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的事件》中的人物分析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a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詹姆斯·乔伊斯在其短篇小说故事集《都柏林人》中集中探讨了都柏林社会的精神瘫痪。其中的一篇故事《悲痛的事件》中孤独的森力科太太,内心满怀对爱情与幸福生活的憧憬,但在强大的外界因素下,她的希望幻灭了;而达菲先生,因难以实现理想的边缘性男性气质的建构,陷入了对自我身份怀疑的困境中。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彰显出都柏林社会的精神瘫痪。
  关键词:《悲痛的事件》;孤独;边缘性男性气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196-03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从童年、少年、成年、社会生活4个方面展示了都柏林人肉体和精神瘫痪的社会现实。所有的故事中,人物几乎都孤独而寂寞地生活,无法进入朋友、家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无法建立和享受亲密的人际关系。他们困于外界环境的束缚和内心世界的软弱犹豫,渴望逃离又无力挣脱,最终以一种瘫痪无力的精神状态活过残缺不全的人生。在展示成年期的4个故事当中,《悲痛的往事》是最后一篇,也是最能将人物个体的瘫痪麻木挖掘至极致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森力科太太试图逃离冰冷、死寂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但却惨遭失败并走向死亡。而达菲先生虽然有边缘男性气质的潜质和建构的欲望,然而不管他有意或无意,行动与否,都以失败告终。他无法改变现实,因而也难以实现理想的边缘性男性气质的建构,陷入了对自我身份怀疑的困境中。
  一、孤独而死的森力科太太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都柏林是传统的男权社会,女人的存在是作为男人的附属身份。女主人公从出现到死亡,称谓都是夫姓“森力科太太”,直到她死后,我们才通过对其死亡的报道上知晓了她的名字是“埃米莉”。
  在外人看来森力科太太拥有一个很不错的家庭:家境殷实,丈夫是船长,女儿是音乐教师。然而常年航行于都柏林和荷兰之间的商船船长丈夫早已将糟糠之妻抛诸脑后,弃之如敝履,一直沉浸在自己寻欢作乐的放荡生活中。当达菲先生到森力科家中与妻子约会时,他丝毫没有怀疑,甚至以为达菲先生想要追求他的女儿。因为“他绝对不疑有人会对她发生兴趣”。她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弃妇,尽管在年轻的时候她一定很漂亮,到现在看来还很聪明,但一切都无法改变悲惨的现状,毫无疑问,她的婚姻是失败的。丈夫的抛弃带给她的孤独感和无法排遣的寂寞是别人所无法体会的。
  森力科太太还有一个成年的女儿,可以同女儿一起听听音乐会作为消遣。然而,20岁的女儿有着自己的社交生活,她有一份工作,在外面教音乐,因此她的生活目前为止是充实的。其次,女儿还没有踏入婚姻,无法理解不幸的婚姻带给母亲的寂寞和痛苦。即使同为女性,女儿和她几乎也没有任何共同的语言,她们彼此间缺乏沟通、交流,女儿无法给予母亲安慰。因此森力科太太长期被孤独、寂寞所折磨,她就像一个乍陷入黑暗中的人一样,对孤独有一种恐惧。
  但在她的孤独中,她一定有一种期待,渴望被关怀和抚慰。因此,在偶然与歌剧演出中邂逅的达菲先生第三次见面时,她就答应了他的约会。达菲先生初遇森力科太太时,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曾这样描述她:“她看东西时,眼睛里起初露出一种反抗的情调可是不久这种反抗的情调就有点混乱了,从而一瞬间显示出一种非常敏感的性格来…… 她那件由阿斯特拉罕羊羔皮做的短上衣,紧紧捂住她那十分挺拔的乳房,再一次明确露出反抗的情调。”这些描述明确的表示森力科太太早已受够了这种无望的生活,或许她无意识地在等待某个契机,不再与现实妥协,释放压抑已久的渴望。因此达菲先生与她约会就像是一道亮光,划破了她黑暗的世界。她抛开所有的顾虑,开始了与达菲先生的约会。
  随着他们约会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们思想的纠缠越来越深,那道光就越来越强烈,她就越来越渴望这光这温暖,于是在一次约会时,她因激动而吻了达菲先生。然而森力科太太这一吻,吓坏了达菲先生,使得他忽然从孤独的幽深隧道直接暴露在强烈的天光之下,他目眩而无法适应,他必须得退缩回他自己已经习惯的孤独之中。于是他告诉森力科太太他们不要再来往了,于是,他的生活转入旧轨。森力科太太从他的视线中消失了,直到偶然间他看到报纸上森力科太太车祸死亡的消息。他的断然退缩对森力科太太是毁灭性的。她从来没有习惯于和孤独相处,她恐惧孤独,她渴望温暖。达菲先生的出现曾经使得她以为摆脱了孤独,她以为自己得到拯救,可是达菲先生走了,她转而向酒精寻求慰藉,可是就像口渴的人求助于盐水一般,孤独就像一条毒蛇缠住了她,非得置她于死地不可。她夜复一夜、年复一年地忍受着令人窒息的孤独, 堕落成酒鬼, 惨死于车轮下。
  《悲痛的事件》中,乔依斯不厌其烦地照抄了一段新闻来描写森力科太太的死,显得罗嗦琐碎。然而这种过分冷漠的叙述与死亡事件本身形成强烈的对照。对于森力科太太死亡,全篇报道对事件做了精细描述。火车搬运工说当时他试图阻止森力科太太横穿铁轨,但没有成功。言下之意,自己已经尽到责任了,是死者不听劝阻。铁道公司说过去该死者习惯于深夜时分横穿铁路,从一个月台走到另一个月台。言下之意,该女子可能精神有毛病,或者早已有轻生的念头。医生说死亡也许是由于饮酒过度以及脑震荡和心肌梗塞引起。言下之意,死因在于森力科太太本人。她的丈夫说意外事故发生时他不在家,暗示他全然不知情。她的女儿说事故发生时自己也不在家,曾经劝过母亲戒酒,但母亲执意不改。因此对于母亲的行为,她也无能为力。这两个人是她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了,然而对于她为何沉溺于酒精却不闻不问,对于她的死亡则更是冷漠麻木。这真是令人感觉嘲讽可笑!最后报道声称这是一次意外事故,有关的人都不负有任何罪责。
