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h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说:“一个作家必须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我成功寻觅到了一块地方,一块属于我自己的美丽的地方——百花芬芳的《百花园》!
  2018年12月,当得知拙作《父亲的麦粒》获得第十六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2017)三等奖时,仿佛中了彩票,心怦怦狂跳不止,激动不已。须知,这是中国微型小说界的大奖,我的习作能入围并获奖,实属幸事!这篇习作就发在《百花园》,还被《小说选刊》转载了。
  仔细算一下,自己摸索着写小小说二十多个春秋,大部分习作都发表在《百花园》上。是她的不吝鞭策和厚爱,让我加入了省作协和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掐指算算,第一次上《小说选刊》,是2015年第11期《百花园》刊发的《一茶杯温暖》;第一次获《小说选刊》年度微小说精品奖(2016),是《百花园》2016年第3期发表的《挂历上的数字》;第一次参加笔会,是百花园杂志社2006年4月举办的龙湖笔会;第一次发表小小说,是《百花園》1995年第5期刊登的《美丽的尾巴》……
  人生能有多少个第一次?那么多第一次都与她密不可分,能不日久生情吗?有次出差,路过郑州市伊河路12号,我让司机停下,昂首挺胸地站在百花园杂志社门口留了个影。司机给我拍完照,看着大门口小小说的牌子,恍然明白了,笑说:“差点儿忘了,我许哥是个小小说作家呢!”我久久望着这座普通的临街的楼房,说:“这是一座百花园,百花园里百花香。”司机挠挠头,发动了小车,又似意犹未尽,好像被我启发了灵感,他继续说:“许哥的《与父亲唠嗑》,差点儿让我哭鼻子呢!”我笑说:“你说的那篇‘唠嗑’,就是刚才我站的那个地方,他们发表的,好几个选本都转载了呢。”“哦!”这下司机顿悟了。关于这篇习作《与父亲唠嗑》,我记得,而且永远会记住,王彦艳老师在百忙之中的回复:“好作品!留用。”几个字,让我感到了王老师由衷的兴奋,一个编辑发现一篇好稿子的兴奋。
  说真的,能走进属于自己的百花园,倾听鸟语,呼吸花香,袒露心声,我很幸福!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受邀进入小小说领域,做现场文本评论,内心着实忐忑。毕竟,我的专长在散文批评和评论方面,小小说文本的阅读积累并不多,充沛的感性体验和某种程度上的理论自觉还没有充分地建立起来。古人讲体有万殊,物无一量,每一种文体皆有其内在的精神属性和风格特色,如果没有清晰的文体意识作为入门券,很容易指鹿为马。在这个意义上,敬请读者诸君給笔者以试错的时间和空间。  本期所推出的张志明的两则小小说,从整体上看,可归入氛围
期刊
我目瞪口呆。我无法相信,眼前这个糟老头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教授——赵老。  是朋友二宝领我来拜访赵老的。半年来,我一直被自己的肺结节闹得不开心,很不开心。先是体检时发现了问题,又相继看过几个大夫。都建议我手术。市医院胸外科主任,甚至毫不掩饰地告诉我是恶性的,得馬上做掉。  二宝却坚持让我来找赵老给看看。没见到赵教授之前,赵老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传说。他是北京的影像学专家,许多被诊断为癌症的患者,在即将
期刊
木工现在十分尴尬。  记得小时候,砌房造屋,木匠都是大师傅级别,各个工序一般都得听大师傅安排。而且,木匠大师傅手艺最好,工艺也最讲究,雕花镂空什么的样样精通。现在不行了,没落得很。  包工头儿在跟我排工期、定工量时说:“木工基本上没什么事,最多三天,就是吊个顶打个边框。”  我说:“那倒是。现在基本上都是整体定制。木工活儿能省则省。这个上面我就不跟你卡工钱了。”  在木工这道工序上,我没跟包工头儿
