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语言在新闻现场口播中的运用

来源 :记者观察·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fIT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中,记者在报道现场回传的口播,以更快的速度和富有现场感的特点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这也是新闻宣传工作达到“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要求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新闻的现场口播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出镜记者的口播语言。记者在现场的身份是新闻事件的见证人、参与者、分析员,将所见、所闻、所感,进行迅速综合、整理和提炼,口述传达给受众。记者在口播中对新闻现场的描述、观察和评论,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和理解。二是摄像记者的镜头语言。摄像师在现场拍摄的口播画面,能最大限度地深入现场、保留现场、还原现场,是记者口播表达最直观的补充,是现场感、生动感、真实感的客观呈现,能给受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前,记者的现场口播在新闻中的运用已越来越广泛和灵活。但记者们往往更为重视自身在镜头前的语言表述,而容易忽略口播语言和镜头语言之间的配合。其实,镜头语言作为视频传播的基础载体,既承载了直接记录现场的功能,也承担了再现、再创作的作用,对新闻报道传递的效果产生潜在影响。因此,本文围绕镜头语言的六种类型,即景别、角度、构图、镜头运动、镜头长度以及镜头剪接,结合新闻题材、适用情景来探讨镜头语言在口播新闻中的运用。
  一
  用对景别
  景别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基本类型,能使画面呈现不同的视野和空间范围,现场口播的镜头语言表达,一般遵循景别大小与现场环境信息量成正比的原则。
  大景别一般运用于环境宏大的新闻报道现场,或者出镜记者要依托环境来介绍新闻现场的情形。此时的现场拍摄采用远景或者大全景,能更全面、完整地交代现场信息。中景别一般运用于展现新闻事件的动态变化,或者出镜记者要引入现场采访、介绍物品、道具等情形。此时的现场拍摄采用小全景或者中景,能更好体现地出镜记者与现场环境的互动。小景别一般运用于报道环境的交代是非必要性的,或者现场报道主要依靠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述的情形。此时的现场拍摄采用近景或者特写,能更好地通过记者的肢体语言和细微表情来凸显新闻报道中需要传达的细节信息。
  二
  用活构图
  构图有线条、形状、光线、色彩、影调等元素,记者口播新闻的拍摄,不同于电视纪录片、专题片或者电视剧、电影的拍摄,不能充分调动构图元素来丰富画面,光线和色彩是新闻拍摄的主要构图元素,主客体的呼应和前后景的对比,都需要通过光线、色彩等元素完成构图。
  光线不仅仅是满足拍摄对于照度的需求,也是画面构图的需要。拍摄条件、机位设置、光源环境都是光线的变量,通过对光线的控制,来表达人物心理和烘托环境氛围。色彩能让画面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同样是镜头语言传递信息、渲染情绪的手法。合理搭配光线和色彩,能促使镜头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氛围。如环境光线充足或偏暖色调,记者出镜着装色彩鲜明,能体现出积极、喜庆的情绪;环境光线适中,记者出镜衣着色彩单调,能体现出平和、端庄的情绪;环境光线较暗或背景偏灰色调,记者出镜身着黑色调的正装,一般是传递悲伤的情绪。
  三
  妙用角度
  角度是摄像拍摄的“视点”,能让受众感知到拍摄者的创作意图。现场口播的镜头语言表达中,角度的变化主要在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中得以体现。
  拍摄的方向主要以正面、侧面和背面为主。正面角度拍摄较多运用于記者在重大仪式中进行现场解说,或者新闻事件中进行现场评述时,能体现出庄严、隆重的现场氛围。侧面角度拍摄较多运用于记者在口播中有行动路线或者动作表达时,能体现现场空间的透视感、纵深感。背面角度拍摄较多运用于跟进、追随记者的调查类、探寻类题材中,使观众产生参与感或者制造悬念效果。
  拍摄的角度主要以平角、仰角和俯角为主。平角是运用较多的拍摄角度,受众能以面对面谈话的位置来观看记者出镜报道的画面,是最接近受众视觉习惯的角度。仰角体现出摄像的主观色彩,给受众呈现出一种高大、敬仰的画面感受。俯角是自上而下的拍摄方式,能最大化地给受众传递现场环境,是信息量最大和空间感最强的拍摄角度。
  四
  用准镜头的长度
  在现场口播的拍摄中,镜头的长度与镜头语言所想表达的内容有必然联系。镜头停留时间较短,比如2秒的画面,能提示的内容就是记者或受众关注到了这个人、物、事。镜头停留时间较长,能提示的内容就更为丰富了,且能给受众一个心理补足时间以供大家思考、感受,提高视听互动和心理参与感。长镜头的使用在现场口播的拍摄中有三种情形,一是固定机位,拍摄环境变化不明显,镜头长度与记者口播内容长度相当。二是移动机位,需交代拍摄环境,以长镜头跟拍记者的运动状态。三是运动拍摄,运用推、拉、摇、移与多景别、多角度的变化,以长镜头来体现记者报道现场的纪实性效果。
  五
  巧用镜头的运动
  动态的画面牵动着受众的目光,是镜头语言表达的点睛之处,主要通过镜头的外部运动和内部运用来体现。镜头的外部运用主要是通过移动机位、变动光轴或者调整焦距进行拍摄,通常就是进行镜头的“推、拉、摇、移、跟、甩、升、降”。内部运动是指机位或镜头不动,通过取景的人和物运动来体现动感。在现场口播的拍摄中,一般通过记者进入画面的方式和道具引入画面的方法两种情形来体现运动。通过镜头语言的动态表达来呈现新闻现场的动与静,以引导受众的注意力。
  六
  兼用镜头的剪接
  在现场口播中剪接画面,是镜头语言表达对记者口播表达的一个有力补充,因其新闻的真实采访时间大于播出时间,起到增加新闻信息量、压缩节目时长的效果。剪接画面主要是通过镜头铺垫和镜头填充来实现。镜头铺垫主要运用于记者采访的要进行场景转换或要引入未知的采访时,铺垫一些交代场景环境或人物关系的画面,对情节的发展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受众觉得突兀。镜头填充主要运用于长口播或专访中,通过插入空镜头,进行视觉上的补充说明;或者在连线类口播中,插入背景资料类画面、现场环境画面、印证事实的画面和前期采访画面等,起到视觉叙述的作用。
  总之,六种类型的镜头语言表达方式,要依据新闻题材、适用情景、记者表述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运用,找到新闻工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和默契,让新闻传播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思想交流。
