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都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最后告白”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孕育了有史以来最多的文学大师。
  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波拉尼奥、冯内古特……对于这些20世纪文学绕不过去的名字,他们是怎么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们的人生有怎样传奇的经历,他们的那些杰作是怎么写就的,他们私下里都有怎样的生活习惯,他们会读其他作家的书吗,对其他同行又有着怎样的评价,我们曾有无数的问题想问。
  所幸的是,这些问题有人已经替我们问过了,并且得到了作家本人在有生之年所作出的真实、明确的答复。这些访谈录,如今读来,即使只有文字,依旧仿佛能感受到他们说话的语调、声音,以及声音背后坦诚的内心。
→ 《最后的访谈》 全套六册中信出版社出版

  “最后的访谈”系列丛书选取了六位从不同方面定义了20世纪的作家,汇集了《巴黎评论》《大西洋月刊》等世界知名媒體对他们生前最后的访谈。他们中有两位(海明威和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有粉丝过亿的,有结过四次婚的,也有40多岁才开始写小说的……这些访谈中记录了他们对于生命、创作、爱与死亡的理解,时至今日再来看,每一篇似乎都是他们对这世界最后的告白。

海明威


  如果你老是问些老套的问题,得到的就永远是老套的回答
  海明威在其中一次访谈里谈到:“我的每部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虽然他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最经典的硬汉形象,但他一生的情感经历复杂,结过四次婚,62岁时死于那支陪伴自己多年的12毫米口径双管猎枪:他将它擦得锃亮,而后装上子弹,倒转枪身,扣动了扳机……
  他笔下的爱情故事里,男人都在孤军奋战,即使与女人有任何瓜葛,最终还是要分离。“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或许在他眼里,最好的爱情都是因为短暂才得以永恒。
  1939年到1960年,海明威生活在古巴。他将此称作为“命运归宿的地方”。当时,他住在哈瓦那郊外一座巨大的庄园,为了集中精力写作,他谢绝了任何访客。一些记者试图给他写信、打电话、托人带话,都得不到任何回复。有些人就只好径自找上门去。对这些不速之客,海明威会指出没得到答复就来“这不对”,但还是“很有礼貌”地让人进来,喝着咖啡聊上几句,咖啡喝完访谈也就结束了。书中几篇“访谈”几乎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仓促完成。
  这本书最精彩的访谈来自《巴黎评论》:在采访中,海明威几乎有问必答。因此,我们得以获取很多他的生活细节。比如:比起伏案,他更喜欢站立写作,在一张仅一平方米大的写作台上。他还会在一张写作进度表上写下各种数字,比如450、575、1250,数字比较大的时候意味着他的写作形成了突破,写得比较顺利,那么第二天他就可以出海捕鱼来犒劳自己。
→ 写稿中的海明威
→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
→ 智利作家波拉尼奥

  当然,对于功课做得不那么扎实的采访者,海明威脾气一上来也是分分钟教人做人。“如果你老是问些老套的问题,得到的就永远是老套的回答”,这就是他对某知名刊物主编的直言不讳。

