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学生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u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浸润,是引领,是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树立起精神的导向。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应该是学生,是服务于学生成长的。
  【关键词】文化建设;学生;发展
  学校是一种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和发展型的文化组织,是物质环境与心理、精神和谐统一的优质生活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但是,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进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校生活的主人——学生。要真正发挥文化建设的浸润作用,就必须立足校情,贴近学生生活,用文化塑造有灵魂的教育。
  一、精神力是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
  首先,学校文化的精神力是有力量的,而“力”有能量大小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在文化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之下,不同学校的文化实态必然会对校内外公众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校在文化建设中都存在着趋同流俗现象,缺乏个性,难以识别和认同。在这种千人一面、众口一腔的文化表象下,如何使文化起到感染、震撼和激励师生的效应呢?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文化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和效能,在于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力,真正使文化成为展示学校独特形象、凝聚学校成员心志、推动学校长足发展的巨大能源。
  其次,学校精神力的缔造一定要靠近孩子的生活,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理解认同校训的内涵,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一要避免程式化、成人化、泛滥化;二是不能使用含义过于深奥、复杂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虽然意味深长但孩子理解十分困难;三是不能脱离学校特色,如果不顾及校情,就难以发挥作用。比如我校的校风“上善、养正、能群、健康”,首先淡化了“训”味,增强了“美”味,把师生发展的指向自然地含在里面,使校训和学校特色之间形成了共生的联系。同时,为学校进行特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如“能群”,“能”就是能够并善于,“群”是动词,即合群,善交往。宗旨在于培养能融入社会,愿意团结,勇于合作,善于并有能力和不同人交往。大气、豁达,能容纳不同见解,有宽容胸怀的师生。有能力处理好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及家长关系等。“健康”不仅是身体和心理健康,还涉及思维、言行的健康。
  当学校文化的精神力系统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活动中,就会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之中,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追求。
  二、形象力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
  学校的形象力建设,就是要解决“看什么”和“怎么看”的问题,就是要强化环境育人的功能,并使它们能够充分传达学校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成就和团队的精神风貌。
  一要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墙壁会说话”,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这不仅仅是在墙上张贴了警句格言、人物肖像、世界名画后这面墙就“说话”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师生与墙壁要有心灵感应,在于彰显儿童的现实生活,使教育、审美浑然一体,符合儿童心理,体现学校特色。
  二是要接近孩子的高度。小学生大多数的身高在1米至1.4米之间,学校文化的布置,要方便孩子使用的高度和关注孩子视线的高度。如:卫生间的洗手池、男厕所的小便池、舞蹈室的活动把杆等,要考虑学生的使用;画展、作品展以及学校墙壁的布置,要摆放在孩子的视野范围内,不能因为只顾设计而疏忽学生身体条件,带来诸多困难,从而影响学生观赏的心情。因此,学校的文化设施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使用的方便,观看的舒适。我们在进行学校文化走廊的布置时,设计了“琴”“棋”“书”“画”为主题楼层布置,内容新颖,有活力,但是教师只是从美观的角度和空间的比例考虑,没有关注到孩子的视线,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进行“畅秀园”主题墙的布置上,学校明确要求高度不得超过1.3米。一年级教室的布置,无论是地板的颜色、课桌的高度、还是室内的布置,都从人文、生态的角度出发考虑,多方面打造温馨的生态化环境。
  三、執行力是文化建设的血脉
  学校的执行力建设是解决学校文化“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直接践行和展示学校的精神理念,也是社会公众认识学校、评价学校的主要对象。因而,健全、优化执行力系统对学校文化整体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以活动为载体,以制度作保障,着力推进学校文化执行力的建设。
  首先,活动要“与课堂接轨,同生活联袂”。没有心灵的真正触动,没有心灵的共鸣或体验,这样的教育是苍白的。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体验的过程中,依靠的是孩子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依靠的是孩子的内在驱动,依靠的是孩子在实践中的自我超越,以此来引导学生寻求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会一种本领、获得一份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在体验中收获,在参与中发展。
  其次,管理要“用制度畅行,以情义畅心”。把学校管理的过程变成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氛围,倡导“以教师为友,以学生为友,以家长为友”的情感管理信条,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把管理体现在教师积极参与的过程之中,以情感投入为切入点,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于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精神力、执行力、形象力虽各有指向,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果学校文化的精神力薄弱,那么学校文化的执行力和形象力将会没有“根”,没有“魂”,没有内在的统整性,其力度自然也会大大降低;而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与形象力作载体,学校办学理念的精神力也无以转化为现实的效益。所以说,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生,内容结构应是“一体两翼”,即以精神力为主体,以执行力、形象力为两翼,三者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系统,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对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的研究分析,探讨更加科学的体现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的评价指标,为手术室管理者根据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排班和目标管理考评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据.方法 根据手术室护士配合的手术种类不同,进行定量分析,调查在相同护理时间内,护士工作强度的差异.结果 在护理工作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手术配合的种类不同,工作强度是不同的.结论 工作时间是反映护士工作量的因素之一,但工作强度也是反映护士工作
我国的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虽曾对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医疗浪费现象严重,医疗费的增长速度过快,超过了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已到了非改革不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大部分教学机构、学生及其家长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学案便是改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形式。本文基于笔者多年高中语文的教学经验,简要分析了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归纳了导学案对高语文教学的作用,并提出了改善导学案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应用建议,以期望本文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
【正】 为了切实贯彻“十三大”会议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金融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工作更好地为商品经济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南昌市金融学会于十
【摘 要】新教改的实施对教学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数学教学就引入了问题链的教学概念,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问题链是一种教学方案,它将整节课堂分成一个个小版块,用一个个问题串联起来,每个问题之间都有内在联系,这些问题将教学内容逐步分解透析,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从中领悟知识的内涵。  【关键词】开放性;现实性;探究性;思维性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科学地设置
【摘 要】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正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正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正把书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正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做。”在叶圣陶看来,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本文从地理学习中学生提问意识淡薄的原因谈起,探讨了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
【摘 要】语文作文一直是初中学习的主要模块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学生害怕写作文,常常敷衍了事。凑字数、内容空泛是目前学生的写作态度,教学模式的传统、没有写作兴趣、缺乏写作素材、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不尝试都是造成学生的写作水平无法提升的主要原因。教师如何能结合教材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如何能做到正确引导都是目前学生与老师极需面临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探讨  
本文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探讨了邓小平同志决策思想表现出的四大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决策的根本目的;科学预测、重视试验、循序
【正】计划干部培训中心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需办学、按需施教,主动、及时、直接、卓有成效地为社会
目的 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血透过程中血压变化特点,提高血压监测及控制的质量.方法 选择血透6月以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n=12)和同时期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CGN组,n=40),测量血透前基础血压及血透0 h、1 h、2 h、3 h血压,计算各时段血压变化值;进一步将DN组分为老年组(≥65岁,n=7)和非老年组(<65岁,n=5),分析其血压变化特点.结果 DN组血透中低血压发生率为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