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校长语文课的三个特点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a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宗伟校长是一直奋战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他学问深厚,书卷气浓,不仅写的文章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且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他的课幽默风趣,大气磅礴,率真豪放,挥洒间有一种对生命关爱的情怀和情趣,有一种细处摄神的精致与穿透力。
  一、大气磅礴,细处摄神
  凌宗伟校长提出有效语文教学有两个支点:一方面语文教学必须“广纳百科、大气磅礴”;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又必须“寻章摘句、细处摄神”。听他的课确实如此,就是一个词:大气,我常用像观看壶口瀑布一样的感受来比喻。
  他的大气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语文的独特感情。有了感情,才能感染学生,振奋学生;有了感情,教学语言才会有生命力;有了感情,我们才能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表情、动作、声调、文字、图像来再现和渲染文本表现的氛围,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感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曾记得他为学生范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文时,激情四射,豪迈高亢,旷达洒脱,气势雄浑而奔放,学生立即被感染,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俯仰跟唱,随着那“五十弦翻塞外声”奏响的军中振奋人心的战斗乐,眼前也似乎呈现出“的卢”的飞驰和万箭齐发的壮阔景象。这就是他课堂上用生命激情点燃学生生命激情的一个亮点,听过他课的老师都会为他的大气、豪迈所折服。
  诚然,有效的语文教学,光有“大气磅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根据文本和教学的实际做到“细处摄神”。
   “细处摄神”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独特感悟,离不开对教学细节的深入挖掘,离不开对教材的深度开发。语文教学效益如何,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用得如何,要以具体的文本为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在教《老王》一文时,凌宗伟校长抓住“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和后面“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作比较,前面是“白骨”后面就变成了“骨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词语变化?随即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问题不能靠查字典解决,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来看,可以联系前面写“我”心情的词语,后面写“我”心情的词语,看有什么细微的差别?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发现,前面写“我”心情的词语是觉得老王的样子“可笑”,后来是心生“抱歉”,老王的样子让“我”“害怕得糊涂了”,进而体悟了“因为在‘我’眼里老王是车夫,老王这个样子了还到‘我’家来送东西,‘我’感到很吃惊。下意识地想到的就是交易,想到给他拿钱。老王一句‘我不是要钱’给了‘我’心灵的震撼。当‘我’已经意识到老王这个将死之人,把我当作亲人,感受到老王送‘我’鸡蛋和香油的真情。所以在前后文的遣词造句上发生了改变”。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这简直是虐杀!”鲁迅为什么要用“虐杀”而不用“屠杀”,学生就会想到“棍棒加子弹”。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给同学们一点提醒,帮助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关注这些遣词造句的变化,从而发现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所在,养成对文本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标点仔细推敲和研究的习惯,通过恰当的补白、适度的整合、全面的思考、有效的拓展,来“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二、关注生活,关注生命
  凌宗伟校长的课堂时时关注生活的实景,让学生从生活的感悟中享受生命的愉悦,奏响生命的乐章,唤醒沉睡的生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他的课堂真正成为关注生命、放飞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主阵地。在高一(5)班讲《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他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文本,播放了几张自己和成年女儿击掌、玩耍的温馨、平等、民主、和谐的生活图片,在学生“他们父女关系多铁呀”的羡慕声中及时导入,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与父母有没有这样的生活实景。
  在初三(3)班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他这样开篇:
  师:你们有没有叔叔啊?
  生:有。
  师:有,那你们跟叔叔关系怎么样啊?
  生:好!
  师:怎么好,谁说说看?说给我听听,说给大家听听,你跟你的叔叔怎么好法?
  生:我跟我叔叔的关系非常好,我们经常在一起开玩笑,经常一起玩,他还常到学校看望我。
  师:经常开玩笑。嗯,其他学生跟叔叔怎么样呢?好,你坐下。是不是其他人都是这种情况?
  师:课文中的情况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知道为什么不一样吗?想不想知道?
  生:虚荣心。
  他说:“生命离不开生活,生活孕育了生命,关注了生活与生命的课堂,就是有创造力的课堂。”课堂中,如果关注了生命和生活,课堂怎么会没有精彩的生成呢!
  前不久,在高二(5)班听他讲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讲到“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时,他的解读是这样的:“其实我的解读,更多的是建立在鲁迅告诫年轻人要用智慧去对抗黑暗,更不要冲动而上。关于这一点作者讲得很清楚。他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讲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对青年人来说这是镇压,但对统治者来说,他不认为是镇压,而是维护政权的需要。所以当我们回看文字,联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统治者所站的立场,所把握的舆论工具跟我们、跟真相往往是不一致的。鲁迅作为一个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作为思想家,他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往往付出了无谓的牺牲,结果所取得的成效是一点点的,是微薄的!”
  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成全生命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应该关注学生鲜活生命的存在。你多给学生一点关注,其实就是多给了学生一点期待;多给学生一点期待,也许我们会看到意想不到的风景。
  凌宗伟的课堂就是这样的,从“知识课堂”到“生活化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工具性教育”到“生命化教育”,让教育为生命而存在。
  三、精心预设,相机而教
  凌宗伟的教学风格还有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的灵活”。他经常告诫语文同仁,备课要精心预设,课堂要大胆生成,根据实际相机而教 ,课堂不是作秀的地方,没有固定的模式。
  他教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文时,先播放名人朗读录音,播完后请学生谈听后感受,然后准备请学生朗读,突然一个学生大声说道:凌老师能否给我们朗读一遍?随即其他同学附和起来。此时他提出要求,我朗读可以,但你们必须对我的朗读进行一番评析。一个相机而教的小小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情绪高涨。如果没有充分的预设和相机而教的智慧,有可能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谁也不会想到那些“顽皮”的初中生会在公开课上“违背”老师的安排提出要求,也正因为“顽皮”学生的这一“无理”要求让凌老师“遇物则诲,相机而教”,课堂才精彩纷呈,氛围轻松愉悦。
  前不久他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有一个学生随口说了一句:“别里科夫像这样活着还不如去死呢!”他立刻抓住这一契机,给同学们呈现了一段教材上没有的文字 :“当时他躺在棺材里,面容温和,甚至有一种喜色,仿佛很高兴他终于装在套子里,从此再也不用出来了。是的,他终于实现了他的理想,连老天爷也表示对他敬意,下葬那天,天色阴沉沉的,送葬的人有好多人穿着套鞋,打着雨伞。”然后给同学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别里科夫活着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看到他那温和的笑容,为什么死了反而有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请说那句话的同学回答:你为什么觉得还不如死去?那个小男孩的回答让我也感到惊讶,他说:因为别里科夫活得心惊胆战,只有死了才没了担惊受怕,再也不用担心出什么乱子了!
  凌宗伟校长在课堂上总是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个层面,认为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精心预设,大胆生成,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以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摆脱课堂的束缚。
  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像凌宗伟校长那样不仅要致力于提高文学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博采众家,还要有对语文的独特感情和对生命的关爱,铸就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