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仁诺治疗耳源性真菌颅内感染1例

来源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old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19岁。左耳反复流脓15年,伴左侧头痛、高热、恶心十余天,在县医院行青霉素钠盐、氯霉素及菌必治等静脉给药治疗后症状无缓解,拟诊为耳源性颅内感染而于1996年5月22日转来我院。检查:体温39.2℃,神清,表情痛苦,精神萎靡,颈项强直,颏胸距三指,克尼征阳性;左耳膜紧张部中央性大穿孔,外耳道及鼓室少许脓液,有臭味。末梢血象:WBC 10.4×109/L,中性粒细胞0.71;外院腰穿:WBC 0.42×109/L,糖2.78mmol/L,蛋白250 mg/L。入院后即取左耳内脓液培养,结果为大量纯生长皱折念球菌。左乳突CT扫描:左乳突区见约1.0 cm×2.5 cm的骨质缺损区,乙状窦前壁骨质有破坏,乙状窦区及周围组织较模糊。rn 入院后患者持续高热,剧烈头痛,故于入院后次日行左乳突单纯凿开术,从筛区进路,开放鼓窦,即有大量脓液涌出,奇臭味,乳突腔内充满胆脂瘤组织,乙状窦前壁见1.0 cm×0.8 cm的骨质破坏区,表面生长肉芽。术后用青霉素及氯霉素静脉给药,甘露醇250 mg每12 h 1次。患者术后精神略有好转,白天头痛稍缓解,晚上加剧,体温波动在38~39.2℃之间,颈项强直,颏胸距二指半,克尼征阳性。5月28日加用抗真菌药物斯皮仁诺胶囊100mg,每日2次口服;5月30日开始体温渐趋下降,头痛明显好转,颈项变软;6月5日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其他临床症状基本消失。6月14日因故停用rn斯皮仁诺,观察5 d后,于6月19日在局麻下行乳突根治术,并再次取耳内脓液培养加药敏试验,报告为耳内生长奇异变形杆菌,对先锋类敏感,故停用青霉素和氯霉素,改用先锋霉素V静脉点滴。术后患者体温正常,无头痛,CNS(-),于7月12日痊愈出院。出院诊断为左胆脂瘤型中耳炎伴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随访4年,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术腔干燥。rn 讨论患者系耳源性乙状窦感染,未出现典型的歇间型发热而为稽留热,这与抗生素的应用有关。2次耳内脓液培养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在当地大量使用了抗生素,特别是使用了对奇异变形杆菌敏感的先锋类药物菌必治,使细菌暂时受到抑制之故,实际上患者是奇异变形杆菌和皱折念球菌的混合感染,故在临床上,常规抗炎和乳突凿开治疗效果欠佳,加用抗真菌药物斯皮仁诺胶囊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rn 临床上真菌性颅内感染是一种比较棘手的病症。以往的治疗多采用二性霉素B静脉点滴或鞘内用药,或用制菌霉素、三苯甲咪唑等,一般要用3个月以上,疗程长,副作用大,疗效不够理想,如治疗不彻底,病情可出现反复而迁延数年。此例患者仅使用斯皮仁诺胶囊18 d,就使病情得到控制,且未出现明显副作用,随访4年未见复发,表明斯皮仁诺是一种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 α(TGFα)及其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2 0例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正常成人鼻中隔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培养成人鼻中隔软骨细胞,观察原代及传代培养的形态学变化;测定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生长曲线,观察细胞的增殖;借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的诊断、内镜下治疗,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内镜对其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诊治的IPMN患者12例,总结并分析他
患者 ,男 ,1 1岁。2个月前因鼻外伤发现鼻根部左侧肿胀 ,无疼痛、鼻阻及视觉障碍 ,近半个月来肿胀加剧 ,于 1 999年 1 2月 2 4日入院。体检 :鼻根部左侧增宽变形 ,内眦部隆起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 5 (IL- 5 )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在鼻息肉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 31例鼻息肉患者、11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及
患者 ,女 ,36岁。因左眼部被牛犄角抵伤 5h,于 1 993年 5月 3日急诊入院。体检 :一般情况好 ,神志清楚 ,心肺正常 ,腹软 ,肝、脾未触及 ,病理征阴性。右眼球活动自如 ,对光反
目的 通过观察灰质异位脑功能连接区的空间分布形式,探索灰质异位与正常脑区间的神经功能联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8例确诊为双侧灰质异位癫痫患者,经Siemens 3.0 T磁共振仪采集
目的 :研究伽玛刀 (GK)治疗鼻咽癌的病理学变化。方法 :选取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肿瘤复发或残留患者15例 ,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 ,TNM分期为 T1~ 4N0 M0 ,给予 GK治疗 ,靶区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