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tt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与人类生活变得密不可分,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例也日益增长,进而成为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进行浅析,就其成因提出了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有效途径及建议。
  【关键词】网络犯罪;青少年;主要原因;预防对策
  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到3.56亿,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0.1%。可见青少年是网络群体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但是互联网上充斥着的大量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隐患并加剧了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因此,深入研究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有效措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社会的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1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
  只有充分的了解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1 自身因素
  1.1.1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好奇心、表现欲强。
  网络的新奇感易使其着迷,同时急于展现自身的才智,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往往偏于主观,缺乏正确性,加之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誘惑,很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1.1.2家庭及学校对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教育过少,使其法律意识淡薄,进而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合法性的控制。
  1.2 社会因素
  1.2.1 不良网络环境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导致网上的不良信息、内容快速传播,使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沉溺网络,严重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2.2 网络市场混乱,部门执法不严。
  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有些网吧经营者不惜违反规定,在学校周围设立网吧。有的部门执法不严,甚至个别执法者为了一己私利与违法经营者沆瀣一气,严重影响社会的秩序。
  1.3 学校和家庭因素
  近年来,网络飞速发展,然而学校网络素养教育方面不足甚至没有,加之家庭教育不当,对子女电脑监管不严,家庭不和谐的环境影响,使子女沉迷网络。
  1.4 法律因素
  与发展迅速的互联网相比,中国的网络立法还显得很不成熟。制裁手段较少,立法内容宽泛,针对性较差,处罚力度较小,法律效力较弱。法律的不完善,导致有的青少年钻法律的空隙;法律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有的青少年心存侥幸而顶风作案。
  2 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
  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应从社会监控、网络管理、道德建设、学校和家庭的引导、法律完善这五方面着手。
  2.1 社会监控
  青少年网络犯罪根本原因是青少年与社会不良因素相作用的结果。故应从社会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形成原因,从而找出预防控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有效措施。
  2.1.1 发挥国家力量,净化网络环境。
  我国网络安全人才严重缺乏,“建设信息安全强国”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为了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国家应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网络的安全性。严格控制不良信息及不健康的内容,净化网络环境。
  2.1.2 借助社区力量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或规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1.3 加强对网吧的整顿力度
  网吧是诱导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场所。因此,各地的文化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监管力度,确保中小学周边无网吧等营业性上网场所。
  2.1.4 积极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内容使青少年道德素养败坏。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加强网民网络公德意识的责任感,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2.2 学校引导
  学校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自身学习的最佳年龄阶段,其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道德素养、优良品德的形成发展,故应建设良好的学校环境。
  2.2.1 改善学校管理教学模式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忽略对其思想道德的教育。故应改善原有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引导管理青少年,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2.2.2 加强网络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教师应该积极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只有在真正了解、熟练掌握并驾驭网络的基础上,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才能就网络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和正确性的建议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督。
  2.2.3 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网络心理的辅导
  比如心理老师可以通过组织网络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让青少年正确认识到网络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负面影响。
  2.3 家庭引导
  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最重要的场所是其家庭,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场所,故从家庭着手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大意义。
  2.3.1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好坏也会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因此,充分优化家庭环境,营造美满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与其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2.3.2 家长应客观对待孩子的上网问题
  网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生活必须,它在青少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负面影响,因此家长对孩子上网监督控制不能极端化,而是应该客观看待上网问题,从而正确的引导孩子文明上网。
  2.4 司法角度
  在治理青少年网络犯罪过程中,帮助青少年改邪归正、防止新一轮的犯罪行为的发生,司法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1 完善网络立法
  我国网络方面的立法还不完善,无法满足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所制定的法律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应当尽量注意与现行法律的衔接与协调。其二,加强法律条文的详细程度,从而增强其使用性和操作性。其三,加强法规的完整性。避免难以知法,难以执法。
  2.4.2 组建网络执法队伍
  专业的网络执法队伍可以在网络犯罪案件的侦查和破解中起到有效作用。因此加强对网络执法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培养,组建更专业的网络执法队伍,从而更有效的降低青少年网络犯罪率。
  2.4.3 加强网络犯罪的受害人报警意识
  仅依靠侦查部门的主动侦查、破案来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是不现实的,还必须加强网络犯罪的受害人报警意识,争取网络犯罪受害人积极主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刘俊健.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类型及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05):88.
  [2]黄毓毅.论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J].科学教育,2011(04):116-117.
  [3]涂兴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法律对策研究[J].法律与经济,2011(01):60-61.
  [4]钱芳.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与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4(01):42-44.
  [5]刘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J].法治与经济,2007(09):27-28.
  作者简介
  张沥(1994-),女,四川省自贡市人。现为四川文理学院数学学院2014级本科学生。
  作者单位
  四川文理学院数学学院 四川省达州市 635000
其他文献
利用单模光纤技术及热图技术,针对面积大的复合材料块内的粘接质量缺陷进行了非接触在线实时探伤实验,并对其新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Using single-mode optical f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