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y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改革,近几年来步子迈得很大,但前几年单纯地强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观念对一线教师的影响可谓深入人心。因此,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因此,本文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阳光”为题,从“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改“‘捡骨架’为‘见全身’”:“在学生与课本间架起一座桥梁”三方面进行论述。以具体实例论证上述观点。
  【关键词】人文性 感性 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
  学生阅读是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传统的方法教学“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节时,教师一般都采用让学生以列表形式整理出船夫驾驶技术好表现在哪几方面。于是学生把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一张表格,可以说捡出了这段课文的“骨架”。但仔细想想,学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对驾驶技术好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没有细细品味每一句话,还没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
  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感悟,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做,他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了文章后,让学生当当船夫,向“游人”吆喝,招揽游人来坐自己的小艇。这一做法,使得每个学生不仅仅去品读这一段文字,还主动地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个体感悟的不同,介绍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人侧重介绍小艇的舒适,有人侧重介绍自己行船之快,有人侧重自己驾船的安全性……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照搬课文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感悟,再加工后,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一)、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住学生的生活。
  (二)、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是关键。
  1、在“空白处补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穷人》一课,桑娜把邻居西蒙死去的情形告诉了刚刚打渔归来的丈夫,但她没有把话说完就“沉默”了,她为什么欲言又止、她在想些什么?作者用“沉默”一词留了一个“空白”教师于此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想象,为“沉默”一词解密。
  2、在“难以言传”处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模糊的,难以描慕的一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针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这种心理现象反映到作品上往往“言”不能尽“意”,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还原。
  3、在“意犹未尽”处延伸。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和不尽的魅力。此外,教师还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即不要死死拖守教材钻坚仰高,应跳出语文教语文,积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引导学生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使课内、课外知识融化贯通。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其他文献
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每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如果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依次进行课堂讲授,就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微课应运而生。本文以高中
给出了由块段估计误差引起的矿石损失的贫化的量化估计方法,开发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并以实例说明其具体应用。
广东省高教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是1988年3月组成的。在省委高校工委、省高教局的领导下,在中国高教学会、省社科联的指导下,在全省高等学校、我会专业委员会和全省高校有关研究
我省高等学校根据国务院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从1991年起专业技术职务转入了经常性评聘,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在严格考核制度、坚持任职资格条
<正> 要建设“四化”,迅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尽快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差距,只能依靠科技进步。而发展和掌握先进科技,主依靠人才,特別是高级的人才。可以说,我国
总结去年政治风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为保证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有几个问题尚待进一步统一认识
「本刊讯」中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年会于1991年7月7日至1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桃李园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28个省(市)共120多人。年会就高校健康教育、
“80后”一代大多数出生于城市,并伴随城市一起在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政策下一同成长。这一代人对于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体验在其创作中成为了一种尝试性的书写。相比较于前辈作
根据社会需要,发展美术教育过去的美术学院只把培养专业艺术家作为主要任务,学生也以当专业画家为奋斗目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与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开放改革的潮流
嘉应大学首届宇新奖教金不久前在该校德龙会堂隆重颁奖。每年评选一次的“宇新奖教金”,由香港新安德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香港嘉应商会会长刘宇新先生捐赠20万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