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中养出端倪来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cazr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静中养出端倪来”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陈白沙的一句名言,它体现了陈白沙先生的教学思想。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我力求将陈白沙先生“静”的理念融入进来,通过营造安静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习惯,以及“安静”思考的能力等方面,让学生在安静的聆听中去体验旋律的“头绪”,去“琢磨”音乐的动机,去“窥测”音乐的美,从而达到美育教育所要求的引导学生向善、向美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静中养出端倪;音乐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2-0051-02
  “从静中养出端倪来”,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陈白沙的一句名言,短短的八个字很好地阐述了先生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端倪”这个词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本指推测事物的始末,也有头绪、推测等意思。从学术理论上说,陈白沙先生这里所说的“端倪”是“心”的本体或者端绪,指人们在对善和恶的自觉选择当中的向善倾向。白沙先生主张“静坐”,在《书自题大塘书屋诗后》一文中,他有过这样的描述:做学问要求之于自己的心,一定可以成功;具体方式是以“虚明静一”为主,表现在心态上的空灵明觉和境界上的静而无欲。另外,还要熟读圣贤之书,以圣贤的教诲来验证自己内心的体验,让它不受外来的干扰,这便是这句话的精义所在。
  我是一名音乐教师,自从来到陈白沙中学任教,便开始阅读关于白沙先生的书籍和文章,对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了解。在音乐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将先生的教育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在大家的印象中,音乐课是一门比较活跃的课程,在歌唱教学中,学生的律动训练和歌唱练习往往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在小学音乐课上,这种欢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很受孩子们的喜爱,这是由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孩子们步入了青春期,身体机能急速发展,大部分孩子的声带处于充血状态,为保护好孩子们的嗓音,这个时期的音乐课不宜多唱,再加上孩子们已经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根据这一特点,初中的音乐课设置了大量的音乐欣赏的内容。以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全套教材共六册,包括了欣赏曲目92首、歌唱曲目43首、演奏曲目6首、自主选唱近20首。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欣赏内容在整套教材中占了大半比例,由此可见音乐欣赏在初中音乐课中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课是一种最为直接和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是让欣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从中获得美的体验、精神的享受以及理性满足的一项艺术活动。课程以一定的音乐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对作品的聆听,从而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
  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对白沙先生“虚明静一”思想和欣赏课“静心聆听”的要求进行了分析,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让我对白沙先生“从静中养出端倪来”的理念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于是,在上每一节音乐欣赏课时,我都力求将白沙先生“静”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安静的聆听中去体验旋律的“头绪”,去“琢磨”音乐的动机,去“窥测”音乐的美,从而达到美育教育所要求的引导学生向善、向美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能力。以下便是我在近年来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营造安静的课堂环境
  荀子说过“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意思是说君子居住一定会选择民风醇美之乡,交友游玩必须接近贤德之士。他认为环境对人有重要的影响,认为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师益友,可以让人远邪近正,从而可修身立德。短短的一节音乐课也一样,只有营造好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学有所获。音乐欣赏课是以聆听为主的课,所以营造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就成了上好这节课的前提。
  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这里有着良好的教学条件,硬件设施也比较齐全。还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有齐备的多媒体教学平台,这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按理说,音乐课在音乐教室里上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学生也比较喜欢音乐教室里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但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室里上欣赏课的效果并没有在普通教室的好。
  学校音乐教室的凳子都是可以移动的小方凳,没有靠背,也没有书桌,如果需要排练时可以灵活地搬移。学生在这样的位置坐着,互相之间没有一个有效的距离,很容易走神,动不动就会交头接耳、互相打闹。这样的氛围不利于集中注意力欣赏音乐。另外,学生来到音乐教室往往都比较兴奋,很难一下进入上课的状态,需要好几分钟的调整才能让学生安静下来。而在普通教室里,上课铃声一响学生基本上都能快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座,进入状态比较快。所以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我主张在普通教室里进行。
  二、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习惯
  白沙先生通过十年的“静坐”才得以感悟自得,使自己的学术思想实现了质的飞跃。而我在每次上音乐欣赏课前,都会要求学生进行一分钟的“静坐”,这对保持课堂安静、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
  记得刚开始时,我让全班学生闭着眼睛,闭上嘴巴不能发出任何声音,然后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保持一分钟。结果很见效,喧闹的教室立刻就安静了下来。一分钟之后,我告诉大家“静坐”结束。接着我提问:“刚才的一分钟里,大家都听到了什么?”同学们都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出来。可以看出,刚才的一分钟里,教室是安静下来了,但只是维持了一個表面的安静。学生也只是表面静下来了,他们的内心还是各自活跃着。可能学生有的还在想着刚才同伴开的一句玩笑,有的还在陶醉着课间自己一个潇洒的投篮,有的可能还在回味着妈妈做的那顿美味的早餐,甚至个别孩子可能已经进入了美妙的梦乡……学生表面看上去都很安静,内心却是天马行空,如果老师在这样的课堂讲课,无异于在唱独角戏。
