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会”落幕,关于人事变动的传言纷纷落定。此前传言很久的央行行长和证监会主席的人选浮出水面,前者由周小川继续留任,后者则由原中行董事长肖钢顶替郭树清。周的留任已在意料之中,而郭的离开则颇有一丝意外和遗憾。
2011年10月底,郭树清以“改革者”的姿态任职第六任证监会主席之时,他的一系列革新举措曾让市场欢欣鼓舞,有人计算过,500多天里平均7天就有一个新政出台,为他赢得了诸多粉丝的同时,也给市场注入更多的信心和期许。
但这幕眼花缭乱的改革大戏最终以郭的离去收尾,而且他还是前六任主席当中任职时间最短的,刹那间,市场对“郭氏新政”前景的高期许与郭本人突然离去的现实结果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人们的理智和情绪也在瞬间被彻底割裂。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评价:郭树清,始于2473,止于2278;短命的改革者,在职时间仅17个月。
改革者的无奈
无论我们抱着何种心态,资本市场的“郭树清时代”已渐行渐远。进入3月后的市场也从2012年12月持续不断的上涨行情,一下子陷入急剧震荡的漩涡中,似乎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为郭送行。
郭树清的离开,其实也在意料之中,早在春节前,市场已有传言,但都被郭本人在特定场合以“谣传”的方式予以否认。春节过后,这种“谣传”愈演愈烈,甚至有“下一站”的具体地点,最终,所谓“谣传”成真: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证监会主席,迎来了新的继任者。
另一方面,市场也早有传言说周小川将卸任央行行长一职,结果却是超龄服役,身兼两职,这或许是为了现有货币政策有更好的延续性。以此推断,郭的去职似乎有一种暗示:他的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持续性,肖钢的到来则意味着,不一定是推翻重来,至少要重新界定。
对于一个人的离去,不能免俗的是对其任职期间是非功过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同的人群站在不同的角度,均有不同的观点,可谓“莫衷一是”。
仅从指数而言,郭树清显然是失败的。如果不是2012年年末指数的突飞猛进,这份成绩必然更加惨淡。在美股创出百年新高的情况下,A股的低迷,既是证监会的责任,也不全是证监会的责任,更不仅仅是郭树清主席的责任。虽然他曾经表态,证监会对股市下跌负有一定责任。但单纯以股指高低论改革成败,有失偏颇。
让我们先条分缕析一下郭在职期间的成绩单:沪指下跌195点,跌幅约为8%;上任时沪深总市值为24.18万亿元,离任时为23.68万亿元,蒸发5000亿元;QFII数量增加97个,较此前9年增加82%,额度增加5000亿美元;上任以来IPO家数183家,相当于每月10.2家,尚福林时期每月10.7家;IPO融资1334.96亿元,平均每月74.2亿元,尚福林时期则为165.2亿元。
市场下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市场对“郭氏新政”抱有极高期许、郭树清本人也在竭尽全力推进新政颁布实施的背景下,指数仍持续跌跌不休,不免让人陡生不安,尤其是场内资金不断外流引致外界对所谓“输血行情”的担忧和非议。
证监会近日公布了一项新措施:4月1日起批准境内港澳台人士在提交“三证”后可开立户口投资A股。2012年至今,证监会为给A股引入“活水”可谓不遗余力,但投资者似乎不太买账。权威数据显示,证券市场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已由年初高点时的6900多亿元,下降到了3月初的6400多亿元,500多亿元证券结算资金“出逃”。
一边是监管层不遗余力地为A股“引流”,一边却是不容乐观的现实。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网数据显示,从2012年4月至11月底,证券结算资金日均余额从高点时的7500亿元左右下滑到了5600亿元左右。
而IPO暂停和愈演愈烈的自查核查工作更是将非议推上了顶点。
据报道,一些国有企业正寻求上市,部分国有银行担心来自国内发债实体的竞争,有些监管机构的职能也有所退化,证监会的措施使郭树清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
自2012年10月10日证监会发审委审核两家企业IPO申请之后,新股IPO“暂停”已达半年。同时,很多企业纷纷撤销了上市材料,放弃了IPO。
问题是,新一届政府越来越重视资本市场的监管,因为资本市场可以很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而郭积极倡导并付诸实施的打击内幕、规范市场、鼓吹价值投资、唱多蓝筹等行为,是否与新一届政府的管理思路相符?