  (作者单位:湘潭市广播电视台)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在当今时代发展形势下,传统新闻编辑技术面临着改革创新,以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基于此,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必须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明确时代发展需求及趋势,注重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及职业水准,致力于为国家、群体提供优质服务。  关键词:网络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一、以实现受众对新闻的实际需求为基础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凭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飞速增长,网络技术日益成熟,促使网络直播应运而生,加大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压力,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直播虽具有独特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将电视媒体和网络直播融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因此,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网络直播和电视媒体融合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重要的探讨课题。  (一)  网络直播与电视媒体  内容的融合策略  网络综艺内容的直播  在网络
期刊
人们总是更愿意记住城市的光鲜一面和那些令人悦目的景观,而忽略了那些在光鲜的表面之下潜藏的阴影。一座座巨型城市,就像不停运转的钢铁猛兽,吞噬大量资源的同时,也排泄出令人触目惊心的废弃物——垃圾。  作为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垃圾和文明相伴相生,在长达数千年的进化史里,人类与垃圾的斗争从未间断。  在原始社会,处理垃圾最好的方式就是“随手一丢”,因为对于以狩猎与采集为生的人类先祖来说,这是最方便与快捷的方
期刊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势在必行。党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在这场变革中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党报记者更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科技改变生活,媒体融合  发展势在必行  融媒体时代就诞生在“移动优先”的社会背景下,媒体之间彼此融合,把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媒体形式和内容整合到一起,建立了
期刊
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此背景下的电视媒体应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网络直播促进电视媒体的转型和发展。打破传统、单一的电视新闻模式,丰富电视媒体的内容,创新电视媒体信息传播的理念,为电视媒体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电视媒体作为引导正确社会舆论和宣传正确价值观念的主要阵地,其中新闻节目的类型众多,为了实现电视媒体更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形势下的新要求,电视媒
期刊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已成为全球战略必争的科技制高点。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应该在全球科技发展的新一轮竞争中充当重要的“领头羊”,打通产学研用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共同攻克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难关。  今年两会上,参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已经悄然辐射
期刊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引领,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手机上网比例达99.2%。其中,20岁~29岁网民占比19.9%,学生网民占比23.7%。”可以说,手机以其个性化
期刊
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最基础的工作,新闻编辑的工作决定着新闻的质量。融媒体的快速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闻编辑工作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克服现有编辑的局限性,运用融媒体技术提高新闻编辑质量,改进编辑方法,促进融媒体时代的积极发展。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中的不足  传统新闻编辑工作者不能很快地适应发展状况,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目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到缺陷,改变编辑工作者的想法,现如今传统
期刊
在融媒体背景下,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发展以及模式转变正在改变着受众的观看方式和心理需求。基于此背景,各类电视新闻节目都在寻求创新转变升级,新闻评论类节目作为重要的新闻节目类型,改革之路也是必然选择。《中国舆论场》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一个融媒体时事热点节目,本文以此节目为例,从新闻评论类节目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转型的角度出发,分析节目特色以及创新尝试,以此来探讨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改革路径。  新闻评
期刊
在当今媒体大融合的大背景下,行业报如何做好全国两会报道,彰显本报的影响力,需要提前精心策划,立足行业、依托行业,为行业发声,在媒体角逐中出彩。本文以《中国审计报》为例,展现与分析融媒体时代,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行业报如何做好全国两会“云”报道。  行业报是专注于某一行业或领域的传统媒体,其宗旨是报道行业新闻信息,服务行业读者群体。一般分属各部委(局)办或社会团体主管,具有行业领域资源等先天优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