博尔赫斯


  我写的东西怎么敢与托马斯·布朗爵士或是艾默生的巨著为邻呢?
  与时刻保持着“战斗性”和“对抗”的硬汉完全不同的是,博尔赫斯的访谈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太谦逊了!如此博学,文学成就如此之高,却又如此谦卑随和,每个问题他都会认认真真回答,开玩笑时也会让你知道他在开玩笑,免得对方当真。
  这本访谈录的第一篇,就是一个叫理查德·伯金的美国大学生和博尔赫斯的对谈。1968年,博尔赫斯受邀来到美国剑桥做一场讲座。理查德·伯金作为博尔赫斯的铁粉,得知消息后高兴了很久,盘算着要去见一见博尔赫斯本尊。
  博尔赫斯并没有因为对方是个大学生而有任何敷衍和怠慢,反而非常在意对方的感受。访谈才开始15分钟,他们就聊到了福克纳、惠特曼、梅尔维尔、卡夫卡、亨利·詹姆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叔本华。
  每隔五分钟博尔赫斯都会停下来问理查德·伯金:“不会无聊吧?不会失望吧?”尽管博尔赫斯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他说自己首先是个读者,其次才是个作家。他自称,自己的书房中没有一本自己写的书——“我写的东西怎么敢与托马斯·布朗爵士或是艾默生的巨著为邻呢?我只是个无名小卒而已。”“我写过的书并不能证明什么。它们是最不值一提的。”
  博尔赫斯说:“上天赐予我的一大乐趣就是和他人进行关于文学和形而上学的对话。”这种对话对他而言不是辩论,不是独白,更不是傲慢的说教,而是和他人一起求索真知的过程。在这本《最后的访谈》中,博尔赫斯从他的童年谈起,他非常坦诚地谈到他的家庭、儿时的阅读、喜欢的作家……完全可以看成是他的“口述自传”。对于在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迷宫、老虎、镜子、梦境等主题,都被博尔赫斯一一道出原委。比如说他之所以迷恋老虎,是因为他生来第一眼看见的颜色就是虎皮的金黄,他曾经盯着动物园里的老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而他失明前最后能看到的颜色则是黄色。   博尔赫斯在为理查德·伯金的访谈写的前言中非常坦诚地提到,“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原因在于“我一直自认为完成了自我表述,事实上,比起我自己独处时思考的产物,从他人那儿得到的启发也许更能让我眼前一亮”。从中可以洞见,博尔赫斯对他者尊重和始终如一的关注。

