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打好学生的作文基础,让学生愉快地进行习作,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从兴趣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使学生爱上习作,让学生能够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作文教学;习作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小学3-4年级的习作,明确了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能不拘于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以前一、二年级的作文只要求学生能看图说话、写话,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要求得不高,但是到了三年级,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上升了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如何在小学阶段奠定好学生的作文基础,让学生愉快地进行习作,这是值得教师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当前的写作状况,刚开学时,笔者布置了一篇小习作,叫《新学期开始了》,这篇习作内容比较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但是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却良莠不齐、质量好坏参半。有些学生善于表达,他们能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比较流畅、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思路清晰、主题明确,一些好词好句的运用也让人倍感欣慰,像一位学生写道:“怀着兴奋、期待的心情,我很早就来到了校园,准备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校门外,车辆川流不息;校园里,人山人海……”等等;但是还有些学生表达起来比较困难,甚至很难在习作中找到一句完整的句子,句子不通顺,错别字连篇,词语乱用,标点乱标,有的整篇文章甚至只有一两句话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
從这次习作中,笔者发现,学生之间习作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带着这些巨大差异,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期。虽然这给笔者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与此同时也坚定了笔者上好作文课的想法和信心。一方面采取策略消除部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同时尽可能地提供写作机会,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们希望被肯定、被表扬,肯定和表扬能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当学生们完成一篇习作之后,总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这种成就感需要教师及时去给予。因此,在批改习作的时候尽可能的采用肯定性、鼓励性评语,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习作,尽可能地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与习作结合起来。英国著名教育家赫·斯宾塞有句名言:“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对于学生习作中散发出的亮点,哪怕只有那么一小点,教师也要及时捕捉住,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增加学生写作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爱上写作、享受写作。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参与性,还必须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习作。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因此,对于每次习作,都尽可能寻找出彩的地方,对于写得好的同学大力表扬,同时邀请他们上来朗读他们的作文,并将优秀的习作作为黑板报的内容,粘贴在墙上。这种做法无疑可以达到两种目的:一种是鼓励,一种是鞭策。
写作需要掌握丰富的词汇、鲜活的语言。荀子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作文也是如此,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比如,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背诵古今中外名诗名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班会活动,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也积累了语言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环节与措施,学生们丰富了见闻,获得了真实生动的素材,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作文带给他们的喜悦与乐趣。
总之,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年级,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习作”,写的比重明显加大,不仅写的内容宽泛了,而且写的次数也增多了。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新课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引导,各个教学环节紧密配合,通过在作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华万.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04).
[2]廖文娟.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训练方法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9 (30).
[3]谈永康.对小学作文教学常规的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04(11).
(责任编辑:陈岑)
【关键词】作文教学;习作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小学3-4年级的习作,明确了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能不拘于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以前一、二年级的作文只要求学生能看图说话、写话,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要求得不高,但是到了三年级,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上升了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如何在小学阶段奠定好学生的作文基础,让学生愉快地进行习作,这是值得教师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当前的写作状况,刚开学时,笔者布置了一篇小习作,叫《新学期开始了》,这篇习作内容比较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但是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却良莠不齐、质量好坏参半。有些学生善于表达,他们能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比较流畅、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思路清晰、主题明确,一些好词好句的运用也让人倍感欣慰,像一位学生写道:“怀着兴奋、期待的心情,我很早就来到了校园,准备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校门外,车辆川流不息;校园里,人山人海……”等等;但是还有些学生表达起来比较困难,甚至很难在习作中找到一句完整的句子,句子不通顺,错别字连篇,词语乱用,标点乱标,有的整篇文章甚至只有一两句话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
從这次习作中,笔者发现,学生之间习作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带着这些巨大差异,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期。虽然这给笔者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与此同时也坚定了笔者上好作文课的想法和信心。一方面采取策略消除部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同时尽可能地提供写作机会,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们希望被肯定、被表扬,肯定和表扬能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当学生们完成一篇习作之后,总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这种成就感需要教师及时去给予。因此,在批改习作的时候尽可能的采用肯定性、鼓励性评语,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习作,尽可能地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与习作结合起来。英国著名教育家赫·斯宾塞有句名言:“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对于学生习作中散发出的亮点,哪怕只有那么一小点,教师也要及时捕捉住,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增加学生写作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爱上写作、享受写作。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参与性,还必须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习作。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因此,对于每次习作,都尽可能寻找出彩的地方,对于写得好的同学大力表扬,同时邀请他们上来朗读他们的作文,并将优秀的习作作为黑板报的内容,粘贴在墙上。这种做法无疑可以达到两种目的:一种是鼓励,一种是鞭策。
写作需要掌握丰富的词汇、鲜活的语言。荀子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作文也是如此,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比如,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背诵古今中外名诗名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班会活动,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也积累了语言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环节与措施,学生们丰富了见闻,获得了真实生动的素材,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作文带给他们的喜悦与乐趣。
总之,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年级,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习作”,写的比重明显加大,不仅写的内容宽泛了,而且写的次数也增多了。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新课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引导,各个教学环节紧密配合,通过在作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华万.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04).
[2]廖文娟.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训练方法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9 (30).
[3]谈永康.对小学作文教学常规的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04(11).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