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华奇石》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中华奇石》结缘可以说是期盼中的巧遇,大概在2007年秋天,当时我还在高原新城格尔木工作,闲暇时间爱逛书市和玉石市场。有一天不由地走进了老石友尚师傅的石头店。尚师傅可能是当时这座小城最早玩奇石的人,那时他的小店也是格尔木市唯一的一家石馆,就在玉石市场门口的一间黑漆漆小屋里。一见到我他就操着浓重的河北口音一边招呼我进屋,一边给我指着茶几上放着的一本《中华奇石》,我眼睛一下亮了起来,房间似乎也明亮了许多,顿时拿起来爱不释手地不停地翻阅着,并寻根问底才打探到这本《中华奇石》是他在安徽一位石友那借来看的,是奇石圈里创刊的新杂志。
  在当时“国字号”正规出版的观赏石类杂志并不多,偏远的格尔木能见到《中华奇石》很不容易,如果能买到那是更不容易的事。尚师傅借的这本杂志似乎点燃了我的渴望,所以,我跑邮局去书店,找遍了小城市所有卖书的地方,但都失望而归。于是,又去数百公里外的敦煌新华书店找也未能如愿。一直寻觅到2007年底,到北京出差时才费尽周折买到了。回到单位正巧是邮局征订新年杂志的日子,就义无反顾地征订了2008年全年的期刊。值得感慨的是若不是这次去老石友那串门和交流,哪知道能有这本好杂志呢?
  在当时知道这本杂志的人很少,而征订这本杂志的人更少。每一期发行后,杂志一到单位收发室大家争相翻阅,期盼每一期的到来不仅成了我的心事,大家也跟着惦记起来。记得有一期迟迟没有收到,收发室的同志查记录找线索,先是刨根问底地到分发柜中、报纸杂志堆里翻找,又担心分发错了,到爱书群里去打听,还分头跑到市邮局找投递员问询,可能被哪位石痴或书圣提前“收藏”了,折腾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收到,同样,到处去求购也未能如愿。最终找敦煌观赏石协会的樊秘书长借阅了这一期复印后放到书柜里才算放下了这桩心事。
  《中华奇石》我已连续征订九年,百期“卷宗”齐刷刷摆放着自家的书柜里,好似我的心宠,也好似我成为有“石”之士的见证。即便是过去的老刊,信手抱起一本,必然会从头看到底。特别是每当我收到一本新刊,翻阅、阅读等词汇可能都显得苍白了,手捧着带有油墨香的新刊一页一页地看,感到的是一种享受,用“品阅、赏阅”应该更合适。因为期刊中一幅幅奇石的精美图片,一桩桩石友的动人故事,一场场展会的热闹场景,一条条信息的石市导向,一个个地方的新发现的石种……这就是《中华奇石》的魅力所在!
  《中华奇石》承载着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的优秀传统;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地域文化、赏石文化、收藏文化、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变迁;展示着中华民族文明儒雅、赞美自然的情操和风尚;推动着中华民族国学思想、身心雅好、石商贸易、地学科普、文化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奇石浩若繁星、精品无限、生命无限,相信《中华奇石》的内涵无限,直到永远!写到这里,我对《中华奇石》的厚爱愈加浓厚,愿这份抑制不住真情传递给每一位,是石朋,更是刊友。
其他文献
类别: 大陆象牙白  赏析:企鹅站在岩石上,面向大  海,凝视着远方……  题名:【破】  类别:形象类大陆黄蜡石、陶缸  当今社会,大部分的人都为了一路追求名利,一旦有了财  富,更想要拥有权力——政客、财团等皆如是。  赏析:这颗黄蜡石,像极了人的“灵魂之窗”,凝视着破裂的大  缸,构图展演为“看破”一局,给人强而有力的警示:凡  事要“看破”、不强求,就像那从大缸裂缝口攀爬而出的  绿色植物
期刊
赏石作为一项既悠久,又崭新的文化艺术活动,已由过去的“旧时王谢堂前燕”,转变为现在的“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代赏石呈现出艺术化、商业化、大众化、生活化的新趋势,并日渐成为主旋律。随着“互联网+”赏石的快速发展,赏石已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形势十分喜人,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赏石界的少数研究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由于心浮意躁、唯利是图或疏于监管,导致赏石活动低俗
