现实中个体身份的时代敏锐度,亦可以觉察到一种文化对话的直接性视角.
期刊
今年是泰康保险集团成立二十五周年,“生命惊奇”收藏展是泰康藏品继2011年于中国美术馆首度亮相,2015年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呈现编年脉络和2019年机构展览之后,第四次与公众见面.这次展览亦被视为泰康美术馆开馆前夕的一次预演.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本次展览是基于什么策展理念去筹备的呢?rn张翀(以下简称“张”):“离岸”项目一直以来是在M艺术空间举办的与年轻艺术家共同合作的周期性项目,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和思想碰撞的本土平台,至今已是第四期了.从探索当代艺术的新方、加强与年轻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到海外留学经历在地理上和创作上的体验,让年轻艺术家自主而不断地成长.“岸”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离岸”?每一届策展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期刊
当下,全球都在疫情的困扰之中,大部分的艺术活动处于停滞或者取消状态.所以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即将开幕的新闻一经爆出,便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参展艺术家的人数以及参展作品的规模,都是当下世界艺术展览中最多的.策展人团队的组成结构在国内也算是比较一线.当然,这个大型双年展的举办,也引发了人们对双年展这一热门的艺术展示形式的关注:究竟什么是双年展?双年展的形式是怎样的?世界上重要的双年展有哪些?以及最为重要的——双年展给成都这座城市带来了怎样的新面貌?
期刊
16世纪法国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曾预言:在1999年12月31日上帝要惩罚人类,将会造大灾难使人类灭亡.全世界六十亿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忧心忡忡,结果人类顺利地度过了1999年12月31日.2000年人类充满憧憬地迎来了千禧年,而且恰逢中国的龙年,喜上加喜.2001年1月1日人类正式进入21世纪,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信息资讯飞速便捷,纵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是无形的信息网络将人与人聚拢在一起.2009年11月在美国上映了一部名为《2012》的电影,主题是关于盛传已久的玛雅人预言.
期刊
今天,我们依旧生活在海德格尔所说的贫困时代,一个“技术图像的时代”①—科学技术成为人们物质、经济、社会和精神生活主宰的时代.这位老铁更戳心地指出,“人在根基处就是诗意地栖居”“诗意使居住成为居住”“但是在今天的居住之中,哪里还有为诗意留下的空间和积攒的时间?”②也就是说,人类的存在本质应是诗意的,“非诗意地居住不是作为人真正的存在,它只是人自身无希望的繁殖.人对物质的疯狂追求和对名声的疯狂追求,这在根本上背离了人的居住本性.它只会打破人居住的四维原一,从而征服大地,掠夺天空,远离神性,丧失了作为短暂者的存
期刊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以群体为单位生存并创造文明已经有超过七千年的历史.生存空间由早期的族群、原始部落、部落联盟,再到国家、大洲,最后扩大到当今结构复杂的全球社会,在自然环境中隔离出一块有别于自然本体的世界.不过,数千年来,由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扩张行为导致自然区域大大缩减,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人类社会与自然本身的冲突不断升级.同时随着自然资源因人类的活动而逐渐匮乏,人口的不断膨胀,社会生存需求变得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残酷.这种自然和人类内部产生的冲突所带来的隔离效应,使得人类社会本身
期刊
2019年8月的伦敦街头,几位脸上画着几何图形色块的年轻人在国王十字区(King\'s Cross Estate)游走,神情严肃.他们面部醒目的色块吸引着路人的注意力,让人一时间难以分辨他们的身份.这是一个名叫The Dazzle Club的民间艺术小组,因对区域内一家地产开发商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监控探头拍摄路人并分析数据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反对情绪,每个月都组织艺术家带领成员画上脸装,在街头漫步,举行反人脸识别抗议.①同年11月的美国华盛顿,一群从头到脚都被白色连体衣覆盖的抗议群众,举着手机直播,抗
期刊
千禧年之后的第一代青年艺术群体成立于2000年至2011年之间,如Unmask小组、阳江组、他们小组、鸟头、政纯办、没顶公司、无关小组、细胞小组等.鸟头成立于2004年,作为仍然活跃于艺术圈的“第一代”,不断自我更新着“鸟头世界”,引领着小组合作模式的风尚.2015年之后,越来越多地出现由艺术家发起的组织或项目,如啾小组、史莱姆引擎、马丁·戈雅生意、绿手实验室、三角洲,他们从城市区域出发,如深圳、杭州、上海,用年轻的视角重新审视并发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