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深度报道新路径——以新闻微纪录片为例

来源 :中国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055622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短视频用户数占网民总数近九成,视频产品占受众阅读观看时间超七成,微纪录片是短视频中“最重型”的子类,被视为“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的中间产品”.这种形态的新闻作品往往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有情节延续和场景纵深,有更多现场感、更强震撼力、更高真实度;同时由于时长短,故事往往紧凑凝练,核心情节有冲击力.如何利用好微纪录片这种形态,为受众提供信息更多维、体验更丰富、传播效果更好的深度报道,是身处融媒时代主流媒体转型的应有之义.
其他文献
蚂蚁眼中的恐怖巨兽rn大食蚁兽是食蚁兽科中现存个体最大的成员,从头到尾长182~217厘米,体重可达41千克.它们的头部长约30厘米,形状非常特别,看起来细而狭长.吻鼻像根管子,尽管这与粗壮的身体很不协调,但是很适合扎入蚁丘进食.
期刊
不平静的水槽rn1911年,冯·卡门在哥廷根大学当助教时,他的同事设想把一根圆柱体立在一个水槽里做一项流体力学实验,但是每次做实验时,水槽中的水流都会不断地发生激烈的摆动.不管如何调整,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rn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冯·卡门好奇地研究了起来.他发现,水流经过圆柱体后,会在物体后方形成漩涡.如果物体两侧的漩涡呈反对称,并且排列的间距数值和相邻漩涡间距数值之间的比值固定在某些数值时,这些漩涡就会停留在原地,并且围绕原来的位置做小范围的环形运动.
期刊
不同的土壤rn土壤中原来有这么多东西,那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其实,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的.rn看到这里,你们可能会问:地球上所有地区的土壤都是一样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由于成分种类与含量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土壤是不一样的.土壤有很多分类方法,如果按照所含沙粒、粉粒和黏粒的多少,土壤可以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3种类型.土壤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
期刊
期刊
会议就如何践行国家关于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等议题展开讨论,一致认同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当代音乐教育要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热爱美、传播美、践行美的能力为目标,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只有推进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将国家美育教育的方针和新文科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最终实现提升国民音乐教育水平的终极目标.
这次冬奥会,我作为非注册记者报名了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采访,主要是报道“双奥”之城北京,报道难度一样不小.rn为此长江日报多次专门开会研究如何突破,甚至要做娱乐新闻和教育新闻的记者也参与北京冬奥会的报道策划,开辟“冬奥物理课”这样的专栏.而我作为一个内行的摄影记者,不在行的视频记者和外行的直播记者被选上了,报社开辟专栏“松哥看冬奥”.
期刊
在当前移动传播的背景下,融媒体盘点报道不仅能有效地突出主题、集纳信息、增加宣传力度,还可以有效提升报道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2022北京冬奥会报道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三家央媒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融媒体盘点类报道,有效宣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集纳了精彩赛事和最新赛况,并呈现了从开幕式到闭幕式期间的动人故事和感人瞬间.总体来看,融媒体盘点报道在深化主题、传递信息、议程设置等方面成效显著,在海量碎片化信息中成为引领舆论和提升报道渗透力的“利器”.
期刊
目前,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深化,融媒体报道这一报道形式也逐渐兴起并发展.在当前实践中,静态融合报道较多,常体现为不同形式的素材简单叠加式报道以及多种媒体来源的同题消息集纳式报道;而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的动态融媒体报道将成为融媒体报道的发展方向.动态融媒体报道有以下特点: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并具有媒体可转换性;内容上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融合”,而非几种媒体形式简单“拼凑”;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而
作为一名参与冬奥英文报道的记者,进入闭环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选题才能让全球观众感兴趣并为之振奋?rn这可能是英文稿写多后的一个“通病”.尽管海外疫情肆虐,北京冬奥会仍吸引了1万多名外籍人士赴冰雪之约.看到这么一场国际体育交流的盛会,又想到它是一次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绝佳契机,更感受到那一股团结全球有识之士的力量,怎样报道好?我自然犯了愁.
期刊
“新华体”是对新华社新闻报道基本文体的一种习惯性说法,是新华社在长期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由于新华社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新华体”也成为中国新闻界一种有代表性的文体,对国内媒体新闻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