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妍,为何成宝洁之痛

来源 :财经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ongt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洁3年酝酿推出的润妍品牌,为何无奈地坠落
  
  宝洁公司作为世界著名的实施多品牌战略的企业,其品牌经营之道一直为业界所称颂,成为营销经典教材。可是2002年,宝洁在中国却打了一个败仗,其新推出的洗发水品牌润妍(Ascend),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便无奈退出市场,成了宝洁旗下在中国失败的第一个品牌。
  润妍是宝洁旗下唯一针对中国市场原创的日化品牌,也是宝洁利用中国本土植物资源生产的唯一系列产品。润妍曾经被宝洁寄予厚望,视为宝洁全新的增长点,无数业内外人士对它脱俗的形象与广告赞不绝口……但今天,被普遍看好的润妍已经全面停产,退出市场。
  2002年4月,润妍全面停产,然后逐渐退出市场。 一个产品、广告与形象都不错的品牌,为什么这么快就走上不归之路了呢?
  
  迷恋调研错失时机
  3年推出一个新产品,有人说这是宝洁对于新品牌研发和推广的谨慎和认真。但市场容不得反应迟缓,宝洁酝酿润妍这3年时间里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延误了战机。
  1997年,宝洁公司就提出中草药洗发水的概念,提出了研制中草药洗发水的要求。然而,由于中草药洗发水的配方研制只针对中国市场,在全球来说属于优先级比较低的项目,这件事情就一拖再拖。
  直至两三年后,由于洗发水市场整体竞争的不断加剧,宝洁急需新的业务增长点,才开始大规模的进入这个有巨大潜力的细分市场,可惜已错过了品牌推出的最佳时机。由于全球化的产品战略与本土化消费需求的矛盾,宝洁无疑损失了巨大的潜在市场收益,为竞争对手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1998年,“植物一派”、“黑头发,中国货”的开拓者重庆奥妮,和奥美合作后,投入巨资推广当时表现不佳的奥妮皂角,因为广告投入过大,而销售效果远不如预期,致使重庆奥妮现金流紧张,被迫停止广告投放,当年重庆奥妮市场份额急剧缩水。曾被奥妮牢牢占据的“植物”、“黑头发”概念市场,此时出现了空白。
  这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会。而这时,宝洁仍然在做市场调查,想从数据中研究出一个能够将消费者最大限度圈进来并将对手一网打尽的策略。而在它专心致志研究市场的时候,它的老对手联合利华抢先推出了夏士莲黑芝麻洗发露。
  对于黑发概念,夏士莲通过强调自己的黑芝麻成分,让消费者由产品原料对产品功能产生联想,从而事半功倍,大大降低了概念传播难度。可以说,夏士莲的成功是因为捕捉到了奥妮留下而宝洁尚未进入的空白。如果宝洁在奥妮退出的短时间内能够将润妍推出,或者在奥妮还健在的时候已经推出,那奥妮的退出也许正好成就润妍的植物洗发水领导地位,而不会让夏士莲轻而易举得手了。
  宝洁注重市场调研当然是好的,而做好调研也是宝洁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宝洁却忽略了一个现实的市场影响。市场战略上有一条规则,不能放弃战略,但是当机会大于战略时,一定要把握机会。不知宝洁让夏士莲抢走了机会是因为没有看到机会,还是因为宝洁注重市场调查的规定已经让其陷入了教条主义?
  3年的苦苦等候,宝洁终于将润妍推出。为了扩展润妍的产品线,增加不同消费者选购的空间,润妍先后衍生出6个品种以更大程度覆盖市场,可此时市场地位已经尘埃落定,润妍的迟到注定了要尾随在夏士莲之后。
  润妍面世两年里,夏士莲黑芝麻洗发水已成功填补了奥妮首乌留下的市场空白,而宝洁却对表现不佳的润妍丧失了信心,2001年5月收购同样以植物配方为概念的“伊卡璐”取代了润妍的位置。
  
  广告概念错位
  虽然“润妍”以倡导“黑发美”的领导品牌形象出现,在品牌推广上也尽可能地表现出相当高端的形象与紧扣品牌特色的特征,但是由于概念诉求与目标消费群错位的缘故,最终功败垂成。
  应该说,从孕育开始,“润妍”品牌就是一个继奥妮推出“健康、黑发”概念之后的延续产品,这一部分人群已经具有对黑头发的认知和使用习惯,也是品牌切入最为经济的办法。但不知是不屑于跟随还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过于自信,宝洁居然舍弃了已经存在的市场而“另辟蹊径”,将目标人群定位为18-35岁的城市高知女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润妍具有唯美的广告形象和唯美的视觉冲击,其包装也是素雅和高贵的。
  但问题是,这部分人群是否是真正的购买者?当然,我们并不怀疑宝洁长达3年之久得出的调查结论,这一部分人群在调研时也必然表现出对黑头发的向往,但这是不是真正购买的理由。
  让我们来看一下通过“黑头发”概念成功的例子。黑发市场的竞争者除了最早提出此概念的重庆奥妮,还有联合利华的夏士莲,前者是以“植物”为主打,后者则以“黑芝麻”为诉求,均给了消费者一个明晰的黑发理念。
  


