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为什么喜欢说“不行”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敢说“不行”,爱说“不行”,是邓小平工作中的一大特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共有60篇文稿,其中36篇文稿100多处用了“不行”。该卷中最短的文稿《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全篇只有370多字,用了4个“不行”。 “不行”二字看似简单,却不是轻易能说出口的。
  是非分明
  邓小平做人向来立场坚定,是非分明;做事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他曾经说过:“含糊其词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办事要快,不要拖。”邓小平的许多谈话都能体现出他的这种态度和作风。比如,1980年6月27日,他同胡耀邦、胡乔木、姚依林、邓力群等谈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的意见,开门见山:“决议草稿看了一遍。不行,要重新来。 ”上来就说“不行”,似乎让人难以接受,但也给人印象深刻。
  邓小平不仅对下面不对的东西敢于说“不行”,对上面不对的东西也敢于说 “不行”。 1977年5月,邓小平尚未复出,就针对当时中央领导同志的一些说法,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1976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
  
  坚定立场
  在外交场合,邓小平也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经常用“不行”表达自己坚定的原则立场。1977年8月,美国国务卿万斯访华,他带来的所谓处理台湾问题的方案实际上比福特、基辛格时代后退了。邓小平明确表示不能同意。后来,万斯却向日本政府和台湾方面通报,说中国人在台湾问题上有所 “松动”,“表现了灵活性”。 9月10日,邓小平会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时,毫不客气地说:美国人想用这样的手法来骗人,怎么行?不行!这是政治问题。 1978年11月28日,在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蒂尔时,邓小平再次明确指出:“美国方面要中国承担不使用武力解放台湾的义务,这不行。 ”
  对于一些友好国家提出的善意的要求,我们做不到的,邓小平也直截了当用“不行”来答复。 1975年2月2日,邓小平会见冈比亚共和国外交部长阿利乌·巴达拉·恩吉。当时两极对抗,美苏争霸,第三世界国家希望中国当头。邓小平明确说:超级大国不能当。就是人们说的中国是第三世界的头头,这也不行,不能当头头。想当头头,本身就居心不良。
  在许多人的外交辞令中,常常讲究模糊、圆通,邓小平反其道而行之,直来直去,反而在世界上赢得了坦诚、直率、好打交道的赞誉。
  开拓创新
  邓小平曾说过:“知道自己不行,就有希望。 ”
  1977年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要求抓科技教育。他首先看到的是我国在科技领域的不足,因此提出要承认我们在很多方面不行。他多次说:“我们的科学技术很落后,不承认落后不行。”“我们的厂矿、企业,包括大工厂没有多少研究机构,这不行。 ”“科学本身就是老老实实的,一点弄虚作假也不行。不行就是不行,再吹也不行。 ”
  看到“不行”,勇于否定过去的错误,方能开启新的探索。“不解放思想不行。 ”于是努力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于是有了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对外开放的实行;“只抓粮食不行。 ”于是有了农村的多种经营的开展……
  邓小平说 “不行”的警句还有很多,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语言风格,更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一种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据《老年生活报》 李也松/文)
其他文献
令人发指的“七五”惨案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以“七五”惨案为导入线索,展开跌宕起伏的宏大故事。历史上真实的“七五”事件是这样的。  1948年春天,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三省的广大地域,把国民党军队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在国民党政府的欺骗威胁下,这些城市中的部分大中学校学生1.2万多人,随校迁至北平。到达北平后,国民党政府对这些学生采取冷漠、拖延、欺骗的态度,东北学生被安排住在寺庙、
期刊
摘 要:现实生活每一处都表现出一定的精神贫困;而这种贫困的根本原因却不是物质匮乏,人们也不缺乏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形而上学的冲动,只缺有利于这样做的自我评价;而制约自我评价的根本因素即为传统思维模式,因而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与传统思维模式碰撞而形成真空成了当代精神贫困的基础。只有当人们明白了财富及声望对人的幸福与快乐只有相对的意义,进而重估一切价值,才可能回归精神家园。  关键词:精神贫困
