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只是一块土地的孩子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的发展从来不是单向的直线。它更像纵横大地的河流,有时旁逸斜出,交汇贯通;有时汇聚成新,绝处逢生;有时又惊涛拍岸,回溯千里;而潮来潮往,无论贵贱。
  当今之世,你可以摄影写实求美,做古典艺术;亦可追求视觉形式的个性极致,做现代艺术;当然,若你既不想写实也无意形式,纯然钟情于观念表达思想传递,那么你可能被称为“当代艺术”一路。这些艺术同时存在,而且完全没有谁比谁更高贵的区分及必要。事实上,我们身处的“当代艺术”(既作为一个艺术时期,又作为一种艺术类型)本身就是要打破“比较级”的。
  由此反观当下摄影界,比较奇怪的一种现象是:明明一个探索叙事技巧或追求视觉形式的作品,却偏要扣上一个“当代艺术”的帽子,好像非如此便落伍了。而一些表达观念的摄影师,又坚决地强调着其作品反映了艺术的纯粹与独立,以及高贵——这似乎该是现代艺术的范儿。这是揣着糊涂装明白,抑或揣着明白装糊涂?
  无论答案是哪一个,可窥一斑的是,繁荣的当代摄影,繁荣的是形式、语言、技巧、技术等——在这些方面确实探索多多,贡献有加;但在“当代艺术”最核心的“观念”表达上,却相对贫乏,至少与复杂生猛的现实不相匹配。
  因此,在层出不穷的大展、评选和新星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聪明,却罕见智慧。一些形式上显得很有新意的作品,比如借助最新电脑软件进行各种拼贴、杂揉的影像,视觉上确乎有刷新感,但放到“观念”的尺度上一衡量,便显得陈旧了。有意思的是,观念的匮乏以一种相反的景象在对“观念”的阐释中出现。由此形成的错觉很可能助推一种“剪刀差”:手段越来越无所不用其极,而内涵越来越空洞无物。
  这种“剪刀差”并非今日才现端倪。上一篇文章结尾,我们已经谈到当代艺术的匮乏和窘况,以及“假若已在悬崖边缘,那么又该向何处而去?”——这委实是个大问题,好在艺术本身足够宽容,总是以它自身的经历给我们启发。
  谈当代艺术,不能不谈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这一阶段的美国艺术大致分成两种趋势:一种是发展纯艺术,让艺术从一切非艺术的动机和意图中“净化”出来,讲求艺术的绝对纯粹性。另一种趋势正好相反,即想方设法地让艺术不纯,混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尤其是艺术与生活的界线:一切都可成为艺术。第一种趋势的代表是我们熟知的抽象表现主义及之后的大色域绘画:绘画就是平面上色与形的安排,而不涉其它。而第二种趋势的代表便是如井喷一般异彩纷呈的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大地艺术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艺术没有一个是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可以解释的。正如学者保罗·伍德(Paul Wood)所说:“这些不同的活动在整个文化中处于各种不同位置上,能把它们统一起来的唯有:它们都不同于现代主义绘画雕塑对手段在意的做法,以及它们都共同强调观念的做法。”亦正如极少艺术家唐纳德·贾德(Donade Judd)所说:“艺术通常被认为是清晰而重要的存在之物,其实艺术只是一种存在,万物平等,它们都只是存在着。”
  这就是当代艺术的核心理念: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念,而且是一种体现自由平等的观念。
  于是再也没有什么藩篱不可打破,艺术家使用各种闻所未闻的材料构成自己的作品:毛毡、稻草、头发、树枝、泥土、垃圾……它们既无法成形亦无法塑造,它们被任意地置放,千奇百怪,但却构成了艺术作品——及至身体本身成为作品,某一时段的个人生活成为作品,一个姿势、一个事件、一个行为、一个随便拿来的什么东西,甚至“非物质的存在”都能成为艺术作品。
  当一切手段被用尽时,艺术家们发现,消灭艺术与生活界线的最彻底方式就是:用生活完全地取代艺术。但这样一来,艺术本身不就不存在了吗?一切取消艺术的努力到最后却在证明这种努力行不通。这样的悖论是艺术家们不能接受的。他们反传统反形式反权威,却无法反艺术。于是,到了八十年代,美国艺术又“回到绘画”,回到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的模式。
  这段史实可以印证本文开头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它似乎说明:当艺术无路可走时,总会回到传统。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物极必反,反动、回返到一定历史阶段,是一种必然。但是,这不是回到原地,更不是无功而返。正如文艺复兴并不是简单地复古一样,任何一次悬崖边上的返身,都不是对来时所经的简单否定。
  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试做分析。
  为何美国艺术家穷尽手段的结果是观念的归零?因为在他们的各种“变生活为艺术”的身体力行中,艺术还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只是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因此,即使艺术家们将一段生活直接作为艺术,生活仍然只是一个题材,与艺术还是分离的,而不是统一的。因此,必然走到无路可走的那一天。这就提醒我们,如何认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有着决定性意义。
  其次,美国当代艺术虽发端于50年代,但思想却在40年前就准备好了。法国人杜尚1917年在那只命名为《泉》的小便器上签名时,就标明了一个现成品、一个最俗的俗物也可以成为艺术。这只小便器至今被津津乐道的原因是:它不仅仅打破了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实际上,它打破了艺术本身的界线:无所谓艺术不艺术。杜尚是真正地反艺术,而不是以反艺术的名义确立新的艺术流派和权威。在这个层面上,人在艺术中的“无为”便是真正的“有为”,生活与艺术才真的没了分别。这与美国当代艺术的另一个源头——东方禅宗——有相通之处。禅宗视存在为艺术,视生命为自然,它从人的原本性和自发性去建立内外世界的整体感:人活着,就是艺术,无分别心,无差别心。这就启发我们:艺术的真谛,就在人的本身,而不是任何刻意为之的外在之物。
