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的城市信仰与乡村治理等

来源 :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54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的城市信仰与乡村治理
  来源:《社会科学》 2013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张玉林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内容摘要】 由于极端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城市信仰——表现为对城市和城市化的坚定追求,核心又在于大城市崇拜。作为一种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官员的执政目标,它推动了此后的城市化大跃进浪潮,不仅使中国的"城市病"更加严重,也促成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因此,它也就造成了对乡村的破坏以及乡村社会的紧张和对立,从而也就加剧了乡村社会的治理危机。■
  “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
  来源:《开放时代》 2014年第1期
  作者简介:吴重庆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内容摘要】 具流动型兼业传统的沿海偏乡孙村,依托乡土社会网络,以“同乡同业”形式,兴起遍及全国的金银首饰加工业,并形成该行业各生产要素的在地集结,体现了“城市中心—乡村边缘”格局的翻转、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以及经济与社会互嵌的“社会经济”特征。“界外”是非主流、另类、多元以及可能颠覆“中心”的“边缘”。■
  消费文化下中产阶层发展与社会政策——以青年发展为视角
  来源:《人文杂志》 2013年第11期
  作者简介:扈海鹂 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部教授
  【内容摘要】 消费文化以中产阶级为基础。但消费文化一经形成就对工人阶级产生了影响,以消费文化为符号的消费社会不断把工人阶级拉进消费大军,促成了社会政策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运动赋予消费文化新的内容。消费文化、中产阶级与青年亚文化日益联结在一起。随着中国消费文化下中产阶层的不断扩大,青年人走向中产阶层中的现象值得关注。本文拟探讨消费文化、中产阶级、青年与社会政策之间的文化逻辑与关联。■
  以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 一种人与社会“互本”的理论图景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年1月上
  作者简介:邓伟志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顾问
  【内容摘要】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是人类独有的特征。人的社会化是没有止境的。单个的社会人是社会的基因,社会的主体。人是社会之本。社会必须以人为本,政府时时、处处都应当为本着想,为本服务,对本负责。社会要进步,不可避免地要求一部分人少得益,甚至做出牺牲。人以社会为本,归根结蒂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以人为本和人以社会为本的目的是一致的,是要提高人与社会的文明度,这也是今人区别于人类的祖先蒙昧人与野蛮人的标志。■
  存量民主:唤醒“沉睡的”制度构造
  来源:《人民论坛》 2014年2月上
  作者简介:陈家刚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内容摘要】 制度的基本价值在于实践,缺乏实践运作的制度是“沉睡的”制度、“沉淀的”制度。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文本中建构了最为完善的公民权利保护规定;明确了最为清晰的政府权力边界;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立法、行政、司法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然而,在实践中,宪法精神并未得到深入贯彻,公民权利并未得到充分保护,政府权力并未得到有效约束,等等。存量民主改革就是要在实践中落实法律文本,激活制度文本。■
  信访的“容量”分析——理解中国信访治理及其限度的一种思路
  来源:《开放时代》 2014年第1期
  作者简介:刘正强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
  【内容摘要】 本文从信访制度的“容量”视角分析了中国信访运行的逼仄势态。从理想状态来来源:中国社会学网
  作者简介:邹学银 江苏人,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卢磊 安徽人,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MSW教育中心实务督导
  【内容摘要】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存在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也已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建设的保障条件。本文提出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进入制度化建设时代的论断,制度建设引领专业发展且注重长远规划已成为显著的发展特点。未来一段时期配套性专项社会工作政策将逐步出台和完善,构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看,信访制度仍有一定的接纳空间和存量余地,可以应对较大规模的信访洪流;但从现实运作来看,信访制度已经“爆棚”,其化解信访问题的能力已不可持续。信访难案(长期未决案)的淤积使信访洪流形成一条“地上悬河”,处于高位、高危的运行区间。而自上而下的“维稳”压力又强化了基层的“筑坝”定势,使信访怠于疏浚,“河床”不断抬高。当前应充分利用制度调整的“窗口期”,建立多级信访拦截和过滤设置,形成以削减信访存量为核心的“吞吐”机制,以减轻信访制度的承载压力。应松动信访治理的属地责任,强化分类与专业化治理,特别是全国统筹的力度。这是信访正常运转及改革的前提。■
  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困境与破解路径 ——以2012年重大群体性事件为例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
  作者简介:于建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摘要】 自媒体时代的社会动员方式,使群体性事件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但自媒体的传播特征又使这种参与具有独特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抽象愤怒与集体狂欢、民粹主义下的“无社会组织”后果、话语和行为的无理性破坏等。要重塑公民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政府不仅需要执政智慧,更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治理思维。建立健全制度化的维权机制,畅通公民的利益表达与利益保障机制,提高弱势群体在利益综合以及政策制定中的博弈能力,是破解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困境的必由之路。■   制度化建设与社会工作发展 ——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学网
  作者简介:邹学银 江苏人,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卢磊 安徽人,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MSW教育中心实务督导
  【内容摘要】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存在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也已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建设的保障条件。本文提出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进入制度化建设时代的论断,制度建设引领专业发展且注重长远规划已成为显著的发展特点。未来一段时期配套性专项社会工作政策将逐步出台和完善,构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治理共同体:部门分立体制下联合治理的组织形式
  来源:《浙江学刊》 2014年第1期
  作者简介:张兆曙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内容摘要】 复合性治域与部门分立体制的结构性错位对现代社会的治理实践提出了重大挑战,同时也发出了建构治理共同体的时代邀请。本文立足于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实践经验,以贯穿于其中的国家行为为主线,展现治理共同体的启动与互嵌机制以及制度化特征。国家基础权力与决断权力之间的落差,促使国家借助媒体对复合性治域的“问题化”过程建构公共议题和公共责任,从而启动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大幕;并通过“嵌入”与“吸纳”两条路径搭建共同体的组织框架。治理共同体依靠“国家的资源性带动”撬动了分散的、“沉睡的”治理主体;同时,国家采用“以当下换未来”的策略实现帕累托效应的动态改进,最终使治理共同体成为一种围绕公共责任展开的中轴结构。■
  “后人口红利时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基于老龄化经济影响的视角
  来源:《社会科学》 2013年第12期
