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实际工作能力不足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改善实训条件、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师制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际工作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14-0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但社会大众的认同度仍不高,就读高职院校是不少考生的无奈选择。导致高职教育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不足是一重要原因。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对接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
一、高职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一)操作能力不强
一是仪器设备操作不够熟练,如某些专业的学生常把罗盘仪方位角读数搞错,有的不按仪器设备使用步骤操作导致操作失误,有的把线路接反或接错导致仪器设备运行不正常。二是地形图使用不熟,读图有误,如用地形图进行测量调查时,面积目测勾绘误差较大,有的甚至位置搞错,读图错误导致数据误差太大。三是图像识别、信息识别、物品识别较差,在进行设计和调查时问题更突出,导致设计错误和调查偏差。
(二)写作能力较低
问卷调查表明,写作能力是毕业生在工作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是,这一能力在校时训练不够。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不少人工作多年,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也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但由于写作能力的限制,没能将其总结成文,这一问题在职称评定中表现最为突出。更有甚者是在调查表格的数据填写中,阿拉伯数字写得过于潦草,5与8、6与0、2与7常分不清。
(三)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在校担任学生会干部、班团干、参加社团活动或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工作的学生,锻炼的机会比较多,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但相当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都不大令人满意。如在进行毕业实习或课程实习时,有的小组组内人员的工作由教师安排后才能进行,还有的小组人员必须自始至终有教师在场才能进行实习。
(四)社會交际能力较低
社交能力有利于搞好协作工作,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不容忽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人交往时不知如何称呼对方和进行自我介绍,有的与人交谈时言语粗俗,令人反感;有的矫揉造作,举止行为不文明,给人一种缺乏教养的印象,降低了人们对其工作能力的信任度。这些现象均表明必须加强社交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基本建设投入不足
1.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实验实习设施不足。实验设备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支柱之一,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基础条件。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是体现职业院校适应社会分工及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果,因此有必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增加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但是增加专业后,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却跟不上,各课程的实验实习不能完全开出,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基本要求。
2.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更是如此。但从目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情况来看,专业课教师中绝大多数直接来自高等院校毕业生,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学生变为教师的。他们虽具有较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经验,实际操作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专业教学设置不合理
1.课程体系结构问题。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社会变化万千的时代,课程体系结构无法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因此,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基本素质课、职业核心素质课、职业素质拓展课、实践课等如何设置,如何达到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一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2.考试方法不完善。长期以来考试都注重卷面笔试,而对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的考试则不够重视。反映在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面,期考成绩占50%,段考成绩占30%,而作业和实习、实验报告占20%。有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没有对实验实习操作单独进行考试,因而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督促学生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功能。
(三)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
1.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应是正规的、现代化的职业技术教育,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有的学校重视理论课教学,却轻视实践课程教学,有的教师对实践课教学采取在黑板上讲解、在教室里“实践”的办法,没有实物、没有仪器、没有场地来做实验实习,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中心论”问题。职业教育应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重于“教”。但不少职教老师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居主导地位,教学活动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重于“学”。部分职教教师由于缺乏结合职业工作岗位实际的背景知识和实践,实践教学技能薄弱,难以胜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只能采用空洞的说教或“照本宣科”“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专业思想不稳固。个别的学生不爱本专业,有的进高职院校只不过是为了找份工作,为毕业后改行做准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四)就业不公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到基层第一线去,有的可能会到生活和工作条件较差的基层去,为了保证毕业生毕业后的去向,有的学校采取了“进校即签约,就业有保障”的办法,但是这一方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作用。有的学生认为招生时已定了单位,在校时学好学坏一个样,只要考试及格取得毕业证即可,尤其是看到一些优秀毕业生未能优用,而一些成绩平平、补考的学生却就业到了生活、工作条件都较好的单位,更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文明礼貌教育不够深入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重视“升学率”,导致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被削弱。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考上了职业院校,但一些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和社交礼仪都不懂。更令人悲哀的是有的学生满口脏话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这是“男子汉气概”。
(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紧密度不高
职业教育中出现的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实践技能不高、学生实践锻炼较少,导致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薄弱、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必走之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法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企业界对职业教育的介入、支持积极性不高,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硬伤。
(七)综合素质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重视不够
有些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未经市场调研和企业专家参与讨论,设置了过于狭窄的,缺少道德、价值、文化素养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模式上,采用讲授形式,过多地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缺少“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三、对策和建议
