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普及化 普及教育创新化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史家小学和东四七条小学的2012年联合开学典礼上,《中医药文化与我们的健康(少儿版)》首发式同期举行。该书是北京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中医药资源课程化转化及开发的实践”的成果。在当天的首发式上,记者终于采访到该项目负责人、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毅。
  科技资源“进课堂”,用需求引领
  记 者: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丰富的科技资源做支撑,您如何看待科技资源“进课堂”的?
  张 毅:我一直提倡的是“我的课堂我做主”。任何新生事物能够“进”到课堂来,一定是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认识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好处,进而意识到对孩子的成长培养有利。考虑到若干有利因素之后,教师才会让它走进自己的课堂。课堂教学的任何变化一定是要靠内因起作用,而绝非靠外力强行地要求进来。
  用这样“进课堂”的理念再来看我们所做的工作,讲求的是需求引领。除了今天我们在现场看到的《中医药文化与我们的健康(少儿版)》一书是雏鹰计划“中医药资源课程化转化及开发的实践”的成果外,雏鹰项目还做了10个科技项目:土壤污染与土壤修复、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与健康、昆虫资源调查与利用、国花与市花、发热与传染病预防、城市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降解塑料与可持续发展、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新型低谷电蓄能供暖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在相关领域有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与有研究意愿的中小学校“绑定”在一起。
  这种“绑定”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人员和项目上的对接,而是彼此需求方面的融合——通过科研人员先给学校教师讲解,教师对这些研究项目感兴趣,自然而然联想到现有的课程设置或教学内容如何与新的研究项目相结合。当然,教师给学生讲授科研方面的知识,会受到专业知识的局限。于是,教师和科研人员有了“联手合作”的需求。现在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他们迫切想知道在身边出现的但又不知其所以然的“常态化”的科学知识,课本上的知识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这样一来,科研人员、教师、学生三方都有了发自内心的“需求”,就很容易绑定在一起了。实践证明,用需求引领,才能使我们最初设想的“科技资源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进入课堂”成为现实。
  记 者:我们都知道对于教育而言,任何资源都不能“拿来就用”,科技资源亦是如此,必定有一个转化的过程。科技资源有效转化为教育资源,遵循怎样的原则?
  张 毅:当我们在跟北京中医药研究所的专家合作“中医药资源课程化转化及开发的实践”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科研人员对《黄帝内经》等中医论著烂熟于胸,认为很多中医文化知识是“明摆的道理”。但若将这些资源“拿来即用”的话,中小学生肯定接受不了。这就需要艰难的转换过程。
  我们所做的工作大致两个方面:一是科研人员在做“转换”的时候,需要转变视角,用中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知识;二是拉近孩子与科技资源的距离。你可以看到,在“中医药资源课程化转化及开发的实践”这个项目里,我们让学生动手参与设计健康娃娃的卡通形象,这实际上也是我们“雏鹰建言”活动的一部分,旨在给大多数孩子以亲近感,让他们感觉中医这件事儿是跟他们有关系的,是他们能够参与的。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资源。我们不妨将视野打开,不仅仅关注课本上有什么、大纲上有什么,而要从“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怪圈中走出来,真正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教育的源头和教育的智慧。
  科技资源转化成创新教育课程资源,遵循教育即生活
  记 者:我理解您的意思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即生活”。那么,您的这一观点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怎样一脉相承的关系呢?
  张 毅:我们在最初做翱翔计划的时候,也借鉴、了解过其他国家相关教育项目的做法,比方说,美国青少年搜星计划采取的是与高校打通培养的模式。另外像印度、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纷纷推出各种计划,推动本国创新人才教育的发展。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我们也遇到很多困惑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对于成长期的学生而言,如何予以评价。如果单纯用分数来衡量,用加班加点补课的方式来拔尖,那么这样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只是这一拨儿学生里面在这一成长阶段拔尖的,至于未来是否依然拔尖,还未可知。
  我曾经带过中学“6年大循环”实验班,我更关心步入高等学府之后这些学生学业、学术以及职业的发展链条,更关心大多数学生创新火苗的点燃。这就是我目前倡导的“创新教育普及化,普及教育创新化”。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我认为创新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多元的,而不应将对象局限于学业成绩卓越的学生——既可以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以是某一项能力突出的学生;既可以是某一个或几个学科表现出色的学生,也可以是才艺、体育、领导力方面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
  记 者:“创新教育普及化,普及教育创新化”确实是一个新的提法!请您具体展开说明。
  张 毅:所谓“创新教育普及化”,就是通过普及,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潜能方面的培养,都有机会有可能参与到加宽、加深以及加快的课程之中,使他们的潜能有机会表现出来。所谓“普及教育创新化”,是在普及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的元素,既能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及个人与社交的能力,也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一名学生负责。借助创新教育普及化的过程,最终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在普及教育创新化的过程中,关注的是学生学习需要的个体差异,从而使学生素质得到整体提升。这两者是基于对人才发展规律的尊重。这两年来,我们也在转换人才培养的关注点,从关注拔尖学生,到关注人才全面发展。
  记 者:具体在“普及化、创新化”的过程中,您遇到哪些困难?将如何解决?
