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口涉农专业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的实效实证探究——以安徽科技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安徽科技学院17级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和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实行本科生班级导师制之前(2018年)与之后(2019年)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程考试成绩的不及格率、单人最多挂科门次、3门以上不及格人数以及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结果表明,实施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后,2个班的不及格率、单人最多挂科门次、3门以上不及格人数均显著降低,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可见,实行本科生班级导师制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针对深基坑抗拔桩贯穿大粒径卵石层施工采用传统旋挖钻机成孔难度大、机械钻进成孔易造成孔壁坍塌、工艺试桩阶段成孔率较低等问题,结合现场实际条件及工程地质情况,创新采用人工挖孔护壁与机械成孔泥浆护壁组合的方式。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解决了大粒径卵石对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的影响,以及在遇砂层或砂卵石层塌孔对桩孔牢固程度的影响,减少了塌孔造成的地基扰动,施工效率高,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桥梁工程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常会出现质量问题,其中伸缩缝施工问题最为突出,影响整个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针对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伸缩缝施工技术进行研究,阐述其重要性及当前常见伸缩缝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具体施工技术进行了重点分析。
以南昌地铁4号线盾构区间隧道下穿省府大院成片老旧小区为例,结合隧道沉降计算理论,数值模拟分析隧道施工沉降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结果表明:(1)隧道的水平位移分布受到建(构)筑物位置的影响呈现不对称分布,隧道两侧越远离盾构中心沉降越小,沉降曲线在地表横向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曲线,以隧道中线为对称轴对称分布,施工沉降对隧道纵向邻近的建筑影响较横向建筑大;(2)引入施工简化模式计算施工中可承载的极限荷载力,并分担沉降产生的部分作用力,能够反映隧道施工沉降对邻近建筑影响。
为了解决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的裂缝问题,提高施工质量,最大化地利用好混凝土,需分析混凝土的特点及施工后出现裂缝的原因,并针对其特点寻找解决措施,主要包括:严控混凝土材料质量,严控施工温度,严控施工过程等。
摘 要:以江西省宜春市為例,通过建立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其农旅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选取宜春市2009—2018年农业与旅游产业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农旅产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得到其指标权重,再结合评价模型进一步分析其农旅产业耦合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8年宜春市农旅产业耦合度一直处于[0.4,0.6],2个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两者相互影响作用刚刚凸显。宜春市农业与旅
某项目下沉式广场6号坑由于改造需要,需对原地铁地下通道进行拆除后重建,需设置地下连续墙,其中部分地墙跨原结构外墙设置,处于原通道结构与地面交接处;部分地墙位于原结构顶板与斜坡段之间,地墙一侧临空,与常规地墙施工有着很大不同,施工难度极大。对不同工况的地墙采用了不同的施工技术措施,克服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保证了地墙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摘 要:A级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其空間分布和可达性将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以甘孜州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不平衡指数、可达性研究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达性。结果表明,甘孜州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空间聚集,中东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聚集特征尤为明显,且可达性较好,研究区北部石渠县、西部白玉县及南部得荣县旅游景区可达性较差。  关键词: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可达性;甘孜
针对成贵客专铁路田坝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所发生的塌方事故,从勘察设计施工、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等角度分析了影响塌方灾害发生的原因。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处治措施,如塌体稳固、后方支护强化、超前注浆、三台阶开挖及注浆回填等。为检验塌方处治效果,通过增设的监控量测断面进行拱顶沉降和净空收敛变形分析。研究表明,处治措施有效控制了塌方段的变形,保证了实际开挖的顺利通过。
绿色建筑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资源应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新型绿色节能技术的使用可以促进绿色建筑进一步发展。对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展开详细分析,希望能促进建筑行业朝着绿色节能方向发展,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节能理念提供借鉴。
摘 要:案例库建设质量是影响案例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产教深度融合拓展到教育领域微观的课程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该文以农学类专业为例,剖析了农学类老牌专业在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优化、管理创新、产教融合实践、提高标准、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等多方面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和提高农学类专业案例库建设质量和数量的建议,以期为农学类老牌专业建设“新农科”、培养“新农人”的任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