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三要素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Wang_Gu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那么,达成有效教学成效的基本操作点是什么?本文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结合笔者在听评课中的实践和体会进行阐述,以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改善和实践行为的改进有所帮助。
  关键词:有效教学;知识起点;参与学习;成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65-1
  有效的教学有三个不可缺的要素:一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二是让学生参与学习为核心;三是给学生成功体验为追求。
  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
  奥苏泊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基础知识已经学过?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等等。比如,在教学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圆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折叠操作,通过测量与观察猜想圆的基本性质,然后让学生验证、总结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创造”出“圆”的基本性质。这种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不仅有效地巩固了原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而且有效地得出了“圆是轴对称图形”的结论;再如,学了“射线”的概念以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寻找生活中的模型,比如电筒、灯泡、太阳射出的光线等,把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和学生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质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不断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经验,尊重他们学习的起点,为他们构建新知、搭建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知识的过程,比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只管记忆,效果好得多。这样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培养了能力,同时又能更深刻地掌握了知识,使学生在不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得到发展。
  让学生参与学习为核心
  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因此,学生是否参与学习,参与的面和深度如何,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真的有效。比如,我在参加一次数学教研活动时了解到,有一位教师在试卷评讲方面的做法颇有新意:试卷发下以后,先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我更正,对于没有弄懂、不会订正的题目,向全班提出来,请求帮助。然后,让班上成绩较好的学生和那些学生结成对子,到座位上去讲解。对于一些普遍性的错误,鼓励优秀学生主动请缨当小老师,上台进行讲解。这样的安排,兵教兵,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难得用一下,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就会听得特别认真,既能达到全员参与、各取所需的目的,又能让优秀学生的思维和才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再如,关于课堂提问,我校的评课方案中有一条“每堂课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不少于5个,每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少于1分钟。”为什么提这两条呢?我们认为,思考是学习的核心。课堂上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思考,没有思考就不是有效的课堂,设计“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少于1分钟”的规定是为了让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优化思维,防止“启而不发、导而不行”的假教学行为,避免教师一言堂导致的学生“被学习”的无效状态。
  给学生成功体验为追求
  上海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刘京海认为,对学生来说,“失败往往是失败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他认为,“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植自信的种子,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是否学得会。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处于“听不懂,不会做”的境地,那么学生的自信、兴趣、求知欲、成就感等积极因素就会逐渐丧失殆尽,导致的结果是“不想学了”,“哀莫大于心死”,从根本上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他们构建自主实践成果的展示平台,使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我能行!”。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刘明远教授在作学术讲座时曾提到过一个案例:有一次江苏教育考察团到美国听一节小学低年级的课,讲的是3 5=?,当时老师就让学生猜想,有的学生说是4,老师请他再想一想,有的说是6,得到了表扬,最后由一名学生说是7,得到了老师的极大肯定赞赏。当时听课的人都感到非常奇怪,明明是错了怎么还会得到肯定呢?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课后与老师进行交流,美国的老师说:“7是最接近正确答案的,他们在猜想的过程中正在逐步接近正确值,说明他们正在采用正确的思考方法,至于3 5等于几,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慢慢地学会的。”当然,这种方法是否真的科学有效,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老师能不吝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把学生的精神愉悦、成功体验放在了学习知识本身之上,这对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分析了死区对SPwM逆变器的不利影响以及死区效应的产生,提出应用Motoroh DSP56F800对死区进行补偿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其实现机理、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此
摘 要:足球运动是当前世界上最盛行的团体运动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立足于当前初中足球教学的现状,依据新课标对初中体育改革的要求,对初中足球的教学与训练方法进行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足球教学与训练,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