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被教师所认可。多媒体系统可储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集语音、图形、文字、数据、动画等为一体,与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手脑并用做练习的学习方式相一致。生动、形象的图像、声音、文字、动画,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同时启动、和谐运转,极具感染力;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智力发展;并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因材施教;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减轻学生的负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灵活调用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信息,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于教学中,能更好地为科学教学增光添彩。
1 再现情境,引起共鸣
在科学教学时可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再现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意注意和兴趣。像五年级“机械摆钟”教学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多种摆的设施,如秋千、摆钟等。秋千在风中左右摆动,摆钟的摆动,都是学生熟悉的画面,正是这画面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也能较好地发现两者的共同点——摆,自然地完成教学导入。
2 创造条件,有效探究
2.1 设计实验
在五年级“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探究需要的材料——酒精灯、火柴、金属棒等,让学生根据展示的材料尝试设计实验,在学生交流时把他们的设计用多媒体及时显示出来:实验装置组装在一起,供学生观察、讨论,以期设计的实验更合理、科学。尤其是学生设计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出现错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像火柴棒粘在金属棒上距离间隔、火柴棒粘凡士林的多少等,学生一般不会考虑到。因此可以在利用多媒体展示时把火柴棒粘得间距有明显的不同,凡士林在其中的一根火柴棒上粘得特别多,引起学生注意,从而直观地发现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并形成正确的探究方法,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2.2 超越时空
如五年级“证明地球在自转”以傅科摆为例让学生认识地球在自转,教学时用多媒体展示傅科摆,并让傅科摆演示摆动时的偏离,学生不仅真切地感知了傅科摆,也对地球自转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2.3 发现规律
六年级“抵抗弯曲”教学时,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桥探究抗弯曲的能力。在学生汇报探究获得的数据时把每个小组的数据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从各个小组的结论中就能比较容易得出纸桥抗弯曲能力的差异。又如为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昆虫的特点,用多媒体同时展示几种比较典型的昆虫,供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能正确发现这些昆虫的共同点,从而也发现昆虫的特征。
2.4 精彩再现
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闹钟在有空气和在抽成真空的环境中声音的传播情况,学生通过比较很清楚地发现声音一定要在介质的作用下传播。又如小学五年级“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一节课需要进行多次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岩石后放入冷水中,反复多次。在有限的课堂中实验的操作时间和过程很难把握,效果也不十分显著。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帮助教师教学,不但减轻教师的负担,克服客观条件的制约,提高实验效率,而且计算机模拟实验直观形象,容易让学生理解,能显著增强教学效果。
3 学以致用,巩固拓展
教学五年级“传热比赛”时,学生认识了物体的传热能力差异后,用多媒体展示铁锅、水壶等生活用具,让学生尝试分析这些生活用品在使用材料上的科学之处,同时对分析到的生活用品金属部分用红色线条重叠轮廓,以示容易传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去分析其他生活用品在热传递上的科学之处。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中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预设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人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真正地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理想的环境。同时,它通过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等多种表现手法,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当然,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是目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追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资源。因此,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合理、恰当预设的同时要为教学生成留有合理的空间,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作者單位:江苏省吴江市松陵镇中心小学)
1 再现情境,引起共鸣
在科学教学时可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再现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意注意和兴趣。像五年级“机械摆钟”教学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多种摆的设施,如秋千、摆钟等。秋千在风中左右摆动,摆钟的摆动,都是学生熟悉的画面,正是这画面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也能较好地发现两者的共同点——摆,自然地完成教学导入。
2 创造条件,有效探究
2.1 设计实验
在五年级“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探究需要的材料——酒精灯、火柴、金属棒等,让学生根据展示的材料尝试设计实验,在学生交流时把他们的设计用多媒体及时显示出来:实验装置组装在一起,供学生观察、讨论,以期设计的实验更合理、科学。尤其是学生设计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出现错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像火柴棒粘在金属棒上距离间隔、火柴棒粘凡士林的多少等,学生一般不会考虑到。因此可以在利用多媒体展示时把火柴棒粘得间距有明显的不同,凡士林在其中的一根火柴棒上粘得特别多,引起学生注意,从而直观地发现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并形成正确的探究方法,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2.2 超越时空
如五年级“证明地球在自转”以傅科摆为例让学生认识地球在自转,教学时用多媒体展示傅科摆,并让傅科摆演示摆动时的偏离,学生不仅真切地感知了傅科摆,也对地球自转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2.3 发现规律
六年级“抵抗弯曲”教学时,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桥探究抗弯曲的能力。在学生汇报探究获得的数据时把每个小组的数据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从各个小组的结论中就能比较容易得出纸桥抗弯曲能力的差异。又如为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昆虫的特点,用多媒体同时展示几种比较典型的昆虫,供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能正确发现这些昆虫的共同点,从而也发现昆虫的特征。
2.4 精彩再现
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闹钟在有空气和在抽成真空的环境中声音的传播情况,学生通过比较很清楚地发现声音一定要在介质的作用下传播。又如小学五年级“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一节课需要进行多次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岩石后放入冷水中,反复多次。在有限的课堂中实验的操作时间和过程很难把握,效果也不十分显著。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帮助教师教学,不但减轻教师的负担,克服客观条件的制约,提高实验效率,而且计算机模拟实验直观形象,容易让学生理解,能显著增强教学效果。
3 学以致用,巩固拓展
教学五年级“传热比赛”时,学生认识了物体的传热能力差异后,用多媒体展示铁锅、水壶等生活用具,让学生尝试分析这些生活用品在使用材料上的科学之处,同时对分析到的生活用品金属部分用红色线条重叠轮廓,以示容易传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去分析其他生活用品在热传递上的科学之处。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中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预设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人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真正地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理想的环境。同时,它通过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等多种表现手法,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当然,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是目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追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资源。因此,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合理、恰当预设的同时要为教学生成留有合理的空间,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作者單位:江苏省吴江市松陵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