国有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却不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点。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出口加工导向经济,近年来由于各种内外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目前已是步履维艰。
但如何引导好这类数量巨大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中国的创新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是它们的唯一出路。
管理层的思路已渐渐清晰:继续推进城镇化,鼓励发展创新经济,这离不开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靠政府强大的执行力度和银行巨大的信贷支持。
而在郭树清任职证监会主席期间,其着力推进的相关改革,似乎有将更多权力从政府和银行手中转向审计机构和投资银行的趋势。
如今IPO仍未开闸,企业自查核查工作仍在继续,声称“要动用FBI读心术来核查企业”的中国资本市场领头人郭树清已悄然离开,他的身后,股市依然动荡。
仓促离职背后
有人认为,郭树清的短暂任职和仓促离开,不是因为郭本人能力和学识等原因,或许是因为思路无法一致,也可能是郭的施政未能贴近现有国情。上面论及的一年多来证监会多管齐下推动资金入市,但A股市场仍然一蹶不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虽然证监会在多方面促使A股增资,然而资金是否用于投资股票,这是证监会无法决定的,它引出一个中国股市如何定位的根本问题。
中国股市存在的核心意义究竟在哪?它到底该是为企业融资服务的市场,还是为投资者服务的市场?这两者之间证监会更应侧重谁?此问题在尚福林时代就一直模糊无解,直到郭树清时代,这个问题依然无解。
郭树清任职期间曾多次指出,资本市场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但过分重视融资功能而忽视投资功能,往往会造成竭泽而渔的后果,如果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证,那A股市场将失去大量的投资者而自断生路。
有人如此评价:“这就应了一句谚语:只能把马牵到河边,不能强迫马饮水。”
坊间关于第七任证监会主席肖钢的报道极少,最近的报道是他语出惊人的一段话: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类似庞氏骗局。肖是银行界的老人,却是资本市场的新人。
从履历可知,肖从毕业后就进入银行工作,从未离开过金融系统,有分析认为他既懂金融监管,又有证券市场操作经验。他能在“郭氏新政”的基础上为中国股市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吗?
肖的成功空降有诸多必备因素,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与新一届政府同步上任说明,肖是可以与新政府思路保持一致的理想人选,但是否有能力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并以此来更好地辅佐新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目前难以判断。
不过,有一点或可推断:郭来去仓促,肖应该不会再仓促了——前提是肖的监管思路不偏离新政府的大政方针。以此分析,这应该算是好事,至少未来数年证券监管会有个稳定延续的时间周期,但也不可有过高的预期。
有机构认为,从内部环境看,“两会”过后,“革新”短期内难超预期。驱动1949点以来反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对于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后“革新”措施的种种预期。前阶段包括反腐力度加大在内的一些措施确实提振市场信心,市场期待在“两会”前后有更多的“新政”出台,包括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减税措施等。但市场很可能“操之过急”,很多“新政”需要各方利益的妥协,短期内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随着“两会”结束,很多预期可能会落空,短期内市场信心将面临考验。
隐隐感到,中国银行的力量确实很强大,一是它们的强势市场地位很难撼动;二是从郭树清到肖钢,短短一年多时间,两任证监会主席均来自国有大行。尽管来源相同,但肖不是郭,这一次,他会有所改变。
因此,从投资的角度看,如果判断未来有个大的投资周期,也许现在才是真正的开始。
2011年10月底,郭树清以“改革者”的姿态任职第六任证监会主席之时,他的一系列革新举措曾让市场欢欣鼓舞,有人计算过,500多天里平均7天就有一个新政出台,为他赢得了诸多粉丝的同时,也给市场注入更多的信心和期许。
但这幕眼花缭乱的改革大戏最终以郭的离去收尾,而且他还是前六任主席当中任职时间最短的,刹那间,市场对“郭氏新政”前景的高期许与郭本人突然离去的现实结果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人们的理智和情绪也在瞬间被彻底割裂。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评价:郭树清,始于2473,止于2278;短命的改革者,在职时间仅17个月。
改革者的无奈
无论我们抱着何种心态,资本市场的“郭树清时代”已渐行渐远。进入3月后的市场也从2012年12月持续不断的上涨行情,一下子陷入急剧震荡的漩涡中,似乎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为郭送行。
郭树清的离开,其实也在意料之中,早在春节前,市场已有传言,但都被郭本人在特定场合以“谣传”的方式予以否认。春节过后,这种“谣传”愈演愈烈,甚至有“下一站”的具体地点,最终,所谓“谣传”成真: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证监会主席,迎来了新的继任者。
另一方面,市场也早有传言说周小川将卸任央行行长一职,结果却是超龄服役,身兼两职,这或许是为了现有货币政策有更好的延续性。以此推断,郭的去职似乎有一种暗示:他的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持续性,肖钢的到来则意味着,不一定是推翻重来,至少要重新界定。
对于一个人的离去,不能免俗的是对其任职期间是非功过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同的人群站在不同的角度,均有不同的观点,可谓“莫衷一是”。
仅从指数而言,郭树清显然是失败的。如果不是2012年年末指数的突飞猛进,这份成绩必然更加惨淡。在美股创出百年新高的情况下,A股的低迷,既是证监会的责任,也不全是证监会的责任,更不仅仅是郭树清主席的责任。虽然他曾经表态,证监会对股市下跌负有一定责任。但单纯以股指高低论改革成败,有失偏颇。
