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拓展训练课程化可行性研究

来源 :体育博览·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m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拓展训练项目的特点,结合农林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把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设想,对其课程化意义及可行性进行研究。农林院校开展拓展训练,有利于与学校专业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其终身体育服务。
  关键词:高校体育农林院校拓展训练课程化
  
  前言:“拓展运动就是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中,通过精心设计的身体活动来磨练参与者的意志、陶冶参与者的情操、完善参与者的人格的新兴体育运动。”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采取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集求生、刺激、惊险、娱乐和教育于一体,在活动过程中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让个人和团队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时代赋予大学生更高历史使命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基本素质要求,
  “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加之教育疏导不及时,极易陷入精神困扰和痛苦之中。”大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方式,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高度的自信心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大学生要想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拓展运动融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和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于一体,可以达到提升人格、磨练意志品质、增强团队精神的特殊功效。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拓展训练,丰富体育课内容的同时,可以大大增强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增强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形成,顽强意志的塑造,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农林院校专业设置及大学生身心素质特点
  
  农林院校专业设置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山川湖泊,田间地头,都是农林院校大学生进行实地研究、学习的场所。大学生必须具备不怕吃苦、过硬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各项研究、学习工作的要求。目前大学生身心素质具有以下特点:
  
  1.心理意志薄弱、缺少自我挑战精神
  表现为少言寡语,独来独往,极少与人交流,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厌烦别人打扰,常常独处。高校学生心理工作没有很好地落实,部分学生心理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而且比较软弱,无法很好地适应日常学习和生活对其身心素质提出的要求。当代大学生面对困难与考验,大多心理比较脆弱,缺少勇敢面对艰难困苦的勇气,不能够坚强面对,自我挑战精神比较缺乏,脆弱的心理品质对于将要参与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致命弱点,坚强的性格是现代化人才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
  
  2.团队合作精神的缺乏
  “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当代大学生往往缺乏同情心,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性格孤独,极少与他人、团队交往。在21世纪的今天,团体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大部分高校教育在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上,没有很好地注重对学生团体精神的培养,加上大学生在高校的活动中更多是个人行为,集体活动相对比较少,由此造成了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匮乏。
  
  三、拓展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的意义
  
  1.符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直以来,学校体育课程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竞技体育教学的痕迹很是明显,拓展训练活动打破过去简单的“教”与“学”的模式,而是以大学生通过各种身体、心理拓展训练,主动地在体验中“学”,并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其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拓展运动使得学校体育教学的竞技性进一步淡化,而无论是目标领域中的“运动参与”,还是“社会适应”它更多的强调了身体、心理两个健康观念,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拓展训练让团队成员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集体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能够激发出大学生更高昂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拼搏创新的动力,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认识群体对于个人生活、自我发展的意义,增进个体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为更融洽地参与群体合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大学生通过参与拓展训练,能够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进发出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精神力量。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
  拓展训练中的特定项目是对大学生心理的一种锻炼和冲击,在训练过程中,大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保持一个平和、稳定的心态,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从而塑造大学生果断、冷静、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可以增强大学生自尊、自信,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通过心里拓展训练可以预防、改善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大学生坚强个人心理品质的同时让其树立更强的自我挑战的信心,使大学生在拓展训练中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4.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相对优越、过分关爱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很多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孤立、自私、任性的心理特点。通过积极参与拓展训练能够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协作对于个人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训练过程中充分体验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相互信任。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经受团队精神的洗礼,使团队精神根植于心中,在共同的目标下团队每个成员共同感受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与体会辛酸。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较为封闭的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理解、信任、充满关爱的团队精神。
   5.促进个体社会化,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面对个人压力不断加大、生存环境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常常会感到一定的心理压抑,其自理能力较差;不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一点点挫折和困难面前,表现出懦弱、退缩,常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拓展运动特设的运动形式及训练场景对其社会化无疑更具有一定的优势。拓展训练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社会、与大自然紧密联系,让大学生提前体验融入社会生活的感受,突破了体育课校园局限性的封闭式格局,让大学生有机会更好地与社会、与大自然、与其他社会成员接触,扩大交往面,培养其较强的与他人相处、沟通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四、拓展训练课程化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拓展训练课程实施过程中,操作者要牢牢把握住训练、学习的导向
  “在拓展运动课程化之始,拓展运动会不会因理解偏离导致沦落为体育游戏的俗套,拓展运动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是有益补充还是会演变为主体”,拓展训练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追求兴趣的提高,造成拓展训练儿童化、游戏化,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真正体育需求,要通过各种方式,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态,了解训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而及时调整训练内容,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拓展式体育课的作用与效果。
  “让学员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取得切身的感受,然后通过回顾总结,将影响学员成功的心理因素挖掘出来,并且重视男女性别差异。”
  
  2.拓展运动强调健心之余健身性效果较差,进而引发高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再探讨
  拓展训练作为素质教育课程化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有力体现,但拓展运动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是有益补充还是会演变为一枝独秀?这类问题在学校教育改革中仍是需要逐步探讨的问题。高校体育其最终目的到底是健身,还是健心的问题,不可否认,拓展运动是素质教育课程化的有效手段,学生过多地选择拓展运动而忽视其他运动项目的极积参与,是否会影响到其身心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摆在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者、从事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拓展训练课程化的同时,不能过分削弱其他常规体育课程。
  
  3.对于拓展项目是全盘照搬,还是合理筛选
  拓展训练中的特定项目如登山、探险、野外溯溪等运动项目并不完全适合大学生目前身心素质发展的特点,课程化的拓展项目还需因地制宜,依据学校场地条件、大学生身心特点及需求进行筛选。其出发点必须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设计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促进其课程化的合理、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陈通)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体育界也备受大家的关注,所以要想更好的管理运动队,则需不断地完善运动队的管理方法。对此,我们需指出并纠正在运动队的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技能技巧并且定期总结运动队管理的工作特点,以提高对运动队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运动队 管理 技巧和艺术  运动队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无法仅由固定的程序、合理的数学模型或计算机的运算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