  张 毅:诚然,普及化、创新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我看来,创新人才是“冒”出来的,创新教育的使命便应该是有系统、有方向地发掘和培育各类有潜质的学生,为他们提供适切的教育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富有弹性的教学环境下,充分发挥潜能。   2011年底,我们进行了翱翔计划的重新申报工作,将学科领域进行了整合,希望科学研究能够与中学学科教学有联系、不脱节。依照这样的想法,我们在2011年底整合成了四个领域: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这一研究方向的整合,也算是我们的创举,既是与高校研究方向的呼应,也能够较好地与中学教学找到对接口,带动中学学科教学的发展、带动中学学科建设。这种整合还杜绝了用单一学科视角来培养学生,突破了课程套路和考试评价的藩篱,对学生成长发展而言空间更大了。我们将倡导教师也在科研人员身边专业发展,命名为“翱翔工程”。 这也使得中学教师更容易形成跨学科的队伍,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记者手记
  联系采访张毅主任,应该是在两个月之前的事儿了,但一直因为她专注于《中医药文化与我们的健康(少儿版)》一书的编撰出版工作,未能如愿。有好几次都是在夜里10点多接到张主任致歉短信:“真不好意思,我还在开会……”
  印象中,她曾有过几次角色转变:当“张毅主任”还是“张毅老师”的时候,就曾获得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这在当时全国中学数学教师中当属翘楚;当“张毅老师”成为“张毅副校长”的时候,在北京五中——这所北京东城区知名的优质中学的管理工作中同样做得有声有色;“张毅副校长”进入到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时候,“张毅主任”又一次完美地完成角色转变。
  转变的只是角色,不变的是对工作的敬业投入和深刻钻研——这才格外令人钦佩。
  2007年8月北京市教委开始酝酿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这是北京市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从高中阶段入手探索培育现代化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的开拓之举。2008年,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正式成立,下设办公室,启动了翱翔计划。2010年启动雏鹰计划,面向的学生从翱翔计划的高中学生扩展到小学和初中学生,纳入的学校数量也大增。这期间,张毅主任作为主要负责人,一直全力以赴推动着翱翔计划和雏鹰计划的开展。
  进入“十二五”以来,北京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新的动向。2012年9月11日,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推进大会在北京育才学校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根据社会发展又做出了新的调整,下一步将联动小学、初中和高中,整合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等项目,以“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方式整体推进,区县、学校的责任将进一步加大,工作方向将集中在改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和提供多元的教育供给两点上。这也意味着,在北京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将会涌现更多像张毅主任一样不吝心力投入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们。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书写张毅主任的这一典型,记录她的所思所想,映射更多投身于青少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们,向其默默奉献、执着投入致敬!
其他文献
祝福恩师  刚入师门时,先生是那么的威严,而现在,先生看起来却越发慈祥了。时间在先生身上留下岁月的印记,而先生在学生心里填满成长的记忆。教师节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教师节快乐!其实,先生一直都是辛苦繁忙的,却也总是乐观快乐的,谁说不是呢?  名师速写  李艺先生,身材魁梧,嗓音浑厚,性格豪爽,酒风极正,不仅能歌能舞,羽毛球水平也是“准”专业级的。每每出差,背起装备四处游走,巡
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大量人类用自身感官无法感受到的生命过程和生理现象,而数字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逼真的模拟性能够帮助人类延展感觉器官,进入神秘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本文以一堂初中生物公开课为例,呈现出基于数字媒体和课堂整合的教学过程,以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出一些数字媒体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之道。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的内容是食品安全,是本章两个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
标点符号教学可以说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挑战。虽然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会偶尔穿插标点符号的教学,但很多时候只是蜻蜓点水,再加上标点教学相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到了三年级,甚至更高年级,在造句或写作时,标点的使用依然是个大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环境中感受标点的重要性,并初步学会在句子中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成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逾越的一道门槛。  在一次常州
【本刊讯】2012年10月20日,2012国际远程教育论坛在京召开。本届论坛是2012中国国际教育论坛的分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北京开放大学承办,其主题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业界精英应邀到会,围绕着开放大学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网络课程开发、开放教育资源、地平线报告等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作为对2012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相继成立
教学设计自动化由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在1984年首次提出。它是指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理论研究有较长时间的历史,但实践研究显得比较贫乏,目前在国内功能强大、适用性强、使用面广的教学设计自动化平台比较少。  我们利用上海市的教育资源库设计和开发了基于网络的
浙江宁波市江北信息技术组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教研团队,整个团队偏年轻化,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和空间都比较大。自2010年以来,作为教研员的笔者开始规划名为“深海工程”的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研训。“深海工程”为期三年,目前已进行到第二年。在本次教研活动之前,“深海工程”已开展过10次主题研训,包括教学基本理念、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语言设计等内容。  通过系列化专题研训,本区信息技术教师的
项目概况    “国培计划”—2010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是针对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六省(区、市)的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和教研员实施的远程培训。该项目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www.teacher.com.cn)、新思考网(www.cersp.com)、百年树人网(www.edu12.com.cn)共同承担,共培训教师93,379名。其中,继续教育网负责语文、数学、英
Model-It是美国GoKnow公司开发的一款用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可视化建模和模拟仿真学习软件。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整合科学课程内容,整理学生的思考过程。利用Model-It学生可以为课堂上学习的科学现象建立模型,并通过模拟仿真来测试所建的模型。这个模型体现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可以反映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理解程度。Model-It虽然是一款应用型小软件,但使用它建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
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程目标是:要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更好地实现这一课程目标,与教师的创新设计、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对教材的智慧使用以及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是分不开的。  情境应为课堂穿针引线  成功的课堂引入,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到课
Web1.0时代的网络学习以主题学习网站为主要特征,多为以“知识为核心”的个别化学习。到了Web2.0时代,网络学习转变为以共享、互动、合作为特征的协作方式。网络学习正从关注技术转变为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涵。基于网络的群体协作与群体智慧共享,已成为当前网络项目学习的主要特点。    “蚂蚁行为探究”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是由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甘肃平凉解放路小学、甘肃平凉红旗街小学三所学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