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人生归宿的宗教学阐释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pinggan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原之死,不是“尸谏”说、国君赐死说、以自杀斗争说、返本寻根说和不肯同流合污说等所能解释清楚的,而有待于从宗教和文化哲学的角度,深入到屈原灵魂深处作进一步的挖掘。本文认为,导致屈原之死的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原因,是屈原人生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以及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在观念的层面上,使屈原在精神上无家可归;而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又在现实的层面上使屈原无家可归;这种情形对屈原来说,是进退维谷,始终失据;既没有了立身之基,又没有了人生归宿。于是,在穷途末日般的迷茫和悲愤之下,屈原绝望而死。
其他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功利主义学派力图要像消灭害虫一样消灭知识分子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孟子提出了他的知识分子理论。孟子从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观入手 ,从社会分工合理论、“劳
社会发展中道德代价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成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物质的不断丰富常常是以付出和牺性道德为代价的。道德的代价与人类社会与利益发展需要的取舍是密切相关的,道德
《全唐文》卷九一六和宋潜说友纂修《咸淳临安志》卷七八《寺观》四皆录有《心师铭》一文,前者以此文为唐释辩才所撰,而后者以此文为宋释辩才所撰。本文从《心师铭》的思想内容
这些年来大陆学界出现了所谓的“文化基督徒现象”。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 ,已在汉语言哲学思想界展开了讨论。笔者认为“文化基督徒”现象不可简单地看做是基督教在中国发展中
基于中国传统佛教而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对民国时期的密宗热潮进行抉择,并着力于汉藏显密佛教的融通。在戒律与判教方面,他批评日本密宗,赞扬重视戒律与次第的藏传佛教格鲁派
李禺页对理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为清初理学的治学之道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这个新思路由“明体适用”开始 ,由“悔过自新”入手 ,并坚持传统理学的为学之道和为学之义 ,在“明道
从 2 0世纪西方的一大主流思潮分析哲学与相关的科学哲学近百年来互动演进的角度考察 ,可以看出 ,分析哲学经历了从 2 0世纪前半叶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注重实证经验的逻辑
师德及一切职业道德,并不是存在于做人之外的另一种道德,而是通过职业行为表现出的道德人格。构成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是两部分,即做人的基本素养与履职的特殊素养。前者为职业道
本文评述政府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的作用 ,分析新兴工业化国家政府在工业化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经验 ,探讨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This article rev
钱穆视朱子之学为完全包含象山学在内的圆密宏大之心学 ,这是其朱子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结论虽新颖 ,却不能让人无疑。钱穆认为 ,陆学中所有而合理的 ,朱学都有 ;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