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最近的美国校园枪击案,我不敢这么设想,如果我的一位朋友是受害者,或者,如果午夜醒来,我接到一个电话,告知我失去了一位亲人,将会怎样。我们都关注新闻,为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感觉心痛,而后继续过我们的常态生活。我们渐渐忘得一干二净,直到下一个悲剧再度发生。之后,循环相同的事情——悲剧如出一撤、并不新奇,我们心痛的程度依然不减,但我们没有采取任何终止它的措施。枪支法案未作修改,我们还是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人,我们没有努力理解精神疾病的症状。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忘记了,这些事件的受害者不只是被杀的人。我们的制度、我们失败的精神健康体系、我们没能以友善和同情待人,使枪手受到了伤害。我想知道,如果有人曾努力与他们成为朋友,枪击事件是否还会发生?如果一个朋友能对他加深了解,并鼓励他去就医,我们是否还会处于和现在相同的位置?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难以想象友谊会是一个负面处方。我们时常听到,这些人怎样地沉默、孤独、被欺凌。或许,他们的精神疾病导致他们寻求孤立、放弃友谊;或许,仅仅是没有人先向他们发出友谊的信息。
当我们感觉与枪手和遇难者家人距离如此遥远,可能更难去同情。这与观看一个悲剧电影没有差别!但试着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枪手的父亲或母亲,你发现你的孩子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在此之前,你也許一直了解自己的孩子经常深陷孤独,可你是否曾想一想,他/她喜欢形单影只吗?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总有些莫名情结,促使我与那些在校园里常常被欺凌和取笑的同学结为朋友。我寻找孤立、孤独的人,献上我的友谊。记得别人总是问我,你为什么与那些古怪的人做朋友?难道你不知道他们没任何朋友是有原因的吗?而且,最重要的,如果你与他们交朋友是出于同情,那还算真正的友谊吗?他们又想要这样一份友谊吗?
首先,我们需要停止迅速给人贴“古怪”、“失败者”标签的习惯。只因为某人与众不同不能自动将其看作“失败者”(即字面意思,不成功的人)。与众不同不会使人自动丧失人生的成功,我们不应该让谁在很小的年龄接受这样的观念。其次,为什么“古怪”应该有负面的含义?我总是被教说,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是好的,突然间又告诉我说,我甚至和与众不同的人连朋友都不能做?最后,这是事实,一瞬的同情使我伸出友谊之手。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当我了解了那个人后,友谊就会变得真挚、纯粹。他们并不是不想要朋友,只是被我们误解了。每一个孩子,都在寻找、发现自我,努力舒服地做自己。但在知道自己是谁之前,人们对一个孩子很快做出负面判断毫无助益。我们称他“怪物”、“怪人”,他始终被我们如此评论,从未得到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个优秀之人的机会。有一天,当枪口转了过来,我们才意识到,他真的变成了制度的“怪物”。被我们言中了,他果真变成了那样的人——但这却有我们的迫使与推动。
因此下一次,你看见有人在自助餐厅独自用餐时,可以走过去问问他是否需要陪伴。如果他同意,也许最终你会发现,你只是与一个不同、独特、特别之人建立了友谊。
(编辑/杨逸)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忘记了,这些事件的受害者不只是被杀的人。我们的制度、我们失败的精神健康体系、我们没能以友善和同情待人,使枪手受到了伤害。我想知道,如果有人曾努力与他们成为朋友,枪击事件是否还会发生?如果一个朋友能对他加深了解,并鼓励他去就医,我们是否还会处于和现在相同的位置?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难以想象友谊会是一个负面处方。我们时常听到,这些人怎样地沉默、孤独、被欺凌。或许,他们的精神疾病导致他们寻求孤立、放弃友谊;或许,仅仅是没有人先向他们发出友谊的信息。
当我们感觉与枪手和遇难者家人距离如此遥远,可能更难去同情。这与观看一个悲剧电影没有差别!但试着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枪手的父亲或母亲,你发现你的孩子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在此之前,你也許一直了解自己的孩子经常深陷孤独,可你是否曾想一想,他/她喜欢形单影只吗?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总有些莫名情结,促使我与那些在校园里常常被欺凌和取笑的同学结为朋友。我寻找孤立、孤独的人,献上我的友谊。记得别人总是问我,你为什么与那些古怪的人做朋友?难道你不知道他们没任何朋友是有原因的吗?而且,最重要的,如果你与他们交朋友是出于同情,那还算真正的友谊吗?他们又想要这样一份友谊吗?
首先,我们需要停止迅速给人贴“古怪”、“失败者”标签的习惯。只因为某人与众不同不能自动将其看作“失败者”(即字面意思,不成功的人)。与众不同不会使人自动丧失人生的成功,我们不应该让谁在很小的年龄接受这样的观念。其次,为什么“古怪”应该有负面的含义?我总是被教说,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是好的,突然间又告诉我说,我甚至和与众不同的人连朋友都不能做?最后,这是事实,一瞬的同情使我伸出友谊之手。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当我了解了那个人后,友谊就会变得真挚、纯粹。他们并不是不想要朋友,只是被我们误解了。每一个孩子,都在寻找、发现自我,努力舒服地做自己。但在知道自己是谁之前,人们对一个孩子很快做出负面判断毫无助益。我们称他“怪物”、“怪人”,他始终被我们如此评论,从未得到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个优秀之人的机会。有一天,当枪口转了过来,我们才意识到,他真的变成了制度的“怪物”。被我们言中了,他果真变成了那样的人——但这却有我们的迫使与推动。
因此下一次,你看见有人在自助餐厅独自用餐时,可以走过去问问他是否需要陪伴。如果他同意,也许最终你会发现,你只是与一个不同、独特、特别之人建立了友谊。
(编辑/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