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河口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来源 :海洋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tfgtweg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11年6月和9月2个航次在东营市河口区潮间带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对春、秋季节不同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口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共有29种,包括软体类13种,甲壳类11种,多毛类3种,鱼类2种.春季调查中优势种是泥螺Bullacta exarata、文蛤Meretrix meretrix、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日本镜蛤Dosinorbis japonica、托氏琩螺Trochus vesriarium、焦河蓝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和豆形拳蟹Philyra pisum,秋季仅有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一个优势种.
其他文献
摘要rn传统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依然是绿色经济的基础,这是一种禁锢于陆地的观念,从陆地眺望海洋,把海洋看成一望无际的地平线.观念的改变开始于国际海洋学院创始人伊丽莎白·曼
21世纪,海洋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纽带,是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舞台.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
根据五年制专业设置的强专业性突出课程特色,结合地域文化教学,重点阐明吴地文化特征、刺绣产业特征、民间工艺市场等知识,使对学生字词句章的要求更具有选择性,形成语文课程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脉冲式磷酸盐输入的方法,探究不同温度下磷酸盐脉冲输入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磷酸盐脉冲输入频率的变化影响三角褐指藻的生长,而且这种影响
  基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统计公报(第23卷)提供的渔业数据,结合表征气候变化的指数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1988年10月~2010年9月CCAMLR管辖水域内小
悬浮物浓度(suspended solid concentration,SSC)是近岸海域环境评价的重要参数,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优化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将网络结构中参数的选取转化为参数的
为了解大连新港“7.16”输油管道爆炸溢油事故发生后石油污染以及其他环境因子的改变对大连湾海区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细菌丰度的影响,本研究在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期间对大
2011 ~2012年在北黄海121 °30′~124°00′E、37°30′~40°00′N范围海域开展了四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监测与群落结构分析.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2大类63种(不包括15类浮游幼虫(体)和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俘获监测(GC-ECD)技术分析了钦州湾2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35种多氯联苯(PCBs)同系物的含量,探讨了其在沉积物中的含量水平、组分特征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