  再次,美国艺术虽然在80年代“返身”,但先锋艺术所带来的开放观念却使得美国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当代艺术汹涌至今,热闹不减。与此同时,对它的批判、质疑、反动也从未停止(这才是正常的),比如上一篇讲到的让·克莱尔对超市一般模式化的“现代国际风格”的批判。同时,他指出:美国文化艺术的强势,正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克莱尔称,德国等欧洲国家已成为美国艺术市场的殖民地。
  因此,当我们反思于此时,不禁发现,当艺术远离人的本原、束缚人的自由、扭曲人的天性的时候,总有一股力量将它拽回来。正如波德莱尔所说,现代性只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正是这种“永恒和不变的”,才让现代艺术达到古代艺术的尊严——“为了使任何现代性值得成为古代,就应该将人类生活不经意放入其中的神秘的美发掘出来。”在波德莱尔看来,“现代性”与“古代性”并不对立:古代是始终现今在场的范式,而现代性是在古代范式上打上时代的独特印记。
  由这三个层面的分析,大致可以了解:艺术的回归,某种意义上是向它的永恒性的回归;而这种永恒性,是与人的一些永恒性关系密切相连的。比如,人与他的出生地的关系,与他的族群的关系,这都是造就深刻的艺术独特性的关系——而艺术的独特性,也是一种永恒的追求。
  1912年,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在狱中作画:将牢房里的一把椅子和一只水桶画下来。这些卑微而无用之物因为他的画笔而被赋予一种新的样子,甚至血肉,它们仿佛有了生命。在画的一角,席勒重写了他在日记中的一句话: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
  这句话之所以令人动容,在于它指明艺术并不服从于时间的线性,更为重要的,它真挚地诉说了穷尽一生,朝向远方的艺术之旅,其实都是在向着自己最初的“出生地”追寻。所以,没有道路的尽头,只有回归的必然——艺术从来不是直线运动,退,正是向前。
  因而,那些真正动人的艺术是与自己的历史有关的,与自己的过去有关的,与自己的真实存在有关的,与自己的“出生地”有关的。每一个艺术家都无法割断这种生命源头,每一个艺术家都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以他的方式。只有将自己的观念与这一切紧密地结合起来,观念才不会成为空洞的喙头。
  令人悲哀的是,许多人轻易放弃了这些,而当他们感到与自己的历史产生了不可挽救的隔绝时,只能试图在别人的历史中拼凑碎片,并且试图以此去阐释一些宏大的哲学命题。结果反而“把自己弄成什么都说不清楚的、胡言乱语的哲学家”(徐冰语)。比如中国摄影师似乎相当热衷与西方经典图式发生关系,也很愿意去对神性、超验性这样的问题发表看法,虽然显得比较国际范儿,但时日长久,还能走得下去吗?
  每一个艺术家都只是一块土地的孩子,他可以走遍全世界,但最终,他只属于那一块土地。
其他文献
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必须有全球化的思维和本土化的战略安排。世界经济的这种变化,令企业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作者,甚至为了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而跟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
疑难案件分为三类:事实上的疑难案件,法律规则上的疑难案件和社会背景下的疑难案件。从司法认识论的角度对以三例具体案件为代表的疑难案件进行分析是一种尝试。从“何谓司法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高中物理课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课程,在学生参加探究式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对
<正>台湾每年举办多个艺术博览会或摄影博览会,而在三年前,全会华以极高的热情创办了台北艺术摄影博览会。全会华1953年生于马来西亚,后工作、生活于台北。1980年于日本东京
据試驗春小麦每亩施用硫酸銨10斤作种肥,平均可增产25.9%;用鸡粪干5斤碾碎作种肥也能增产7.4%。其增产原因是:1.种肥施在种子沟(或穴)內,肥力集中,肥效大。2.种肥有壮苗的作
地处陕南的安康地区自1986年推广玉米营养钵制钵器以来,使全区的玉米营养钵矮化育苗移栽及地膜营养钵育苗移栽的面积大幅度增长,由1986年的1.58万亩扩大到1990年的97.3万亩
布拖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布拖县18万人口里彝族占95%以上。这里地处横断山脉,沟壑纵横,地势复杂,气候多变,彝族阿都支系的彝人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是彝族阿都支系文化的腹心地带,较少受外界影响,这里民风淳朴,民俗独特。当地彝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彝族古朴原始的生存状态、劳作方式等等,仍然保留着较为原生态的状态。  布拖四季分明,每年冬天都会下雪,我个人特别
本文提出了一种将支持向量机分类和最近邻分类相结合的方法 ,形成了一种新的分类器 .首先对支持向量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作为分类器实际相当于每类只选一个代表点的最近邻分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