  重庆奥妮最早提出了黑头发的主张,但是经由调研得出的购买原因却是因为明星影响和植物概念,而夏士莲黑头发的概念更是建立在“健康、美丽夏士莲”和“黑芝麻”之上的,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黑头发”是否是真正的购买诱因?
  再来看一下它们所针对的人群,基本上都是大众化和普通的家庭使用者,这部分人群具有务实消费的特点,而“黑头发”是与生俱来的特质,符合她们在基础护理层面的直接效果和心理联想。
  反观润妍的人群,属于社会阶层当中的潮流引导者,她们的行为特点就是改变与创新,随着时尚的不断发展,其发型与颜色都在不断变换,在她们眼里,多种颜色当中也许黑色才是最守旧的一种。
  深层次地分析发现,“黑发美”或许也是这个群体的需求之一,但是绝对还不能构成这个消费群体购买“润妍”洗发水的真实诱因。消费者真正的购买诱因更多的集中在植物、天然或品牌形象上,而“黑头发”的作用并不明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黑头发”仅仅是符合现有消费者的认同和情感联想,而其它的支撑或利益才是购买诱因。
  但在润妍的宣传中,消费者只明白“黑头发”的概念,对其中是否含有植物配方知晓很少。润妍在大量的推广中并没有把消费者最重视的利益点突出来,这就使产品脱离了根基,轰轰烈烈的广告中掩盖了产品特性,只留给消费者一幅美丽却苍白的图画。
  于是,问题出现了。将目标人群锁定为城市高知女性,却仅仅提供“黑头发”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看夏士莲广告的有24%左右的人愿意尝试购买,而润妍不过2%的原因。
  
  试图改变消费习惯
  润妍的失败,从产品本身来说,与中国人洗发习惯相左是其中一个原因。润妍推崇先洗发后润发,采用的是和主流产品不同的剂型,需要经过洗发和润发两个步骤。这种产品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主流,但现在不是主流。试图改变消费者的习惯,无疑是润妍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
  市场调查表明,在欧美、日本、香港等发达市场,约80%左右的消费者都会在使用洗发水后单独使用专门的润发产品。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即使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只有14%左右,全国平均还不到10%,这说明国内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认识到专门润发步骤的必要性。从出发点来说,宝洁推出润妍一方面是借黑发概念打造属于自己的一个新品牌,另一方面就是把润发概念迅速普及。
  宝洁的做法之所以没有奏效,是因为国人对于洗发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因此启动市场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润妍想要长久生存下去,需要教育的成本和时间是必要的。可是宝洁已经等不及了,不想让润妍这样一个针对本土这块小市场的品牌再浪费更多的精力。于是在收购了伊卡璐之后,润妍很快被打入冷宫。
  
