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30年市场化方向的改革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有众多的特点值得总结。破旧与立新动态磨合、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同时进行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8个基本特征之一。本文选编自丛书“中国经济改革30年”第二卷《市场化进程卷》。
在经济改革30年中,我们经常处在新旧体制转轨和并存的时期。实践告诉我们,处理好转型时期中新旧体制的关系,对达到改革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需要的是辩证思维而不是形而上学。例如,大家公认旧体制中一个方面是国有制垄断了全部经济生活,有人由此就把国有制的“对立面”视为新体制,有人就把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对立起来,由此主张全面的私有制经济。这样,就过于贬低了国有经济的作用,就不能从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结合上去认识新体制。又例如,大家公认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是旧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有人就由此得出不要计划的市场经济是新体制的结论,而不能从市场与计划的结合上去认识新体制。其实,新体制将是一种计划与市场、国有与私有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改革进程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从实行价格“双轨制”到实行统一的市场机制。我们看到,经济体制前期改革,大都具有“破旧”的明显特征,即通过简政放权,打破高度集中型的旧体制垄断,形成与旧体制相对立的“计划外市场”,并试图借助计划外市场培育新体制的微观基础,建立宏观间接调控系统。1984年价格改革在生产资料上采取双轨制,一方面价格双轨制对计划价格体系给予了有力的冲击,另一方面计划外价格对调动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也开始形成新的价格机制。这种“双轨”,既包括又远远超出“价格双轨”的范围。在传统的计划、价格、物资、财政、金融、商业、投资等体制为框架的计划运行机制之外,出现了尚不健全的计划外的市场运行机制,形成贯穿于各个经济领域中的广义的“双轨制”。但是,改革的实践证明,制度化的双轨制,“破旧”可以,“破旧”并不必然“立新”,规则的双重化是它的致命弱点。虽然双轨制思路缓冲了市场化一轨迅速取代计划一轨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冲击,给企业和政府改革创造了学习空间,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但长期的制度双轨造成混乱和腐败,因此,需要通过市场化,把规则统一为市场规则。这样,由计划一轨到计划内外双轨,再到以市场规则为主线的一轨,就成为改革的必然过程。破旧与立新的反复出现,使我们看到了改革的复杂性。
中国改革的方式除了概括为破旧与立新动态磨合同时进行,还可以概括为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同时进行。增量改革是大家公认的,如发展原国有经济之外的一块即民营经济,并因此取得很大成功,是典型的增量改革。但是,存量改革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如财政体制改革,其存量改革特点更为突出。我们曾有过财政体制外的财政收支的制度化设计,但更多的是对财政体制内的制度改革。同样,计划体制改革、金融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都在进行。而农村改革,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是存量一下换了“底盘”,把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变成了家庭经济为主,诸如此类,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增量改革其实也起源于存量改革。换言之,放出一块,让利一块,才能长出新的一块。如果说增量改革进展快于存量改革,查其原因,也都是与存量资源转移相关。因此,中国改革难以用“增量改革”一言以蔽之。至于说,改革成功在增量发展,不能靠存量的改革,这也是很绝对的提法。增量改革不全是成功的,存量改革也不全是失敗的。价格原来全是计划,现在大部分成了市场价格,这不仅是非计划产品价格市场化,计划产品价格也市场化了。价格市场化就是增量存量都改革了。
在经济改革30年中,我们经常处在新旧体制转轨和并存的时期。实践告诉我们,处理好转型时期中新旧体制的关系,对达到改革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需要的是辩证思维而不是形而上学。例如,大家公认旧体制中一个方面是国有制垄断了全部经济生活,有人由此就把国有制的“对立面”视为新体制,有人就把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对立起来,由此主张全面的私有制经济。这样,就过于贬低了国有经济的作用,就不能从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结合上去认识新体制。又例如,大家公认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是旧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有人就由此得出不要计划的市场经济是新体制的结论,而不能从市场与计划的结合上去认识新体制。其实,新体制将是一种计划与市场、国有与私有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改革进程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从实行价格“双轨制”到实行统一的市场机制。我们看到,经济体制前期改革,大都具有“破旧”的明显特征,即通过简政放权,打破高度集中型的旧体制垄断,形成与旧体制相对立的“计划外市场”,并试图借助计划外市场培育新体制的微观基础,建立宏观间接调控系统。1984年价格改革在生产资料上采取双轨制,一方面价格双轨制对计划价格体系给予了有力的冲击,另一方面计划外价格对调动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也开始形成新的价格机制。这种“双轨”,既包括又远远超出“价格双轨”的范围。在传统的计划、价格、物资、财政、金融、商业、投资等体制为框架的计划运行机制之外,出现了尚不健全的计划外的市场运行机制,形成贯穿于各个经济领域中的广义的“双轨制”。但是,改革的实践证明,制度化的双轨制,“破旧”可以,“破旧”并不必然“立新”,规则的双重化是它的致命弱点。虽然双轨制思路缓冲了市场化一轨迅速取代计划一轨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冲击,给企业和政府改革创造了学习空间,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但长期的制度双轨造成混乱和腐败,因此,需要通过市场化,把规则统一为市场规则。这样,由计划一轨到计划内外双轨,再到以市场规则为主线的一轨,就成为改革的必然过程。破旧与立新的反复出现,使我们看到了改革的复杂性。
中国改革的方式除了概括为破旧与立新动态磨合同时进行,还可以概括为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同时进行。增量改革是大家公认的,如发展原国有经济之外的一块即民营经济,并因此取得很大成功,是典型的增量改革。但是,存量改革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如财政体制改革,其存量改革特点更为突出。我们曾有过财政体制外的财政收支的制度化设计,但更多的是对财政体制内的制度改革。同样,计划体制改革、金融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都在进行。而农村改革,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是存量一下换了“底盘”,把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变成了家庭经济为主,诸如此类,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增量改革其实也起源于存量改革。换言之,放出一块,让利一块,才能长出新的一块。如果说增量改革进展快于存量改革,查其原因,也都是与存量资源转移相关。因此,中国改革难以用“增量改革”一言以蔽之。至于说,改革成功在增量发展,不能靠存量的改革,这也是很绝对的提法。增量改革不全是成功的,存量改革也不全是失敗的。价格原来全是计划,现在大部分成了市场价格,这不仅是非计划产品价格市场化,计划产品价格也市场化了。价格市场化就是增量存量都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