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的形象建设探索:历程、内涵与路径

来源 :文化软实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ong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形象建设经历了开创与探索、转型与曲折、重塑与调整、巩固与提升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和提升党的形象,不断表明党“执政为民”的价值立场,不断体现党“实事求是”的价值遵循,不断彰显党“作风优良”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证明,开展党的形象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即立足党情,永葆先进纯洁的党内形象;聚焦国情,塑造人民衷心拥护的国内形象;着眼世情,展现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国际形象。
  [关键词]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
  [作者简介]郭志奔: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7年10月25日,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N].人民日报,20171026(02).并在展望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N].人民日报,20171026(02).“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这一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重大课题。
  所谓“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不仅指中国共产党拥有庞大的党员数量和超大的组织规模,更重要更本质的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品格、组织塑造、领导智慧、精神境界等方面也要体现出大党的风范。参见:何毅亭.大党就要有“大的样子”[N].学习时报,20190819(0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形象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和国家命运。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交织影响,使加强党的形象建设问题日益紧迫。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党的形象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党的形象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历史进程
  纵观世界范围内政党政治的发展历史,政党形象无疑是影响政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因素,重视形象建设、优化政党形象也是一个政党获取或保持執政地位的重要保障。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形象建设是履行党的宗旨、推进党的事业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党取得各项伟大成就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迄今已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自身形象建设,并不断通过形象的塑造、转化和完善,引领国家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开创与探索阶段(1921年—1949年)
  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军事实力而言,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在激烈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具备自己独特的政治优势。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便着手开展形象建设,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感召力,进而使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在反帝反封建的艰苦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树立了立党为公的正面形象。中国共产党是诞生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无产阶级政党,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中华民族也正在黑暗中苦苦探寻正确的国家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自觉承担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就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随后,党的二大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明确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3.这一党的最低纲领。同时,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根据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二大颁布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2.而“打土豪,分田地”“取消一切苛捐杂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一系列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也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郭志奔:百年大党的形象建设探索:历程、内涵与路径《文化软实力》2021年第2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还对形象建设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的指引下,军队形象的塑造成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集中表现。在1929年12月发表的《红军宣传工作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就表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102.,并指出红军在宣传内容和宣传技术两方面的缺点及纠正的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还十分重视报刊对党“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等共产党人借助创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政治周报》,以“向反革命派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传”为办刊宗旨,对沙面罢工、五卅运动等重大事件进行了报道宣传,在反对“西山会议派”、维护国共合作、准备北伐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此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还善于把握对外宣传的时机,利用外国记者的采访报道,驳斥了国民党长期在舆论层面的歪曲和诋毁,在国际上为中国共产党树立了勇敢无畏的良好形象。   (二)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转型与曲折阶段(1949年—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斗争的革命党转变为领导新生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执政党。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变化,实现从革命形象向执政形象的转型成为这一时期党的形象建设的主要目标。而在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受长期革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党的形象建设出现了一些曲折,所产生的负面问题也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和优化。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从政治、经济和外交三个方面塑造良好的执政形象。一是在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就组织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领导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赢得了各界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心拥护,并树立了党民主执政的形象。而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承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人民政府,先后通过了省、市、县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并在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法治的形象。二是在经济上,改善人民生活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大执政难题就是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此,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以土地资源为杠杆,促進社会公平。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建设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在外交上,谋求独立自主与国际认可。新生国家政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国际社会上取得大多数重要国家的承认。参见:赵宝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3.为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中国共产党人设计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也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平友好的外交形象。
  1956年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八大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即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判断,是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的体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为国为民的优良形象。邓小平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不仅提出要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批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还强调要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40.但之后在反右防“左”的矛盾斗争中仍然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致使党的形象严重受损。而在意识到错误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后,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进行了有效调整,使党的负面形象在危机时刻得到了正确纠偏。