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纸人家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1983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到鹤庆县松桂镇,在路边的商店打听哪里有造土纸的人家。店主毫不迟疑地说:“龙珠,从这里进去七、八公里就是。”汽车在弹石铺就的山路上疾驰,转瞬就停在了“龙珠小学校”的门前。下车后,就见一小商店里有人在整理一叠黄色的土纸。走近一看,纸还是湿的,一老人正将它一张张揭起。问造纸是在什么地方,主人随手一指说,村里,多得很。据了解,龙珠村基本是白族,有近千户人家,大约有四、五十家在造纸。


  鹤庆的手工造纸历史悠久,据有关史志记载,在元朝的时期,鹤庆的造纸业就遍布境内。到民国初年,有规模的造纸作坊有数十个,年产白棉纸二千多驮,土纸三千驮,每驮大约五、六十公斤。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丽江、大理等周边地区和印度、缅甸等国家。鹤庆白棉纸,因雪白如棉得名。每张纸长、宽各50厘米,薄如蝉翼,韧似锦绫,质软防蛀,吸水性强。不仅是书写用纸,还是抄写经卷、书写契约的好材料。据有关学者鉴定,凤仪北汤天村董氏宗祠发现的南诏、大理国的经卷中,有些是用鹤庆白棉纸抄写的。宋代建造的洱源火焰山塔出土的中草药包装纸,也是鹤庆白棉纸。鹤庆手工造纸产生于唐朝,至元朝最兴盛,除书写用的白棉纸外,还有包装专用的“双超”白棉纸。这种纸的厚度约为书写纸的三倍,韧性极强,不易破裂,经久耐用,是当时最佳的包装用纸。近年,随着普洱茶的兴起,龙珠村白棉纸的生产也随之兴盛起来,去年又新建了几个专造“七子饼”外包装纸的小厂。但随着近期普洱茶的低迷,大多数又处于停产状态。而祭祀用的黄土纸一直都在生产,这种纸是专门为神灵而造,带着人们的祝愿和企盼,随清烟将去到另一个世界。所以这种土纸在“清明”和“七月半”前夕,都是供不应求的。
  顺村子边的一个土坡下去,就是一家造白棉纸的作坊。两个大水泥池子旁,六个抄纸工正忙碌着。纸这种每天必不可少的用品,只知是用木材制成,在电视中见过几个制作的镜头,今天总算看清了它整个的制作过程。造白棉纸最主要的材料是速生的构树树皮,将买来的构树皮在水池里浸泡六、七天,然后煮制七、八个小时,捞起后加入纯碱漂洗,将黑皮洗去,此时构树皮就变成柔软的白色丝条状。然后用人工捡去其中的杂质和一些细树枝,加入一定比例的木浆,再将其打烂。过去是用木碓来舂,现在已改用机器磨碎,就成造纸的原料。将这些原料按比例兑在水里,抄纸工就用竹簾抄纸了。抄纸是最具技巧的一道工序,据说要学一年左右才能抄出一张合格的纸。看着有趣,我便一试身手,抬着竹簾在水里晃弄了半天,也没有抄出一张像样的纸,看来这碗饭不容易吃。每天傍晚要将抄好的白棉纸用榨纸机将水分榨干,过去的榨纸机是木制的,现在只有造土纸的人家还在用,造白棉纸的已改用千钧鼎等机械设备。榨干水分的白棉纸近千张叠在一起,有二十公分左右厚。放到第二天,要由贴纸工将白棉纸一张张贴到墙上晾干,干后再取下的白棉纸就很平整。要将一张张潮湿的薄如蝉翼的白棉纸从厚厚的纸叠上撕下来,那手指上的感觉确实不好掌握。但那些贴纸女工却动作飞快,转眼就在墙上贴了几溜,真是不能不让人佩服。


  再说造土纸。最主要的材料是山竹,先要在水里浸泡四十天左右。捞起后一层层堆放起来,每层间要洒上石灰渥制四十天左右,然后煮制十天左右,再進行漂洗,最后打碎就成了造土纸的原料。如需要黄土纸,就在打碎时加入黄颜料,和水兑在一起,就可抄出黄土纸。抄好并榨干水分的土纸不必贴到墙上,只需一张张撕开,几十张一叠地担在竹竿上晾干就行。造土纸规模相对较小,一家人就能完成。
  自东汉蔡伦造出“蔡侯纸”后,经过近两千年的演变,技术和工艺已是今非昔比。鹤庆县龙珠村的手工造纸,却还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虽用途不广,但却在讲述着先人的故事。
其他文献
走在腾越这片土地上,古老而深邃的感觉扑面而来,似乎我随便推开一户人家的门,都会发现许多那些曾在人间留过的痕迹。每家每户的往事积淀出了腾冲厚重的底蕴,千百年的历史正在传承……  极边古城  随着张骞在大夏国的发现,雄才伟略的汉武帝终于确立了开西南夷地,打通前往印度的道路。大汉帝国的大军沿着蜀身毒道长驱直入,蜀身毒道这条民间的商道也变成了汉帝国的官道。公元69年,哀牢归汉,设永昌郡,这条古老的道路真正
期刊
有四五年时间,我每年都要前往哈巴雪山登山。这座海拔5396米的雪山可能是滇西北雪峰中最不神秘的一座,在最近十年里,先后登顶的人估计超过千人。即便从未受过专业登山训练的本人,也曾凭一身蛮力和韧劲,前后七次登顶哈巴。  很多人把哈巴雪山视为登山“教学山峰”,相当多的人在此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登顶一座严格意义上的终年积雪雪山。原因在于它在国内同高度雪山中,攀登难度相对较低。哈巴雪山的主峰造型属典型的“横看