期刊
金大娘子是满人,属正黄旗,一位正经八百的格格,跟她阿玛在宁远镇守进京要塞。辛亥革命打落了她头顶上的“大拉翅”,这个没缠过脚、会舞枪弄棍耍大刀的格格,自愿流落民间,过个平民日子。  想过平民日子,还真难。哪个敢娶大清的格格?这格格却说:“姑奶奶急啥?咱相中谁嫁谁!”听到这话,土财主家的公子少爷吓得躲她。  卖豆腐的跛腿男人不躲,看她饿了,还常常请她吃块豆腐。  她住进了跛腿男人的豆腐房。第一回一起睡
期刊
大連来的知青张永生多才多艺,尤其擅长二胡。我爸也擅长二胡。张永生住在我家东边一墙之隔的三爷家。一个夏夜,我爸坐在石墙上拉二胡,张永生听到琴声,携琴出门,也坐到石墙上。张永生提出,一人拉一曲,不许重复。这分明是挑战,我爸的脾气是不让人的,谁怕谁啊!俩人你一曲我一曲,一直斗琴到天亮,也没分出胜负。  张永生返城回大连后,进了一家国企,因为琴拉得好,后来被调到工会。我爸呢,日子过得磕磕绊绊,心里烦闷,就
期刊
小镰刀怀孕了!  一个女人怀孕不稀奇,一个寡妇怀孕不能不稀奇。  小镰刀就是个寡妇。  小镰刀的娘家是李家村的,她本名叫李兰花。她吃苦耐劳,做事麻溜,像镰刀一样“快”。本地人把刀锋利叫“快”,所以她就得了个“小镰刀”的诨名。小镰刀32岁时男人就去世了,留下一男两女三个孩子,日子苦。  小镰刀白皮肤,丹凤眼,俊俏,但她是个规矩人。虽然男人去世几年了,但她并没改嫁,也没听说和哪个男的有不清不白的事。 
期刊
1972年初冬的一个晚上,我家东院堂屋那副对扇榆木屋门吱嘎一声响,随之闯进一股浓浓的柴油味,已经睡熟的弟弟被呛到,打了个喷嚏,翻翻身,皱皱眉继续睡,打着小呼噜。  我和爷爷住在西院两小间平房里,屋当地有个生铁火盆,几根木棍已经烧透,弥漫着淡淡的烟雾,仍不失暖意。如果不是我爹在东院可着喉咙吼叫,我肯定会一觉睡到大天亮。  我爹上工的地方是公社农机站设在我村的分站,有人戏称他二牌站长,其实只是个看场子
期刊
张握仲从戎衢州,言:“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相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驰而奔,鬼亦遂去。然见之辄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  ——《聊斋志异》 1. 水亭门  “前面就是水亭门了。”船家老宋道。  秋属金,宜刑杀。白露夜,水上俱浓雾,是杀人的好天气。这是师父常说的话。  师
期刊
我的晚清史阅读,开始于十年以前。我的晚清史书写,开始于五年以前。屈指算来,精读和浏览的晚清史籍、文献等,至今不下五千万字;而关于晚清的文字表达,说来惭愧,大概只有区区五十万字,其中整装问世者,只有一部历史随笔集《天鼓: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  关于晚清的文字表达,是我为自己寻求的一条写作新路:将文学与史学水乳交融,为文学倾注史学的重量,做一点胡适先生提倡的“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的事,写一
期刊
刺杀李鸿章  我就是那个刺杀李鸿章的日本浪人,我叫小山丰太郎,后来改名叫六之助。你叫我小山,或者小六,都行。  枪击李鸿章那年,我二十七岁。少年时,我两度退学,时常流落街头。等拳头渐渐变硬,为一口饭一杯酒一夜情,自觉不自觉,竟沦为打手之流。我们有一个听起來还不错的称呼,叫“壮士”。  本壮士曾两次因斗殴而坐牢。  很多人问我,为何要刺杀李鸿章?傻不傻,这还用问吗?为了国家嘛。你想想,一旦日清两国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