此外,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国并未因与苏联的关系恶化,在国际交往中陷入被动,而是通过中美关系正常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打开了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有效维护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三)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重塑与调整阶段(1978年—2012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重塑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而受损的形象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时期,顺应国内外环境变动调整党的形象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接受的一道严峻考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着手重塑党的形象。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维护了党光辉正面的历史形象。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间,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并未得到根本纠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徘徊中缓慢推进。而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方式支持和参与讨论,为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为党的形象建设统一了思想基础。与此同时,邓小平带领全党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了审慎而全面的评价,有效避免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形象的歪曲诋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巩固了经济和社会基础。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的普遍期望,在准确认识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农业改革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办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举措所取得的执政绩效帮助中国共产党成功塑造了善治为民的形象。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的动荡加剧和中国内部资产自由化思潮的滋长蔓延使改革开放后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复杂变化,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形象建设进行调整,以应对危机、回应质疑。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调整党的形象建设。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依据党的性质和宗旨,为中国共产党调整形象建设确立了基本标准。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调整党的形象建设。在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为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塑造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变化的基础上,将党的形象建设与国家形象建构紧密结合。从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沉着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到实践“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促进香港澳门回归和扩大两岸交流,再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国家建设息息相关,其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形象建设过程中,也对外成功建构了独立自主、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   (四)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巩固与提升阶段(2012年—)
  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党形象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如何巩固与提升党的形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成功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巩固了党善治为民、法治廉洁的执政形象。党的形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绩效的总体评价,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党的形象建设进入新的发展境界。习近平在当选党的总书记后,就作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04).的庄严承诺,强调“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02).,并将巩固党的形象建设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彰显了党执政为民的形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了党勤政善治的形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引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展现了党的公正法治的形象;推進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作风建设,锤炼了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形象。
  另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提升了党的锐意进取、担当敢为的国际形象。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逆全球化浪潮持续侵袭,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与此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在对外交往中巩固与提升党的国际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使我国的对外工作具备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组织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不断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务实奋进的形象。习近平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7.这一政党形象定位,并强调了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的国际形象定位。
  二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内在机理
  政党形象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品格、政治思想、政治信念等内在要素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这决定了党的形象建设有着独特的内在机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是党“执政为民”“实事求是”“作风优良”等一系列价值观的生动展现。
  (一)重视形象建设,表明党执政为民的价值立场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8.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党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评价党的形象建设的重要依据。“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是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并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逐步确立、不断巩固“执政为民”的优良形象。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谋求无产阶级专政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作为奋斗目标。党的一大明确指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进行社会革命,直至阶级区分完全消失。参见: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实践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形象。进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后,中国共产党角色的转变推动党的形象建设目标任务发生了变化。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迅速创设政治体制、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初步经受住了和平年代的执政考验。在得到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的拥护与支持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顺利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并建构了执政为民的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面临重塑良好形象的艰巨任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吸收借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政党形象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把开展经济建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形象建设的中心工作,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优化了党执政为民的形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为更好地保障和实现人民利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系统地论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党”的基本立场。进入21世纪,面临新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反复强调“要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进一步巩固了党执政为民的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坚守党执政为民光辉形象,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期推动党的形象建设进入了新境界。   (二)加强形象建设,体现党实事求是的价值遵循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党的建设始终与中国所处实际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形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也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确立和优化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各项工作的开展主要依赖共产国际的领导。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形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历史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通过召开遵义会议,成功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辟敌后根据地,坚持持久战、游击战等战略战术,成功树立了领导人民进行抗日作战的英勇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现实变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政治品格,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成功推动中国共产党由革命斗争形象向执政善治形象的转型。