波拉尼奥


  我为那些头下夹着一本书睡觉的年轻人所感动,书是世界上最好的枕头
  在这六位作家中,智利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波拉尼奥是最晚被引进中国的。虽然,他的作品《遥远的星辰》《荒野侦探》《2666》《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等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个角落流传,但在中国知道他名字的人还是很有限。
  波拉尼奥曾说,比起成为一名作家,他更喜欢做一名侦探。他告知采访者,“我是那种可以夜里独自回到犯罪现场的人,不怕鬼。”
  和博尔赫斯一样,波拉尼奥也是一位生活在阅读中的作家,或者说是一位书斋型作家——首先是个读者,其次才是一位作家。他说,如果给我一座很棒的图书馆,或者一张去度假的火车票,没有一点疑问,我会选图书馆。有了图书馆,我的旅途将无限延长。
  认为阅读比写作重要的波拉尼奥,从年轻时就是一位博览群书的诗人、作家。他对采访者莫妮卡·玛丽斯坦坦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梅尔维尔的《白鲸》、科塔萨尔的《跳房子》、图尔的《笨蛋联盟》和《博尔赫斯全集》这五部作品几乎记录了他的一生。
  当然,如果让他继续举例,他应该还会列出布列东的《娜嘉》,卡夫卡的《城堡》和《审判》,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蒂托·利维奥的《罗马史》,帕斯卡的《思想录》等等;他小说中的人物也都是诗人和作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广泛的阅读,让波拉尼奥养成了刁钻的文学品味。他口味挑剔,对许多同行的吐槽堪称毒舌。
  他在访谈中评价聂鲁达说,“聂鲁达就是我在20多岁时假装出来的样子:不写作但像作家一样生活。聂鲁达绝大部分作品都糟糕透顶,有些真的跟传染病菌似的。但他像一个诗人那样生活,不仅像一个诗人,他表演得就像一个诗人国王。”
  但是,当他的作品遭到别人恶評的时候,他就没那么淡定了。“最后的访谈”披露了这一点,“每次我读到有人说我坏话,我就开始哭,我在地板上爬,我抓自己,我无限期停下写作,我失去食欲,连烟都不怎么抽,我去海边散步,我问海鸥‘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为什么’?”尽管波拉尼奥说自己几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但他还是很看重读者对他的书的评论——“简单地说,读者本身就感动我了。我为那些头下夹着一本书睡觉的年轻人所感动,书是世界上最好的枕头。”
其他文献
苏联海军戈尔什科夫元帅  在20世纪世界海军风云榜上,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当之无愧占有显赫之地。  他,担任海军总司令长达近30年之久,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四位苏联领导人,先后获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红旗勋章等各种高等级勋章、奖章20多枚,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一艘基辅级航空母舰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被誉为“苏联军事家”和“红色马汉”,著有《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海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的,是被实践证明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科学制度。新时代,我们要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理念是行動的先导,制度是践行理念的载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不少在军队范围内使用的军语在相关讲话、文件、新闻、交流中被广泛使用,发挥了传递信息、统一认知、协调行动的作用,体现了军语的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人民战争”就是组织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是“14亿人在战斗”,每个人都是战“疫”的一分子。“总体战”就是举全国之力,全面部署、
花旗银行的高级市場经理摩万斯因为一次判断失误导致公司损失了数百万美元。他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因为他的搭档给他提供了一份虚假情报。他的责任当然是比较轻的,而且他也是一位受害者,但是最后,只有他背着黑锅从花旗银行离职了。   他向我求助,我给他讲了“老虎二选一”的故事:   有两个人在山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第一个人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第二个人很着急地骂他:“你干什么呢?穿再好的鞋也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60多年的努力,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自然保护区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无论是在国家立法、地方立法还是在签署的各项国际条约上,都表现出我国对其建设的重视与推进保护区发展的迫切希望。但是,我们在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在疫情面前,两国共担风雨、共渡难关。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两国许多素不相识的民众心与心紧紧相连。  “宿舍管理员突然敲门,老先生郑重地双手递给我一盒口罩,边鞠躬边说:‘看你房间灯亮了,知道你回来了。看电视说武汉疫情严重,你的家乡不要紧吧?估计你刚回来,口罩也买不到吧?我这里有盒口罩,请不要嫌弃,先用着。’闻之,心底涌上一股暖流,眼眶瞬间湿了。赶紧把从老家带回的妈妈烙的南瓜饼回
近日,韩国新冠肺炎病例数持续增加。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3月12日通报,截至12日零时,韩国累计确诊病例数增至7869例。由于韩国在疫情暴发初期就采取“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措施,韩国疫情蔓延速度明显放缓。目前,大邱市医护人员存在巨大缺口,其他地方的医生护士纷纷前往支援。韩国各界也在向疫情严重的地区捐赠物资。  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期,韩国政府决定向中国提供一批疫情防控物资,对中国抗击疫情给予
当前,伊朗国内疫情严峻,感染病例增加迅速。伊朗卫生部3月11日宣布,截至当天上午,伊朗累计已有9000例确诊病例。  中国第一时间向伊朗卫生部捐赠一批口罩和核酸检测试剂盒,并派出志愿专家团队帮助伊朗抗击疫情。中方派出的团队中有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病毒学等方面的专家。他们于2月29日抵达德黑兰后,便迅速与伊方分享中国的疫情防控经验,帮助评估伊朗疫情状况和应对能力,并指导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救治、实
在比利时皇家自然博物馆门前,一位带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对记者说:“我在新闻上看到,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布鲁塞尔,记者接触的当地民众都十分钦佩中国政府和民众抗击疫情的努力和成效,感叹“不少大事只有中国能办成”。  近来,欧洲国家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不断增加。比利时联邦卫生部3月11日说,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增至314例。比利时联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部表示,由于检测试剂短缺,国家病毒检测中心的检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加剧,英国采取的旨在延缓高峰而非强力控制的应对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有关“群体免疫”的言论引起很大争议。  这究竟是英国政府依据最新科学证据做出的决策?还是面对卫生系统和经济发展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出人意料”的应对措施  英国政府此前发布的应对疫情规划包括4个阶段:遏制、延缓、研究以及缓解。随着本土病例数达新高,英国政府在3月12日宣布从“遏制”進入“延缓”阶段。  在“延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