让我们先条分缕析一下郭在职期间的成绩单:沪指下跌195点,跌幅约为8%;上任时沪深总市值为24.18万亿元,离任时为23.68万亿元,蒸发5000亿元;QFII数量增加97个,较此前9年增加82%,额度增加5000亿美元;上任以来IPO家数183家,相当于每月10.2家,尚福林时期每月10.7家;IPO融资1334.96亿元,平均每月74.2亿元,尚福林时期则为165.2亿元。
市场下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市场对“郭氏新政”抱有极高期许、郭树清本人也在竭尽全力推进新政颁布实施的背景下,指数仍持续跌跌不休,不免让人陡生不安,尤其是场内资金不断外流引致外界对所谓“输血行情”的担忧和非议。
证监会近日公布了一项新措施:4月1日起批准境内港澳台人士在提交“三证”后可开立户口投资A股。2012年至今,证监会为给A股引入“活水”可谓不遗余力,但投资者似乎不太买账。权威数据显示,证券市场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已由年初高点时的6900多亿元,下降到了3月初的6400多亿元,500多亿元证券结算资金“出逃”。
一边是监管层不遗余力地为A股“引流”,一边却是不容乐观的现实。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网数据显示,从2012年4月至11月底,证券结算资金日均余额从高点时的7500亿元左右下滑到了5600亿元左右。
而IPO暂停和愈演愈烈的自查核查工作更是将非议推上了顶点。
据报道,一些国有企业正寻求上市,部分国有银行担心来自国内发债实体的竞争,有些监管机构的职能也有所退化,证监会的措施使郭树清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
自2012年10月10日证监会发审委审核两家企业IPO申请之后,新股IPO“暂停”已达半年。同时,很多企业纷纷撤销了上市材料,放弃了IPO。
问题是,新一届政府越来越重视资本市场的监管,因为资本市场可以很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而郭积极倡导并付诸实施的打击内幕、规范市场、鼓吹价值投资、唱多蓝筹等行为,是否与新一届政府的管理思路相符?
国有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却不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点。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出口加工导向经济,近年来由于各种内外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目前已是步履维艰。
但如何引导好这类数量巨大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中国的创新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是它们的唯一出路。
管理层的思路已渐渐清晰:继续推进城镇化,鼓励发展创新经济,这离不开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靠政府强大的执行力度和银行巨大的信贷支持。
而在郭树清任职证监会主席期间,其着力推进的相关改革,似乎有将更多权力从政府和银行手中转向审计机构和投资银行的趋势。
如今IPO仍未开闸,企业自查核查工作仍在继续,声称“要动用FBI读心术来核查企业”的中国资本市场领头人郭树清已悄然离开,他的身后,股市依然动荡。
仓促离职背后
有人认为,郭树清的短暂任职和仓促离开,不是因为郭本人能力和学识等原因,或许是因为思路无法一致,也可能是郭的施政未能贴近现有国情。上面论及的一年多来证监会多管齐下推动资金入市,但A股市场仍然一蹶不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虽然证监会在多方面促使A股增资,然而资金是否用于投资股票,这是证监会无法决定的,它引出一个中国股市如何定位的根本问题。
中国股市存在的核心意义究竟在哪?它到底该是为企业融资服务的市场,还是为投资者服务的市场?这两者之间证监会更应侧重谁?此问题在尚福林时代就一直模糊无解,直到郭树清时代,这个问题依然无解。
郭树清任职期间曾多次指出,资本市场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但过分重视融资功能而忽视投资功能,往往会造成竭泽而渔的后果,如果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证,那A股市场将失去大量的投资者而自断生路。
有人如此评价:“这就应了一句谚语:只能把马牵到河边,不能强迫马饮水。”
坊间关于第七任证监会主席肖钢的报道极少,最近的报道是他语出惊人的一段话: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类似庞氏骗局。肖是银行界的老人,却是资本市场的新人。
从履历可知,肖从毕业后就进入银行工作,从未离开过金融系统,有分析认为他既懂金融监管,又有证券市场操作经验。他能在“郭氏新政”的基础上为中国股市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吗?
肖的成功空降有诸多必备因素,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与新一届政府同步上任说明,肖是可以与新政府思路保持一致的理想人选,但是否有能力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并以此来更好地辅佐新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目前难以判断。
不过,有一点或可推断:郭来去仓促,肖应该不会再仓促了——前提是肖的监管思路不偏离新政府的大政方针。以此分析,这应该算是好事,至少未来数年证券监管会有个稳定延续的时间周期,但也不可有过高的预期。
有机构认为,从内部环境看,“两会”过后,“革新”短期内难超预期。驱动1949点以来反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对于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后“革新”措施的种种预期。前阶段包括反腐力度加大在内的一些措施确实提振市场信心,市场期待在“两会”前后有更多的“新政”出台,包括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减税措施等。但市场很可能“操之过急”,很多“新政”需要各方利益的妥协,短期内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随着“两会”结束,很多预期可能会落空,短期内市场信心将面临考验。
隐隐感到,中国银行的力量确实很强大,一是它们的强势市场地位很难撼动;二是从郭树清到肖钢,短短一年多时间,两任证监会主席均来自国有大行。尽管来源相同,但肖不是郭,这一次,他会有所改变。
因此,从投资的角度看,如果判断未来有个大的投资周期,也许现在才是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