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所遭受的挫折也表明,实事求是是党加强形象建设所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党的形象建设进行重塑和调整阶段,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并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科学总结与公允评价,从而维护了党实事求是的历史形象。随后,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守实事求是的形象,结合治国理政的新实际、新要求,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了党的执政水平、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在肯定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继续强调“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不断激励全党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为创新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三)巩固形象建设,彰显党作风优良的价值追求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历届领导人都坚持把作风优良的价值追求贯彻于党的建设始终,为塑造与完善廉洁奉公的政党形象产生了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之初就十分注重作风建设,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来巩固和提升党的形象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治民主、政府廉洁、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新型社会”,与国统区的“政治专制、吏治腐败、经济停滞”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廉洁的形象。参见: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234.而在迎接革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又用“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改革開放伊始,中国共产党便着手继续改善党的形象。为妥善解决党内的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个人主义、教条主义的影响,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等优良作风,为调整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破除了思想束缚。党的十二大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要求从一九八三年冬季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进一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0.随后,江泽民、胡锦涛两位领导人进一步通过作风建设探索调整优化党的形象,强调“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1.“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作风建设”。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16.并针对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和严重的问题,先后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纠正措施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具体举措,以实际行动向全党发出了转变作风、改进党风的号召,集中展现了党求真务实的形象。并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思想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卓越成效,进一步巩固了党作风优良的形象。
  三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实践路径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需要对世情、国情、党情进行深入研究、透彻分析和科学总结。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不断对党的形象建设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一)立足党情:以党内形象建设为根本,勇于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形象是中共党员对本党形象的总体认知与评价。“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维护与提升党的形象的内在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适应党情的变化,毫不动摇地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有意识地从党内实际出发,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塑造积极正面的政党形象。党的二大通过了《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的建设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并进一步阐释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参见: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2169.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对组织和纪律建设的重视与探索,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和正面形象,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重视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开展革命工作的,党的六大在将民主集中制写入党章时规定:“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其他支部一样,其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72.而随着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不断成熟,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依赖共产国际指导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向探索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进行转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总结革命经验,将党的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之一,并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随后,党的七大在完全独立制定党章的过程中,进一步将民主集中制概括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为统一全党思想、促进党内团结、优化党内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在恢复领导职务后,面对中国共产党内部由“四人帮”造成的思想混乱和“两个凡是”造成的错误影响,反复强调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开始思考调整党的建设,重塑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形象。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表示此次会议是“党内生活的伟大进步,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总结和吸取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分别于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内形象准备了充分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党情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要求“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1.,强调要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揽“四个伟大”实践。通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开辟了管党治党的新境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作风优良的党内形象。
  (二)聚焦国情:以国内形象建设为重心,谋求人民幸福
  中国共产党的国内形象是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与执政绩效的总体认知与评价。“政党的影响力取决于政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取决于公众对政党及其行为的认同。”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3.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高低、执政水平的好坏与执政绩效的优劣与党的形象建設直接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01).中国共产党必须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持之以恒地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塑造人民衷心拥护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状况,使国家形成了基本统一、各民族各阶层空前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在巨大胜利的鼓舞下,全国各族人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也在转向执政党、建设新政权的工作中展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面临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复杂形势与种种考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基本方针,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政策措施,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经济建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些错误理论与实践,彻底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新奋起。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和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后,党领导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推进使我国进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与执政绩效的认可度,成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领导核心的执政形象。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并依据国情的变化,先后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通过制定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和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共产党的国内形象建设也面临不少新困难和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党的执政理念、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着眼世情:以国际形象建设为依托,引领全球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是指国际社会对党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和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的认知与评价集合。