  作者简介:于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摘要】 中国人口老龄化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轨迹而呈现出鲜明特征,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又对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助推作用。人口再生产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惯性,超低生育率在中国部分地区的出现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前景及其对社会经济的长期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人口红利期”向“后人口红利时代”的转变是人口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阶段,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首先,老龄化为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峻的挑战,隐性债务和个人账户空账仍是养老保障体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巨额的医疗费用和照护成本又将对公共医保体制造成巨大压力;其次,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一方面直接改变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间接影响劳动力需求并推高劳动力成本;第三,老龄化将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同时也是促进经济转型的一次机遇;第四,老龄化进程蕴含着潜力无穷的消费市场,老龄产业的蓬勃兴起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快速城市化地区公共安全问题研究——以上海市S镇为例
  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13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刘晓亮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内容摘要】 公共安全问题困扰着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以上海市S镇为例,具体分析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公共安全问题、成因及应对。指出计划控制与市场自由的扭曲构成城市化过程中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政府的直接行政化推动以及社会管理服务失调导致具体矛盾显现。应对的策略包括:转变政府角色,尊重市场和社会运行规律;摆脱土地财政依赖,与民分利;加强政府内部协调,向城市化地区进行政策倾斜;转变公共安全供给模式,培育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治理。■
其他文献
【编者按】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提出创新社会治理。这意味着中国的公共管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意味着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统治与被统治,而是平等的契约关系,意味着这是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还政于民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公民如何在新开放的社会治理领域里,发挥其应有的“民意”、“民智”,成为政府的替代者,这与公民的法治观念、素质意识问题息息相关,公民在进
期刊
【摘要】现代城市社区自治的关键在于居民,因为社区居民的自主管理和积极参与决定了社区自治程度的好坏和政府服务职能的贯彻程度。对于现代城市社区自治,需要始终贯彻民主理念,将居民的意愿作为第一要素,通过自主管理和民主参与等方式保障居民在社区自治中的权利。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社区(街道)充分思考和关注城市社区的民主化管理,通过“4+1”工作法和回应诉求的“三站式直通车”,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实际民主管理的新方法
期刊
俞可平教授:  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治、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理论版编辑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里提出了社会治理,对这一提法您怎么理解?  俞可平教授:我们以前讲国家统治,现在我们讲国家治理;我们原来讲社会管理,现在我们讲社会治理,虽说是一个字的差异,但却不是一个术语的
期刊
【编者按】  2013年12月5日,我刊与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联合召开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社会建设与群众工作学习研讨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三中全会精神,一定要做到“讲实、讲透、讲全”。因此,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继续开展关于社会建设中的群众工作的研讨将使学习更加深入并指导工作实践。为此,我们这期选登了与会专家的论文,以期引
期刊
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达到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这标志中国已经进入到城市时代。但在中国进入城市时代的时候,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的地铁上,同样有许多让人难以忍受的行为,比如儿童随地便溺,果壳乱扔,为争座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继杭州公交车内因为小伙子不让座,遭抱小孩妇女的丈夫连扇5记耳光后,上海地铁内也发生了一起因误以为女乘客不给带小孩的老人让座而大打出手的暴力事件。这些话题,已经不
期刊
【摘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正在加剧,近几年几乎每一秒钟都有一个人退休,而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现象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制度的双轨制,又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备受质疑。在养老制度中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之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给人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表明中央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我们可以在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坚持
期刊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近几年,党中央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公共服务创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以社会为本位,是实现公共管理服务现代化的必然途径。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以社会为本位,实现公共服务的规范、有效呢?市民热线网络体系的构建,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在完善公众信息反馈、政府体察社情民意、收集各类社会信息、服务
期刊
随着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型政府建设等理念与目标的不断提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重的新时代。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调研所形成的“1+6”文件精神,清晰反映出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上的决心和力度。政府对社会建设从“管理为主”转变为“治理为主”,需要的核心要义包含:“改革”,包括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服务”,包括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法治”
期刊
上海12345热线为市民提供的服务有哪些?  作为“政府与百姓的连心线”,上海12345承载着“方便市民、服务市民”的责任。对大多数市民而言,政府各部门间的分工错综复杂,遇到问题感觉投诉无门,而拨打12345五位数号码,可以被快速接转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并获得服务,让市民与政府各部门间进行直接沟通。上海12345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解答、受理、办理市民对社会治理及公共服务的各类咨询、求助和投诉事项,
期刊
【摘要】宗教慈善组织与一般的公益组织相比,由于其信仰和实践的独特性而有自身的特质。挖掘、归纳这些特质,探究其社会管理方面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笔者2013年6月对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的实地调查资料并参考一些文献资料,立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视角,探究宗教类慈善组织的特质及其社会管理意义。本文的探索可以丰富宗教社会学和社会管理理论,对于宗教类慈善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也有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