(一)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仅依靠学校教育难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这一点已被中外职业教育专家认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享誉国际,成为职业教育的典范,其核心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企业缺失或参与度不高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成功经验,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各方面入手,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上的改革,如税收制度的设计,让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尤其要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领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基本素质、职业基本知识、职业基本能力等要求,尤其要加强德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教育要从爱家乡、爱学校、爱自己所学专业做起,树立为国学习、为建设自己家乡学习的思想。加强文明礼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養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加强劳动教育,尤其是专业劳动教育。通过加强专业劳动,既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可增强他们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促进他们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按照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形成课程或教学模块;按照就业领域和工作岗位群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或教学模块体系设置,如增设管理科学基础、美育、礼仪、公文写作等课程作为专业的职业素质课,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增开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社团组织,举办书法美术学习班、演讲比赛、课外活动小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识别能力、书法水平、写作水平和审美情趣。根据工作过程确定教学秩序,理顺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多少和难易程度决定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提升操作能力。总之,以就业和人的发展为导向,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改革教学模式
当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高考成绩不理想者,是中小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不适应者,不少人学习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们也具有当代青年人的特点,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善良,有主见,价值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凸显,追求物质改善的同时,注重精神意义的追寻,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因此,进入高职院校后,如仍沿用“听课作业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不可能强的。必须改革教学模式,提倡“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和实践,突出工学结合,完成某一教学任务时注意对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加强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的训练,提高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改善实训条件
要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加强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按照职业岗位配备所需仪器。配备专人负责仪器的维修、管理和调配使用,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开出率,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应对学生实行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实验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建立校内及校外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
(五)建立高职专业教师入职培训制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从广西2017年以来9所院校参与认定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试点结果来看,取得“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最高为38.9%,最低仅为10.7%,平均为24.4%,不足四分之一。因此,为了改善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足的状况,建议建立高职专业教师入职培训制度,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对青年教师入职后,安排一年时间进行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知识的集训和到企事业单位去进行实践。一年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者当教师,不合格者另谋职业。
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是摆在整个教育界面前的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系统内外的方方面面。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汪洋.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
[2]张勇.如何提高警察院校学生实际工作能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4)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办高职‘工学结合 德技双修’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B100);2018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本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作者简介】庄 丽(1976— ),女,桂林山水职业学院副院长,桂林山水职业学院附属中等职业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际工作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14-0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但社会大众的认同度仍不高,就读高职院校是不少考生的无奈选择。导致高职教育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不足是一重要原因。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对接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
一、高职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一)操作能力不强
一是仪器设备操作不够熟练,如某些专业的学生常把罗盘仪方位角读数搞错,有的不按仪器设备使用步骤操作导致操作失误,有的把线路接反或接错导致仪器设备运行不正常。二是地形图使用不熟,读图有误,如用地形图进行测量调查时,面积目测勾绘误差较大,有的甚至位置搞错,读图错误导致数据误差太大。三是图像识别、信息识别、物品识别较差,在进行设计和调查时问题更突出,导致设计错误和调查偏差。
(二)写作能力较低
问卷调查表明,写作能力是毕业生在工作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是,这一能力在校时训练不够。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不少人工作多年,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也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但由于写作能力的限制,没能将其总结成文,这一问题在职称评定中表现最为突出。更有甚者是在调查表格的数据填写中,阿拉伯数字写得过于潦草,5与8、6与0、2与7常分不清。
(三)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在校担任学生会干部、班团干、参加社团活动或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工作的学生,锻炼的机会比较多,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但相当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都不大令人满意。如在进行毕业实习或课程实习时,有的小组组内人员的工作由教师安排后才能进行,还有的小组人员必须自始至终有教师在场才能进行实习。
(四)社會交际能力较低
社交能力有利于搞好协作工作,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不容忽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人交往时不知如何称呼对方和进行自我介绍,有的与人交谈时言语粗俗,令人反感;有的矫揉造作,举止行为不文明,给人一种缺乏教养的印象,降低了人们对其工作能力的信任度。这些现象均表明必须加强社交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基本建设投入不足
1.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实验实习设施不足。实验设备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支柱之一,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基础条件。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是体现职业院校适应社会分工及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果,因此有必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增加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但是增加专业后,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却跟不上,各课程的实验实习不能完全开出,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基本要求。
2.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更是如此。但从目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情况来看,专业课教师中绝大多数直接来自高等院校毕业生,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学生变为教师的。他们虽具有较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经验,实际操作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专业教学设置不合理
1.课程体系结构问题。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社会变化万千的时代,课程体系结构无法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因此,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基本素质课、职业核心素质课、职业素质拓展课、实践课等如何设置,如何达到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一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2.考试方法不完善。长期以来考试都注重卷面笔试,而对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的考试则不够重视。反映在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面,期考成绩占50%,段考成绩占30%,而作业和实习、实验报告占20%。有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没有对实验实习操作单独进行考试,因而没有充分发挥考试督促学生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功能。