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成长发展不可能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一方面,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直接反映为中国共产党所展现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建设也极大影响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因此,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规律,在国际事务中积极承担和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是中国共产党展现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大党形象的重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因此,在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外联系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和共产国际。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重视并扩大外交战线,以无产阶级革命党的身份,逐渐形成和发展“半独立”外交。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的目标,寻求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支持,主动同英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对话、积极联络海外侨胞支援中国抗战,成功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国际形象。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外交工作,为党如何独立自主地判断国际形势和处理对外工作积累了重要经验,也为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按照“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外交方针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基本外交政策,迅速地打开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从当时国际共运的现实和世界革命的需要出发,于1951年1月成立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专门负责开展党的对外交往工作,为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关系,支援世界各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创造了条件。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为纠正党在“文化大革命”中一系列错误的外交认识与外交方式,尽快走出外交困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判断时代的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演变为“和平与发展”,逐渐摒弃过去所实行的“支援世界革命”“支左反修”的方针和“以我划线”“以苏划线”的做法,强调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确立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38.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的历史性转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国际社会也进入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面对“国际大气候”急剧变动带来的严峻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对外宣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了国内外政治考验,开拓了政党外交的新局面。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持续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强调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期,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標,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平友好、开放进取的国际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期待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不断涌现的全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01).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推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联系起来,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践行正确义利观,不断对外传递中国将在国际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明确信息,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开放包容、担当道义的国际形象。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19LLKDA026)的阶段性成果。  [提要]北京奥运精神发轫于中华民族对奥运的百年企盼,经历了“奥运三问”发出呐喊、积极参与实现突破、举国之力艰难申办、尽心筹办、成功举办和新时代竭力申办北京冬奥会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以“爱国拼搏”为核心、“团结友谊”为理想、“文明
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新媒体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影响效益;提出了通过借力新媒体技术优势、发挥新媒体圈层效应、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搭建新媒体活动载体等途径,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新思路。
[基金项目]本文系济宁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项目“从孔夫子到马克思: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内在精神的契合性分析”(20JSGXCIK01)的阶段性成果。  [提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融通是时代大课题,深入研究二者交会渊源、内在联系,才能厘清中国当代主流思想形成的核心与脉络,从而为建立起一套完整自洽的中国道路叙事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以比较中西阐释哲学中的“比较文化语义环境”
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什么是正确的党史观?  第一,党史是一门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对待党史,首先要解决一个立足点的问题,也就是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在阶级社会中,在还有帝国主义存在的国际环境下,不同的人群总是站在不同的立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待中共党史也必然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衡量一个政党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工是建筑业的主力大军,对行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9年高职的“百万扩招”首次将农民工纳入扩招对象。但经过两年三届的招生,实际报考建筑业农民工却相当少。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当前建筑业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存在重形式轻效果、高职“百万扩招”提供的职业教育平台覆盖面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利用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设计适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职业教育层次、设立建筑业农民工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探索有效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等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传统儒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531118010547)、湖南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研究”(XSP21YBC221)的阶段性成果。  [提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生成路径上,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内生性演化路径,在继承中国
竞赛规则决定了项目的专项特征.通过对现代五项实施国际新规则后成绩结构的相关性分析、快速聚类分析、变异系数、偏相关性分析,讨论了该项目的成绩结构特征及我国发展策略.研究结果显示:除击剑呈正态分布外,其余子项成绩均呈左偏分布;各子项成绩稳定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马术、击剑、激光跑、游泳;各子项对总成绩的相关性排序为马术和激光跑高于游泳和击剑;激光跑成绩呈逐年上升态势,马术成绩略有波动;男子击剑与激光跑之间,女子游泳与马术之间不存在成绩相关性;激光跑的绝对速度与该子项成绩关系密切.针对当前我国男、女运动员的优势和劣势
面对日益突出的“垃圾围城”现象,全国各试点城市因地制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经验,其中上海引领着垃圾分类“新时尚”。基于政策扩散理论视角,透过“上海模式”从组织内外部环境分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扩散的动力和阻力因素,研究发现:必须打造制度健全、渠道畅通的“软环境”,并以此为基础,中央政府、大众媒体、政策潜在采纳地区各自亮出“硬功夫”,才能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扩散新动能和新效能。
为使太极拳发展抓住时代赋予的新机遇,走出当前的困境,首先分析了武术主管部门主抓的太极拳和民间拳师开展的太极拳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太极拳整体发展"一个主体,两个分支"的新格局."一个主体"即追求"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的太极拳主脉;"两个分支"即健身养生类太极拳、艺术展现类太极拳.前者的具体发展策略是首先实现现代转型,然后立足于青少年群体打造精品赛事,并进入专业院校和各级普通学校,成为专业课程和学校武术的主打内容;后者的具体发展策略是分别以健身养生和艺术表现为立足点,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形成
实用主义体育起始于美国,其沐浴着哲学与教育学的思想而来,同时改造与继承了欧洲自然主义体育。20世纪初,实用主义体育的传入促使我国体育教学内容发生了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完善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但也对我国体育教学的严谨与科学性有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准确地把握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本文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委出发点,在充分认识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提出其改革注意事项及预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