  于是我要求学生在重新进行的“一分钟静坐”里,除了继续保持刚才闭着眼睛和嘴巴,全身放松的状态,还要多做一件事,那就是要竖起耳朵听。一分钟之后,我问学生都听到了什么?“我听到了隔壁老师讲课的声音……”“我听到了操场上吹哨子的声音……”“我听到了电风扇转动的声音……”“我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   这时,学生都会惊异于自己听到了平时不曾注意的许多声音,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安静了下来,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听”上,仔细用心去感受了。我告诉他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想有音乐感受,首先要静得下来;更重要的一点,静下来之后,还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去聆听、去感受。这样,才能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从此,上音乐欣赏课前的一分钟“静坐”成了我上好这节课的前提。这些年来,实践证明这个方法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安静思考的能力
  我所教的学生上中学前来自城乡接合部的各所小学,绝大部分学生没接触过器乐方面的学习。所以,欣赏课上,哪怕是用前面两个步骤使学生安静下来,但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常常会因为“听不懂”而不耐烦。所以,能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能耐得住性子听得进音乐,觉得所听的音乐“好听”,是考验音乐欣赏课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钟子期是一介樵夫,应该没有太多高深的音乐知识,但是他能感受到伯牙琴声中高山流水的意境。所以,我觉得,音乐知识对于欣赏音乐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音乐欣赏课的重点更应该首先放在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上。而在音乐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再由浅入深加以引导分析,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作品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引子部分为例,在欣赏之前我先不告诉学生要欣赏的是什么作品,只让学生闭目聆听,学生的反应出奇一致:“是流水声。”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第二次播放引子部分时,我要求学生聆听并回答这一部分由几种乐器演奏?对于安静下来聆听的学生来说,简单的两种乐器的演奏,他们都能够很轻松地分辨出来。这时,我再跟他们讲解,引子部分的两支长笛和两支单簧管的演奏,分别表现了沃尔塔瓦河源头一冷一暖两股山泉潺潺而流的音乐形象。这样,孩子们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安静的思考后,对欣赏这首音乐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接下来,他们就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地去欣赏新的内容乃至全曲,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结 语
  总之,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一种手段,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陈白沙先生“从静中养出端倪来”的教育理论学说历经数百年,对于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我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静”中聆听,在“静”中思考,在“静”中感悟,从而真正地听懂音乐、爱上音乐,让音乐成为慰藉孩子心灵,伴随孩子健康成长的朋友。
  [参 考 文 献]
  [1]应爱萍.白沙学说“端倪”义研究[J].溫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2]黄明同.明代心学宗师——陈献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刘露心)
其他文献
憶昔-云南(笙独奏)
期刊
[摘 要]“有控制的偶然”這一创作手法的运用是鲁托斯拉夫斯基音乐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本文以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作品《弦乐四重奏》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偶然结构”中节奏织体的组织逻辑、结构方法,对偶然因素控制的研究阐释鲁托斯拉夫斯基音乐作品的严谨性创作。  [关键词]鲁托斯拉夫斯基;有控制的偶然;音响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7
期刊
[摘 要]一场音乐会,三位演奏家,六位舞者共同演绎,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共创一场乐舞的盛宴。炙热的舞蹈,清丽的琴声,这是一场乐舞的盛宴,是音乐,是舞蹈,是美的展现。钢琴好似一位谦让的贤者,大提琴扮演着温厚的智者,舞者则是这舞台上最自由无拘的勇者。琴声与舞步胶着、相连着,一部作品,片刻光阴,从乐声中开始,在舞步中落幕。  [关键词]大提琴;钢琴;舞蹈;音乐评论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同一语境下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北京语言大学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所走的创新之路,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为实例,对跨文化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跨文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2-0044-02  北京语
期刊
[摘 要]当前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离不开电影电视带给我们的多彩世界,影视本来就是一门艺术,而影视音乐是电影电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影视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电影电视中展示着很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价值。本文主要探讨影视音乐的影视功能和美学价值,让人们通过影视音乐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感受当代更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影视音乐;美学价值;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与深刻的精神意蕴,而如何理解这些作品中存在的精神内涵,一直是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悲情肖邦》为例,通过对于润洋先生音乐理解的立足点、音乐理解的准则及音乐理解的视角的分析,對于润洋先生的音乐理解路径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于润洋;音乐理解路径;《悲情肖邦》;主客统一;视域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范士金
期刊
劉红明
期刊
[摘要]在中國音乐界,樊祖荫先生是横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学”专业的旗帜性学者,在和声学、传统音乐、非遗保护、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等领域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就国内和声学教学之现状,提出向“传统和声学”两端拓展的研究计划;在夯实多声音乐研究之基础上,提出对包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做整体性研究的学术主张。其学术研究与音乐创作始终站在世界多元文化视野中,且扎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
期刊
段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