期刊
一、市场经济新常态,赏石消费新观念  “黎氏阁杯”中国·太原赏石文化博览会在赏石界朋友和广大石商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已成功举办七届,黎氏阁已成为国内赏石界知名展会之一。从第一届到第七届,黎氏阁承办展会以石家庄展会为学习榜样,每年坚持以“石魂木韵妆雅居”为主题的特色,坚持将赏石理论探索与主题精品展示交流相结合,有力推动了山西赏石文化事业的发展。黎氏阁办展经历了赏石市场持续近六七年的旺盛成长转入低迷的
期刊
近日在北京古玩市场淘得一对红玛瑙老珠子,直径3公分(图1),发至微信朋友圈中。广西石友谭先生点赞并祝贺得宝。他说这是西红玛瑙,古代称“琼瑰”。见过南红玛瑙、战国红玛瑙,但西红玛瑙还是第一次听说。为此查阅了一部分古代文献资料和我国当代珠宝玉方面的理论书籍,虽然没有找到关于西红玛瑙这个品种的命名出处和详细介绍,但也有一些认识心得,现与石界同仁交流。  一、古代玛瑙器始现于西域且多为圆珠。  《山海经·
期刊
手头戈壁石最多,都是一块块挑的,我享受这个过程。石家庄刚回来,左旗也要去。好多地方都想去看看。  我的面塑座算是个人的尝试,效果也觉得还可以。太原离上海有点远,做个座得半年,回来是个啥就是个啥,并不一定满意。另外,赏石是个人思想的体现,请别人配感受不到石头创作的乐趣。  在喧嚣的环境中待久了,总是想找一个安静的氛围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累得时候不妨翻开这一页,沉浸在美好石光。眼前的这一幅图是某一石种
期刊
终于卸下担子了——于前年兼任台湾图案石协会、台湾奇木创意协会及新北市爱石协会理事长,终于战战兢兢地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去年陆续交棒,传承图案石及奇木两协会给朱若弟及刘景辉会长,继续推动台湾木石艺术文化之发扬光大。  台湾河川整治,河床枯竭,加上观光海域之管制,实在影响当地捡石玩石,石资源缺乏导致依赖进口石种的交流,无形中增加购石成本压力,石市不景气及石资源缺乏,各协会会员人数遽减,老一辈未及传承年青
期刊
1962年出生于台中,现居台中市。投入雅石领域二十几年。  现任台中市爱石协会顾问,中华雅石协会评审委员。  对石界未来的期许:雅石文化的传统表现已数十年,在艺术发展上,除了要突破固有表现外,更应提升并追求雅石更深层的艺术语汇。  台中爱石协会近年特别提出创意的雅石新表现,与其说这是雅石的未来派表现,不如说这是雅石界共同面对的新课题及努力的方向。  相信新创意表现不只是玩石人在艺术上的进步,也可能
期刊
开雅石馆至今已十八个年头,长期与石为伴,常会有客人上门参观并询问石头价钱,我报价后,只见对方露出得意的微笑,在我还不知所以然时,说“我家也有一颗比你这件大(或小)的石头,大概值多少钱”之类的话。我就问他家那颗是什么石头,他说石种不知道,是自己在某地捡的,比手划脚一番,描述石头的概况,遇到这类初玩者,我都本着敬业的精神,向其解说石种不同,形、质、色、意境也不尽相同,岂能相提并论,还以石头分量大小评估
期刊
2016年5月28日下午3点,台湾各地的石友聚集在位于桃园大溪的“文化雅石坊”,共同庆祝中华雅石艺术总会成立大会,此次大会由吴坤连理事长发起召集。  中华雅石艺术总会是为了延续原中华雅石会,且扩大石会活动和发展而更名成立的。此次会务为第一次会员大会,确定协会宗旨、审议通过协会章程等,也确认了未来协会活动的多向发展与展务、会务等工作要点。参加此次大会的人员多达百人,协会初期会员也有将近200人之多。
期刊
近日,有幸在深圳遇到珠宝玉石专家肖永福老师,我还是肖老师第一届玉石鉴评培训班的学员,所以,就抓住机会向肖老师请教了关于印尼葡萄玛瑙的问题。  肖老师说:印尼葡萄玛瑙的生长环境里不含外来元素,极其干净的话就会形成白色,也就是含铁和锰极少,含的多的话就是紫色。就如同水晶,加了锰就成了紫水晶,加了铁就成了墨水晶。至于葡萄玛瑙发荧光,那是因为它是360度生长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面,不同角度都有光被反射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