  营销渠道缺少支持
  强有力的营销渠道一直是宝洁公司的强项。宝洁进入中国市场十几年来,能够使旗下品牌在中国市场拥有众多忠实消费者和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与其强大的分销系统和科学的渠道管理密不可分。但是随着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宝洁的四大品牌已经成为主导渠道的代表,在宝洁大把赚钱,店大欺客的背后,每年固定6%左右的利润率成为渠道商家最大的痛。
  许多经销商只是因为消费者指名购买的原因,不得不做宝洁的产品,但也仅仅限于在四大品牌范围内,润妍作为一个新上市的品牌,当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于是思维定式造成的利益矛盾就十分明显了。
  一方面,润妍沿袭了飘柔等强势品牌的价格体系,在这种价格体系下,经销商没有多少利润;另一方面,经销商出于销售额的考虑,不能不做。但新品牌润妍的价格政策,则无疑会导致经销商对其采取抵制态度,致使产品不能快速地铺向市场,有广告见不到产品的现象在宝洁也出现了。
  一些当时代理宝洁的经销商总结润妍失败的原因就是只注重广告拉动,而忽视渠道推动。一贯作风强硬的宝洁,当然不会向渠道低头,而渠道也不会积极配合宝洁的工作,润妍与消费者接触的环节被无声地掐断了。脱离了经销商渠道,润妍就失去了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自然不可能被消费者所选择。
  因此,虽然由于宝洁一贯的渠道运作作风和创意,致使润妍在高空广告以及强势的社会公关活动推动下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但却由于渠道分销商配合上的软弱,致使润妍最终功亏一篑。
  润妍退出市场,对于财大气粗的宝洁来说,这或许也可视为一次新产品开发的尝试,相对于宝洁的全球目标,润妍试错的代价并不算惨重。然而,作为一个新产品上市之前诸多因素的失算,宝洁是否也认真考虑过?
  责任编辑:宰守鹏 邮箱:zaishoupeng@sohu.com
其他文献
在印度,最可怕的事情是雨季迟迟不至。罗伯特·卡普兰在其著作《雨季》中称,全球变暖更导致雨季不规律,这“可能意味着灾难”。印度近一半人口,即约6亿人仍靠耕种为生,而该国近三分之二的田地都没有灌溉系统,必须依靠降雨。假如降水不能如期而至,数亿人的收入将大跌。食品价格将上升。而且,由于印度是粮食生产方面的新兴全球巨头,大米出口量全球第一,印度干旱可能推高全球米价。  印度人每年都要等待雨季来临。初夏,好
期刊
“萨碧塔是谁?”萨碧塔·德维抛出上述问题时,我正注视着她。当时,她正在描述自己在加尔克汉德邦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加尔克汉德邦是印度最贫穷的邦之一,在这里,萨碧塔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中。她告诉我:“村里人都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她与外界的联系完全得通过她丈夫:她同谁说话、买什么东西、什么时候(以及能否)去看医生,都是她丈夫说了算。除了自己的孩子,萨碧塔接触不到任何人,可谓与世隔绝。  古往今来,这种格
期刊
俄罗斯历史上是欧洲国家,不管从文化、政治还是经济上来看。在技术层面它非常依赖欧洲,并且想要追赶最发达国家的时候,俄罗斯都会沿袭欧洲的做法。政治上俄罗斯认为自己是18世纪初期以后欧洲权力游戏的一部分。因此,俄罗斯的“欧洲性”或“大西洋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精英都非常向往欧洲的生活方式,直到今天,一提起奢侈,俄罗斯人就会想到欧洲质量或标准。很多富有的俄罗斯人在欧洲购置房产,现在有接近3
期刊
2015年10月5日,美国等12个国家宣布达成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这一所谓的“面向21世纪的综合性高标准”协定,由于排除中国的参与,将已然推行若干年的亚洲经济一体化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亚洲经济一体化,泛指以东北亚和东南亚为基础的亚洲经济融合。南亚个别国家有适度涉及(如印度),但仍围绕东亚来进行。亚洲本是一个非常分化的区域,各
期刊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小微企业在增长和就业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仅仅今年以来,国务院就分别在4月、5月、7月和9月召开相关常务会议,要求对小微企业发展给予相应支持。  然而,之前国内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却更多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孤军奋战,不但缺乏企业信用大数据进行有效支撑,而且财税投入也相当有限。  相比而言,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积累了更多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财税政策发
期刊
央地关系的改革不可能一次定终身,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协调机制,不断去协调磨合,不断地向前发展  所谓地方自治就是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财产权和一级举债权,然后有一套自我约束机制,自我约束债务。不然的话,所有的风险最后都会推给中央政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点有二: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按照我个人的理解,
期刊
诺斯先生走了,留给世人的思想遗产是他的十几种著作和数十篇论文。诺斯一生提出了诸多理论,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以及晚年与他人一起所共同提出的暴力与社会秩序理论。这些理论组合起来,可被称作诺斯的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要理解诺斯教授本人的理论贡献与思想价值,还要从他一生理论研究的轨迹对其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做一整体的把握。诺斯在大学期间是公认的马
期刊
帝亚吉欧几乎所有的并购都以掌控洋酒行业顶级品牌为最终战略目的    夜幕降临的都市,激情方刚刚登场。在知名或不知名的酒吧,陶醉的中产、小资们,可能未曾注意到,他们彼此酒杯中的威士忌,很可能都来自于同一个酒业集团。因为它拥有众多洋酒世界第一品牌,这就是来自英国的帝亚吉欧集团(Diageo),一个掌控世界夜生活的王者。如今这个世界第一烈酒帝国,坚持“正确做第一”的经营哲学,正全速进攻中国市场。   从
期刊
奥迪工程师托马斯·穆勒驾驶其奥迪A7汇入驶往上海方向的车流中后没多久,汽车仪表盘上就有信息提示现在可以使用“辅助驾驶”功能。穆勒先生按下方向盘上的一个按钮,并将自己的手从方向盘上挪开。汽车开始自动驾驶,并奇异地自动随着车流爬上一座桥,向市中心驶去。  无可否认,这只是自动驾驶一种有限的形式:汽车一直在同一条路上行驶,通过摄像头和一个“LiDAR”激光雷达扫描仪来察看车道行驶标志,并与前车保持固定车
期刊
英国从来不乏世界级文人,在社会大转型、思想大爆炸的19世纪英国更是如此,其中之一是作为神童进入人们视线的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他在作为政治家形塑英国历史的同时,作为文学家、历史学家范式性地建构了英国历史。  “造就一个中间阶层”  1800年,麦考莱出生在莱斯特郡的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亲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殖民地官员,母亲曾是宗教作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