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生抗挫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y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在他们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受到挫折,遇到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灰心丧气,有时甚至走极端。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高中生遇到的各种挫折,遇到挫折后他们的反应方式,以及作为教师应当如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阐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关键词】抗挫折焦虑冷漠战胜挫折自信
  随着改革和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因此生活在今天的中学生是幸福的。然而,愈是生活在這种“温室”里的中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就越容易受到伤害,更容易感到挫折。高中生面临着更多的诸如升学竞争、就业竞争和岗位竞争等等,而且竞争日趋激烈。有竞争就有成败。面对成功,人们往往备受激励,更加努力去拼搏;而面对失败,人们往往伤心难以接受事实以至于堕落。由于面对种种压力,学生的思想压力也很大,出现了一些很难抗拒的心理压力,中学生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是当务之急挫折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到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挫折会给人以身体和心理上的打击、压力 ,造成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 ,给生活道路造成曲折 ,这对承受挫折能力弱的人来说 ,无疑是一种灾难。但对承受挫折能力强的人来说 ,它可以催人振奋精神 ,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力量 ,变困难为顺利 ,变挫折为成功。可见 ,一个人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至关重要。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培养高中生抗措的能力问题。
  一、提高学生的抗措意识
  要想解决学生的抗措心理,首先要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也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抗措意识。在挫折情境中许多不理智的反应、不正确的行动,都是源于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所以,正视挫折的产生就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让他们应该认识到挫折的存在,有它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自然界、社会中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挫折是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进一步深刻理解对正确的挫折观的认识,认识到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就能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还要让学生懂得挫折的存在和它的双重性。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困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挫折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认识到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从而变得坚强起来,并因此而成熟,并因此而增长知识和才干,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挫折向积极方向转化。
  二、以欣赏教育提高抗措能力
  很多老师对心理障碍的学生没有耐性,当学生不顺从自己的时候,就火冒三丈,大声学生,导致教育效果很差。其实,对学生发火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其变本加厉。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自尊心非常强、又好面子,尽管他们知道自己有错,但是也不会主动承认错误。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犯错误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方式。而这个时候,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就成为了首要问题。只要我们多一点耐心,采用欣赏教育的方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所以,要采取欣赏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告诉我们,尊重的需要是比较高层次的,比较难得到满足的。处在成长期的初中生心灵很敏感、很脆弱,希望得到尊重,因此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自尊心,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犯错而侮辱他们的人格。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把所有老师的看法,都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因为老师也不可能永远都对。在不违反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自由,对的就鼓励,错误的就引导改正。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好话就像春雨一样,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融化学生心中的冷漠,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所以对后进生的转化,老师往往要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唤起他们的自信,维护他们的自尊。但是对学生的欣赏教育不能变成“乱拍马屁”,不能对学生任何的行为都加以表扬,不然会误导学生的行为。
  三、培养学生幸福感
  训练主观幸福感能力旨在培养个人体验快乐、欢欣、知足、自豪、欣喜、感激等愉悦情绪的能力。虽然这些情感体验大多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但通过幸福感训练,人们可以强化对这些情感体验的强度和持久度。美国心理学家弗莱德逊发现,体验愉悦心情的人思考问题会更开阔。她指出:“感觉好远远不等同于没有威胁,它可使人们变得更好,更具有乐观精神和压弹能力,更与他人合得来。她还建议人们通过发现应激中的有意义的事情来提高个人的愉悦情绪体验。此外,幸福感训练还可降低对诸如内疚、耻辱、悲伤、气氛、嫉妒等不愉悦情绪体验的感受强度,以减少生活的应激状况。
  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高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从而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学校应由心理健康教师和校医组建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郁闷、倾吐烦恼、寻求理解和慰藉的场所,以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并给予行为上的指导。同时,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全面测量学生的心理、性格、爱好、气质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期预测、早期发现、早期咨询、早期娇治,防患于未然。同时,给学生反馈测试情况,及时给予心理建议;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我,扬长避短,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克服自身存在的弱点,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总之,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只有上好这堂课,才能使学生能够承受困难与挫折,提高抗挫能力,具备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具备生活勇士的坚强毅力,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合格者。
其他文献
【摘要】公民意识的核心表现是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科学理性意识。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形势下,培育公民意识已成正当务之急。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关注公民意识的培养,并建构行之有效的培育方法和途径,是当代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公民意识  要给公民意识下个定义,似乎不太容易,在笔者看来,公民意识的核心表现是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科学理性意识,它与社会的平等、自由、法治
【摘要】文章立足于国外研究,着眼于儿童个人事务自主观念的理论要素,从起源、理论基础、概念界定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儿童个人事务自主观研究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个人事务自主观理论基础概念界定  自主性是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缺乏自主性的人只能以从属被支配的形象立身社会,其聪明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不断获得自主感的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自尊心也会不断地和谐发展,从而能更积极主动地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本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儿童期是关键期。陶老在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儿童期是人格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三年级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又是一个重要转折期,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习惯培养呢?我在这里谈谈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开启孩子心门的人,打开孩子的心灵,再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这才是教育万变不离
作者在空调工程验收调试中,发现因为设计方案选择不妥,系统布置不当,设备选型欠缺等设计问题,造成使用效果较差,该文提出探讨意见,供设计人员参考。来使设计水平不断提高,使设计理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农村学校生源急剧减少。更客观的说,在民办私立学校的冲击下,城镇重点学校的挤兑下,教育主管部门无力控制及管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乡村基层教育正在一步步的走向衰落。作为一名已经在基层呆了八年之久的青年教师,我对此感触颇多!  就以我所在的这个乡镇教育为例,2004年全乡有20多所完全小学,大约有4000多名学生。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若干决定》的重要内容。干部队伍是党的骨干和中坚,各级领导班子是实施党的领导的决定力量。“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为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靠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和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去落实。干事创业,最重要的是靠人,靠班子,靠队伍。实践证明,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部队伍奋发有为,就能极大地推动经济
期刊
【摘要】聋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培养耳聋学生具有口语、书面语能力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耳聋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把发展聋生的语言放在首位,才能为聋哑人各项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聋生语言表达能力  聋生由于在口语方面的缺陷,表达语言时往往出现词语颠倒,说话东拉西扯,不知所云的混乱情况,使正常人无法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严重影响了他们与正常人的交际能力,所以要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