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励磁系统在发电站的应用

来源 :电工电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zilei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 引言rn大型发电机励磁系统对维持发电机机端电压,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抑制系统低频振荡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发展势头迅猛,大量的电力电子逆变器投运以及特高压直流、柔性直流输电等电力电子设备集中接入电网运行,系统的稳定风险增加,对常规机组运行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业界广泛应用的基于晶闸管的励磁系统存在对电力系统稳定性提升能力有限,低频振荡抑制能力较弱等缺点.其调控能力已越来越难满足现代与未来电力系统的新需求.
其他文献
通过550 kV长母线管及高压纯电阻箱的雷电冲击试验案例,介绍了如何调整回路参数以解决极限电容量试品在雷电冲击试验过程中波头时间与过冲幅值的矛盾.分析了试验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出了极限电容量试品的雷电冲击试验技术,对于极限大容量试品,通过增加冲击发生器主电容、减小回路电感、不改变阻值情况下并联波头电阻等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在调试标准雷电冲击波形时波头时间和过冲幅值的矛盾;对于极限小容量试品,则通过并联合适的负载电容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
针对某110 kV输变电工程10 kV开关柜调试过程中,出现“断路器合分一次后,无法进一步电气操作,但手动合分正常,此时重新将断路器控制回路断电,又能再次操作断路器,但仍只能合分一次,无法再次电气操作”的问题,对断路器内部防跳回路、合闸回路、跳位监视回路及微机保护接线回路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的现场调试情况或者运行工况,制定出最符合现场情况的解决方案,为后续现场调试或实际运行时出现同类问题提供了参考.
针对现有配电终端无法实现分布式故障定位和故障恢复等功能的问题,设计了基于STM32单片机的分布式智能配电终端.给出了分布式自愈配电网结构图,设计了分布式智能配电终端的硬件模块,阐述了分布式故障定位和故障恢复算法,并给出了软件流程图.对设计的智能配电终端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分布式智能配电终端可以实现可靠的故障定位和故障恢复.
针对某110 kV主变在运行中发现绝缘油中乙炔及总烃含量超标的问题,通过特高频、超声波等带电检测手段对主变内部缺陷进行分析和定位,并采用基于特高频局放信号的平分面法精确找到了放电缺陷的位置,通过对主变吊罩发现铁芯存在间歇性多点接地,成功验证了局放定位的准确性,经过分析放电原因及过程,给出了处理此类问题的应对建议.
电连接器是通过压力接触的连接方式,达到顺利的电气接通.为研究电连接器在插拔应力下接触电阻特性,基于接触电阻理论,采用ANSYS软件对电连接器进行模拟插拔研究,并采用COMSOL软件对接触电阻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实验对比得到电连接器接插件插拔时接触压力与接触电阻呈反比关系,插拔次数与接触电阻基本呈正比关系,但不会在短时间内对接触电阻有较大影响.
凝露是导致中压开关设备异常放电,造成供电中断的重要诱因之一.为验证开关设备在凝露工况下的绝缘和抗腐蚀性能,GB/T 3906—2020和DL/T 593—2016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试验程序、试验方法和判断准则,重点对二者的试验程序和试验方法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了主要试验设备参数并对试验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可供相关试验技术人员参考.
隔离开关(闸刀)的操作回路可靠完善对保证闸刀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以1000 kV特高压某站闸刀拒合闸为例,对故障现象进行初步分析,结合图纸与经验对故障闸刀操作回路进行详细检查处理;针对检查中发现的控制回路自保持功能存在导致闸刀三相异常分、合闸的问题,结合图纸分析了该隐患发生的原因,同时处理中发现拉开闸刀控制电源空气开关(空开)和电机电源空开无法消除自保持;根据闸刀控制回路接线和空开模式的特点,提出了相应整改方案,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0 引言rn近年来随着变电站设备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日趋成熟,变电站稳定运行和智能化水平受到显著关注.上述背景下,传统变电站落后和老化的设备改造呼声就显得愈发强烈.其中站内交直流电源作为站内设备正常运作的能源保障,其运行的日常监视和管理维护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某110 k V变电站交直流系统不停电改造项目为例分析讨论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体化电源改造方案.
期刊
因县域内10 kV线路长、分支线多、各段线路型号差异较大,速断定值无法准确设置,造成线路故障时,分段开关无法准确动作,扩大了停电范围.介绍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组成框架,对目前配网自动化系统中故障定位隔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基于馈线终端(FTU)纵联差动的故障定位隔离方案和基于矩阵运算的故障定位隔离方案,所述方案能够充分发挥FTU与集控主站的负荷监控和高速通信功能,实现配网故障准确定位、快速隔离,缩小线路停电范围,保障非故障区域电力的正常供应,提升了配电网线路的运行管理水平.
以110 kV变电站的典型设计方案为例,梳理了当前变电站中产生碳排放的各项因素,采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模型对典型变电站方案中的碳排放量进行量化,从设备降碳、供能替代、建筑节能、运行优化四方面探讨了能够降低变电站碳排放的方案,并采用敏感度分析的方法比较了不同降碳方案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经济性,为建立低碳变电站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