期刊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述荷花塘的一段精彩的文字,很多人都想亲眼目睹这绰约的荷塘,在芒市风平镇一个傣族村寨,因拥有数十个荷花塘而被人称为弄么(傣语意为“荷花塘”),在这里连片或不连片的荷塘,在微
期刊
每当人们提起景迈山,毋庸解释,定是申遗中的唯一的世界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景迈、芒景“两景”均依托在景迈山上,古茶园,林中树,树中茶,堪称景中景,园中园。密林深处有人家,绿色、生态、环保,经中外专家学者一再考证,“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也是顺理成章。  这些年,游人如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看不完的景致,听不完的轶事,品不尽的生熟系列,吃不够的山珍佳肴,领略古朴的风情民俗。好再来,欢迎您。于是,有的不
期刊
提到云南的雪山,通常会想到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对一般游客而言,攀登他们并不太容易,这些“圣山”,甚至很多时间藏匿在雾霭之中不愿露“真容”。而耸立在昆明一隅的轿子雪山却早已是文人墨客隐居的“仙山”,十分接地气儿,不需要太专业的范儿就可攀登,甚至“寄居”。这里呈“一山分四季,四季景迥異”的奇异景观,让游人在一天内穿越四季。  轿子雪山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境内东北角的乌蒙乡,属于乌蒙山系拱王山脉余脉,
期刊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在云南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这就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  奔腾于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的怒江,每年平均以1.6倍黄河的水量像骏马般地一
期刊
滇东北的会泽县大桥乡有一个人工湖,因堤坝修建于1958年,于是给湖取了一个颇具时代特色而又革命的名字,叫跃进水库。水库不大,弯弯曲曲由东向西,五六公里,一线碧水绕着,于是就把大桥的山与水绕出了许多的宁静和秀美、景致与韵味。自古已有的黑颈鹤,碧蓝的天空和暖暖的阳光,触动了一个浪漫而诗意的故事,于是“念湖”的新名就不胫而走,“跃进”也就少有人提及并逐渐淡忘了。  念湖水的明净和周围山的葱郁,雾的迷蒙与
期刊
自從在故宫金銮殿、天坛、圆明园、颐和园、人民大会堂……遇到剑川木雕之后,就一直很想拥有一堂剑川的木雕门窗,透过那些用灵魂雕刻的优美线条,就能触碰时光沉淀下的气息。它的精致、细腻、圆润、飘逸、丰富,古朴典雅的韵味里透着浓浓的时空感,却又律动着时尚。  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从皇室贵族到百姓,它曾经象征着地位,代表着品味,如今成为收藏的珍品。剑川木雕成为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时尚。  传说,木匠的祖师爷鲁
期刊
来昭通,我们选择了“一大一小”——大山包和小草坝。因为对多数摄友而言,两地是公认的出彩又出片之地,择冬季远道而来昭通,无非为收纳几组风光大片。当然,我们也不能脱俗。去大山包的路好走,不过,一路的弯道倒是考验了耐性,仿佛预示着路的那一端,将有无数的仙境等待入镜一般……大山包到了。我们在跳墩河水库边找到几匹马,骑上鸡公山。虽是晴日,但天色中已蒙上一层薄雾,网文中传说中的云海没有丝毫显现的意思,让人难免
期刊
罗江的画兼有稚拙气和彪悍气,那是原始民族的精神气质,是人类童年的模样。罗江为他笔下的人物找到了这样的神气,也就找到了进入他早年的记忆、进入那个已经消逝了的生态环境的曲径。  罗江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云南楚雄度过的。那是一个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是一个远古与现实神奇交融的世界。据说罗江早年曾随家人走过那个地区的很多地方。彝人和彝人充满魔幻色彩的生活是他童年和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早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