期刊
今天,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依然活跃。杨振宁的同班同学中,有一位西南联大的同班好友早已作古,却一直令他念念不忘,这就是邓稼先先生。他曾回忆与邓稼先多年不见后重逢,问中国的氢弹卫星是不是苏联人帮着搞的。邓稼先请示之后第二天向杨振宁证实,那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技术。杨振宁闻之落泪,流传下来,成了两句诗词——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方脸,宽肩,体格高大厚实,坐在沙发上思考时喜欢歪过头来,将
期刊
文化上的民国热是否该降温虽然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但民国教育以及文人风骨,却是一道精神风景线。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民国文人为保护文化命脉,在炮火中南渡西迁;在时局与学术中,追求自己的独立自由价值。正如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文中所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边吃包子边答辩  民国取士,没有很严格的规范制度,即便是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选学生也是以才
期刊
“事实上,他们(即‘左联五烈士’)并不是在‘左联’活动中被捕,也不是以左翼作家的身份被杀的,他们是中共一场党内斗争的牺牲者。”学者朱正在《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一书中这样写道。这无疑向人们透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1931年1月7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团团长米夫主持,秘密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目的是扶持王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会上,王明和博古都被增补为中央委员,王明
期刊
我国古代有几首“应变诗”十分精彩,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堪称“传世之作”,给后世留下了长久的佳话。  “龙”变“凤”   “君王昨夜降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料是人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且人们所熟悉的一首“应变诗”。说是有一次,明代大学士解缙陪明成祖朱棣游御花园。朱棣对解缙说:“你听说宫中昨夜有生小孩儿这种大喜事吗?那么,你为这事作一首诗吧!”解缙遵命即吟了第一句:“
期刊
陈永贵从小家境贫寒,未进过学堂,43岁才被扫除文盲,但他还能在情溢于衷时,多次脱口吟出打油诗来,也名不虚传。   1964年1月19目,陈永贵以劳模身份应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向一万多名首都群众作报告。一个农民应邀到庄严的国家级的讲坛上发表讲演,不仅是大寨的荣耀,也是陈永贵的荣耀。就在那次人民大会堂作报告的回家途中,陈永贵沉浸在无比幸福和激动中,他一路翻山越岭,触景生情
期刊
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近日播出一部纪录片,揭秘德国纳粹头目希特勒其实是个“瘾君子”,其吸食的毒品多达74种。这部纪录片以美国军方在二战期间搜集编制的一份47页档案为依据,详细叙述了希特勒对冰毒、巴比妥类药物、吗啡等毒品的依赖性。   以冰毒为例,这种物质又称脱氧麻黄碱,二战期间曾被当作药物给士兵“提神”。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德国入侵波兰和法国时,士兵正是依靠毒品和酒精的刺激才能上阵作战。  
期刊
现如今“小三”反腐败似成时尚,一批贪官就倒在“小三”的石榴裙下。而在民国,也发生过一起“小三”闹出的事件,而且引来了一场外交争端,可谓玩大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1923年,军阀曹锟通过贿选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这下不得了了,他的姨太太们也都威风起来。其中的三姨太随着地位上升,社交应酬之事不断增多。不但在北京,她还跑到保定参与系列活动,大展风头。应酬完事后,她乘火车返回北京。可是,她所乘之
期刊
1930年2月,在江西永新县城,井冈山农民武装首领袁文才、王佐被“左”倾领导者错杀,直接导致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丢失。从1930年4月以后,这里成了白区。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中共一直在寻找机会夺回井冈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都失败了。  红八营在阴阳山击毙谢角铭  井冈山军事堡垒被白色化,对赣西南红色区域的割据形势极为不利。中共赣西南特委西路行委决心恢复这一军事堡垒。为专门对付国民党在此成立的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