  森力科太太在生前就孤独落寞,无人关心,死后更是悄然无息,丝毫卷不起一丝波澜,那篇冷漠的报道只是证明了她曾存在过。多么冷漠的社会,多么可悲的家庭!然而这个可怜的女人的孤独恰恰反映了很多爱尔兰女性的精神困境:不是只有她个人孤独,而是众人孤独。
  二、缺乏男性气质的达菲先生   《悲痛的事件》中,这则悲痛的事件指的是森力科太太的死亡,不言而喻,森力科太太是故事的主角。然而另外一位主人公达菲先生的生存状态比已经死亡的森力科太太更加不幸,因为虽然他还活着,但却如同行尸走肉般的苟存于世。不论是达菲的思想还是行动都体现出他极度缺乏作为男性本该拥有的理想的男性气质。纵然他有边缘性男性气质的潜质和建构的欲望,但他无法改变现实,因而也难以实现理想的边缘性男性气质的建构。
  首先,达菲先生有意识的逃离充满男性竞争的世界。“支配性男性气质”出自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康奈尔,她在其代表作《男性气质》中把支配性男性气质“定义为性别实践的形构,这种结构就是目前被广为接受的男权制合法化的具体表现,男权制保证着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康奈尔认为公共空间被象征性的定义为为支配性男性气质所独占的领域,真正的男人拥有的是现实空间。20世纪早期父权制社会的都柏林,对于占主导性地位的男性而言,公共空间指的是充斥着工业喧嚣和金钱欲望的工业化的都柏林。然而达菲先生,在这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中,仅是一个小小的银行出纳,他更倾向于居住在远离都柏林的郊区。他希望摆脱掉城市中令人抓狂的噪音,离这座工业城市越远越好。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按部就班的出去工作,乘坐电车,在小饭馆吃午饭,下班后仍旧在外面吃晚饭,然后回家。“他没有伙伴,也没有朋友;既未加入教会,也无宗教信仰。他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不和别人交流思想和感情,仅在圣诞节他才探视他的亲戚,而当他亲戚死后,护送了他们的遗体去墓园。”他永远不会尽力向上攀爬,以期得到更高、更有权力的社会地位,更不会与其他男性有什么竞争。他甚至都不会像其他男人一样玩暴力的游戏或者泡酒吧喝酒。虽然处于工业化时代,他却自发地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与这个父权制社会保持距离。
  第二,达菲的日常心理活动、性情和外在形象都偏向于女性化。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核心概念是刚强,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表征是精明能干、勤奋敬业、坚毅顽强、尽职尽责。他所处的工业社会高度重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对利益疯狂的追逐。作为主要生产者的男性们,必须是野心勃勃的,争强好胜的,甚至是暴力的。然而达菲却与这些社会对男性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故事的开始是对于达菲所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一段细致描写。他像一般的家庭主妇一样把自己的时间耗费在整理自己居室的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保持着室内的干净,整洁,有序,不能忍受任何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混乱。每一样物品必须摆在一定的位置上,处处显露出他的迂腐。对于他外貌的描述,则给人一种悲哀的、毫无生气的、毫无激情的、脆弱的印象。他是充满感性的人,对艺术很感兴趣,比如弹钢琴、听歌剧或者音乐会。他甚至像恋爱中的女人一样敏感,竟然将森力科太太对他身体上的碰触曲解为一种性暗示。
  第三,达菲对于性爱毫无渴望,甚至惧怕它。支配性男性气质代表着父权制,对性的话语权则是它的体现。对女性的性行为的控制更是父权社会的中心问题之一。在生理学的层面上来说,支配性男性气质充满了力量、控制欲,受自然本能驱使,以逻各斯主义为中心,目的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在性方面征服女性是男性证明他充满男性气质的有力证据。然而不论是森力科太太还是她的女儿,达菲都对她们毫无兴趣。当森力科太太拉着他的手放在自己脸上以后,达菲竟然害怕了,退缩了,最终选择与她分手。这都是因为他对性近乎偏执的抗拒。在他们分手后,达菲还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男人与男人,不可能有恋情,因为不能有性关系;男人与女人,不可能有友谊,因为必然要有性关系。”因此当他面对着这个渴望与他进行精神交流的女人时,他将她的亲密动作误解为性暗示。不同于其他男性,他对于性关系完全持排斥的态度,并且将其视为一种可怕恐怖的事情。他单纯的注重与女伴的精神交流,不敢也不愿意与之发生性关系。从上述的信息中可以得知,达菲先生刻意选择逃出这充满激烈竞争的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宁愿过着隐居般的生活。他在边缘化的生活中所培养的仅仅是边缘化的男性气质。数十年来,他一直保持着这种自以为是的理想化的生活状态,直到突然有一天他意识到森力科太太的死其实与他有关系。正是他突然与她断绝关系导致她丧失了对爱情的希望和生活的激情,她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表面上是火车撞死了她,但实际上是她的心因为达菲的无情而破碎了,死去了。这种顿悟让达菲感到痛苦,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这种边缘化的生活是多么自私,他注定要在这瘫痪的城市中走向灭亡。他永远不会拥有真正的边缘性男性气质,不会成为这个社会认可的男性。