(三)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
1.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应是正规的、现代化的职业技术教育,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有的学校重视理论课教学,却轻视实践课程教学,有的教师对实践课教学采取在黑板上讲解、在教室里“实践”的办法,没有实物、没有仪器、没有场地来做实验实习,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中心论”问题。职业教育应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重于“教”。但不少职教老师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居主导地位,教学活动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重于“学”。部分职教教师由于缺乏结合职业工作岗位实际的背景知识和实践,实践教学技能薄弱,难以胜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只能采用空洞的说教或“照本宣科”“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专业思想不稳固。个别的学生不爱本专业,有的进高职院校只不过是为了找份工作,为毕业后改行做准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四)就业不公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到基层第一线去,有的可能会到生活和工作条件较差的基层去,为了保证毕业生毕业后的去向,有的学校采取了“进校即签约,就业有保障”的办法,但是这一方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作用。有的学生认为招生时已定了单位,在校时学好学坏一个样,只要考试及格取得毕业证即可,尤其是看到一些优秀毕业生未能优用,而一些成绩平平、补考的学生却就业到了生活、工作条件都较好的单位,更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文明礼貌教育不够深入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重视“升学率”,导致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被削弱。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考上了职业院校,但一些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和社交礼仪都不懂。更令人悲哀的是有的学生满口脏话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这是“男子汉气概”。
(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紧密度不高
职业教育中出现的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实践技能不高、学生实践锻炼较少,导致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薄弱、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必走之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法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企业界对职业教育的介入、支持积极性不高,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硬伤。
(七)综合素质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重视不够
有些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未经市场调研和企业专家参与讨论,设置了过于狭窄的,缺少道德、价值、文化素养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模式上,采用讲授形式,过多地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缺少“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三、对策和建议
(一)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仅依靠学校教育难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这一点已被中外职业教育专家认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享誉国际,成为职业教育的典范,其核心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企业缺失或参与度不高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成功经验,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各方面入手,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上的改革,如税收制度的设计,让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尤其要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领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基本素质、职业基本知识、职业基本能力等要求,尤其要加强德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教育要从爱家乡、爱学校、爱自己所学专业做起,树立为国学习、为建设自己家乡学习的思想。加强文明礼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養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加强劳动教育,尤其是专业劳动教育。通过加强专业劳动,既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可增强他们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促进他们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按照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形成课程或教学模块;按照就业领域和工作岗位群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或教学模块体系设置,如增设管理科学基础、美育、礼仪、公文写作等课程作为专业的职业素质课,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增开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社团组织,举办书法美术学习班、演讲比赛、课外活动小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识别能力、书法水平、写作水平和审美情趣。根据工作过程确定教学秩序,理顺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多少和难易程度决定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提升操作能力。总之,以就业和人的发展为导向,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改革教学模式
当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高考成绩不理想者,是中小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不适应者,不少人学习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们也具有当代青年人的特点,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善良,有主见,价值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凸显,追求物质改善的同时,注重精神意义的追寻,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因此,进入高职院校后,如仍沿用“听课作业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不可能强的。必须改革教学模式,提倡“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和实践,突出工学结合,完成某一教学任务时注意对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加强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的训练,提高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改善实训条件
要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加强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按照职业岗位配备所需仪器。配备专人负责仪器的维修、管理和调配使用,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开出率,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应对学生实行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实验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建立校内及校外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
(五)建立高职专业教师入职培训制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从广西2017年以来9所院校参与认定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试点结果来看,取得“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最高为38.9%,最低仅为10.7%,平均为24.4%,不足四分之一。因此,为了改善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不足的状况,建议建立高职专业教师入职培训制度,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对青年教师入职后,安排一年时间进行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知识的集训和到企事业单位去进行实践。一年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者当教师,不合格者另谋职业。
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是摆在整个教育界面前的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系统内外的方方面面。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汪洋.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
[2]张勇.如何提高警察院校学生实际工作能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4)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办高职‘工学结合 德技双修’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B100);2018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本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作者简介】庄 丽(1976— ),女,桂林山水职业学院副院长,桂林山水职业学院附属中等职业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