  对于达菲先生而言,最后的顿悟曾经激起过他建构边缘男性气质的欲望,然而不管他有意或无意,行动与否,都以失败告终。他无法改变现实,因而也难以实现理想的边缘性男性气质的建构。这令他陷入对自我身份的怀疑的困境中,产生焦虑。
  《悲痛的事件》剥露了一颗充满迷惘、失去爱欲的心灵。达菲先生缺乏爱欲,失去激情和活力,深深陷入虚无之中不能自拔,这是他作为人的悲剧所在。相反,森力科太太的毁灭却多少有些传统悲剧的味道,因为她抗争过。应该说,在《都柏林人》的所有故事中,像森力科太太那样勇于冲破瘫痪的现实,追求精神复活的角色别无他例。问题在于,在当时的爱尔兰,森力科太太的死亡不但没有古代英雄尤利西斯搏杀特洛伊战场那种悲壮崇高的效果,反而显得没有必要,因为这种抗争注定要遭遇失败的结局。倒是像达菲先生这样退让、屈从的人有点“知天命、安天命”的味道, 真正突出人在命运和现实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
  参考文献:
  〔1〕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蓝玲.《悲痛的往事》中辛尼科太太之死[J].芒种,2013,(16).
  〔3〕郭雯静.憧憬与幻灭——《悲痛的往事》的篇章结构分析[J].语文建设,2014,(17).
  〔4〕方刚.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理论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04).
  〔5〕方刚.康纳尔和她的性别理论评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8(02).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本人王红发,是西安市周至县马召镇的一个生产豆芽的专业户.这几年之所以能从长期负债户而成为有存款的富裕户,应归功于《专业户》。
新时期蒙古语诗歌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其语言艺术特征有了新变革,即蒙古语诗歌创作语言的口语化、大众化与乡土化3种诗歌语言特点。新时期蒙古语诗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
李方膺是清代"扬州八怪"画家之一。他在画梅方面有极深的艺术造诣。其梅花作品构图形式新颖独特,以直笔绘梅,崇尚水墨至上,讲究诗书画印在画面上的完美结合,讲求追新竞奇的审美
利用阳离子交联剂DE,将丝胶蛋白固着在大豆蛋白纤维上,确定了DE和丝胶交联改性大豆蛋白纤维的较优工艺。结果表明,用丝胶和阳离子交联剂DE改性的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性能较未改性
研究了几种常用分散剂及其复配分散剂对TiO2水悬浮液中纳米粉体的分散稳定性能,得出了高聚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电解质复配的分散剂对纳米TiO2有较好的分散效果,并对复配分散剂的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引领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决定》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着墨不多但意义重大。深入学习《决定》,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实质、基本要义,深入理解法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历史与发展,觉得有必要对法治文化
摘 要:保罗·哈丁的处女作《修补匠》成功地获得了2010年度普利策小说奖。在小说中,哈丁运用了多个象征意象来揭示小说深刻的主题。这些象征意象主要包括钟表、乔治被其父亲咬伤的手指、"修补匠"等。本论文试图分析这些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而揭示在物化社会中,父子关系的失败、人的精神信仰的缺失以及人们孤独的异化感。  关键词:象征;物质主义;异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处理织物后,经高温焙烘,因氨基官能团特殊的活性,会造成白色织物泛黄和有色织物的色变.根据氨基硅油的黄变机理,使用酰化改性的方法,同时优化试验过程和
阐述了防微波辐射非织造织物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关键,对2种厚度防微波辐射非织造织物的电磁屏蔽性能进行了实测和估算,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对企业新产品开发具有一定
我是河北内邱县利民种蝎养殖中心经理王桂军,也是个特种养殖迷,为增加信息量,订了《专业户》杂志,自贵刊99年第7期,“专业户特写”栏目中刊发了通讯,《退伍军人王桂军的养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