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韩蕲王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son80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有十数余年的时间了,或应因公务来绥佳宾之约,或因本土朋友聚会,酒席宴间、寻胜访古途中,每多以“绥德汉”之缘由、涵蕴为问,我无不为之倍多窘困:“绥德汉”,怎能以片言只语了得?!凡此境况,我只好援引宋·蕲王韩世忠类比,恳请客人、朋友于闲暇时去研读韩世忠之生平传略!
  我所以如此指说,其原由只在于我大半生的感受;即:绥德这一方热土地,或古或今,堪称精神家园者,唯民风习俗中崇祀韩世忠神灵这一事象,别无他!而今,慨叹年逾花甲而屆古稀,总觉得此生尚有一份未了情难以释怀;即:身为绥德汉子孙后代之吾辈,却对“绥德汉”不甚了了;这,不能不说是我绥德人的一大哀叹!执著于此情此念,浅见如我偏又更萌生哀叹:当此新世纪,中华民族诚然以大国巨人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伟大中华之泱泱十数亿人群,或为官方、或为民间,最缺憾的亦恐怕是绥德汉韩世忠式的臣、民太少太少;这,又岂止单是我绥德人的一大哀叹?!
  即因此,愚冥如我确切乎每多追念蕲王;由是,遂有此命题文稿分述如下——
  
  且为“泼韩五”一辨!
  ——追念篇之一
  
  宋史以及宋、元、明时有关韩世忠的传闻、笔记文本中,差不多都说到韩世忠于少年时有“泼韩五”这一称谓。可笑亦可恶者,时越数百年,而今竟有“文人”因此撰文,确指韩世忠于青少年时是一个“市井无赖,甲级流氓”。面对如此恶言诋毁者,惟惭愧我辈太孤陋寡闻,真不知道如此文人先生身居何地,其德行又属哪个等级?
  但凡留意或看过宋代史籍的人都知道:韩世忠出生于宋·哲宗元佑四年己酉(公元1089年农历4月16日),于徽宗崇宁四年春(公元1106年)籍入戎伍;其时只十八虚岁,尚未结束少年时代。当年的绥德父老为什么说他“泼”?窃以为当初的州城父老选择这一个“泼”字极有分寸、极准确生动。“泼”者,仅泼辣、泼蛮而已,其含义只在于赞许少年韩五有胆魄,言行举止无所顾忌亦无所畏惧,与“无赖”、“流氓”并不沾边!试问:这个正值少年之季、尚未涉世的小韩五,敢于搏杀巨蟒、煮肉而食,敢于揭榜邀赏、降服伤人害牧之野马,敢于只身深入响马洞中去探险,你说他泼不泼?更何况,当此岁月中,韩五早已练就一身好武艺,每当边衅频临,故土家园遭受异族侵害时,竟甘以“乡勇应募”去直面生死拼搏、斩馘来犯之敌,“期于战获鬻级以偿。”于此,且不说他杀巨蟒、降野马唯有益于一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了无侵扰当地官家民间利益之过失,且不说他“以乡勇应募乡州”捨身去保家卫国之举宜当称诵;后生我辈只恳请读者注意这“期于战获鬻级”六个字是什么意思!
  原来,少年韩五不单嗜酒好拳;而且,为人特崇尚义气,经常领上他的穷哥儿们入酒肆饭铺去浪吃浪喝,待酒足饭饱之后,只一声“账记在我名下”便拍屁股走人去了!这样的欠债何年月偿还?这“期于战获鬻级”六个字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难怪时至今日,在我绥德父老中,尚有人用“韩五的钱——钱是好钱,有年没月!”这么一句歇后语来譬喻虽身处贫穷且崇尚信义、概不赖账的欠债者!韩五甘自掂上人头去玩命沙场,试身手于刀枪丛中,只是为了邀功償还他所贳欠下的酒饭钱,这样的少年儿郎,你说他泼不泼?
  执此,后生我辈更相信为我绥德父老口耳相传的“泼韩五”则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即:韩五出生在古州城南关砭上的一个破瓦窑里,四个哥哥相继死于瘟病(按:足以证明韩庆、贺氏夫妇当年家境之窘逼状况,偏偏有幸又生得这么一个蛮悍不羁、野性子韩五儿!);这韩五稍长大后越发蛮野,时不时翻墙揭瓦、惹事生非“胡”作害哩!可凡是遭他作害的,都是那些为富不仁、强权霸道人家;对弱小贫苦人家,韩五从来不欺侮。“麻石头街上绊坷多,挨打受气的尽是乡里人!韩五是乡里人,却不认这个理。那怕是天王老子地王爷,平白无故欺侮乡里人,只要叫韩五碰上,他准要插一条腿进去,硬要为乡里人撑腰壮胆,添一顿拳脚,争一份道理!正因此,凡骂说韩五是“泼皮”、“无赖”的人,多是州城中那些有钱有势、多有作恶的人家①”……
  至此,关于韩五之“泼”,后生我辈不妨论断曰:这一别名,正是当年的绥德父老用平民百姓自身的眼光和语言来审视、赞许少年韩五是一个血性男儿!而他这一份“血性,”既来自其先天血缘,亦同时为绥德这一片热土后天所滋养!为此,不妨请看如下两点:
  (1)史载韩氏家族由晋入陕,落户于古州城南纸坊沟村。韩世忠之“曾祖讳则,居乡以义侠闻,家故饶财,赈贫药病,多所全活”②。又据绥德父老口耳相传,韩世忠祖上所以家道败落,是因一场瘟疫所致。经这次劫难后,韩氏三代只留下韩庆夫妇一家人,被逼流落于砭上,寄身于破瓦窑中。执此,可不可作如此推断:在这一场瘟疫漫延中,以义侠闻名的韩则老人,为了邻里乡亲,不惜泼出了自家所有,来与这一场灾难抗争,致使自家尚且富裕的产业终于败落。历史长河,岁月悠悠。在我绥德汉人群之中,并不乏如此事例。譬如,清·光绪三年大饥,四十里铺乡绅顾生德独力捐赈,济该铺左、右四十余村,自三年冬至四年春,家产几尽,该生因忧而卒,铺民德之,共建功德坊以示不忘。顾生德之高风亮节,也许与韩则老人一脉相承、前呼而后应。说少年韩五的“血性”来自先天,自有其祖宗遗风,先辈血缘在。还可援引其十八岁籍入戎伍为证。崇宁四年,西边多事,军府校艺,少年韩五以骑射绝伦、力挽三百斤铁胎弓之惊人技艺而被选入军伍,这当然是件十分光彩的事儿;但是,当即便要随从党万所部去出征银州。韩庆夫妇自然会想到韩氏家族的独根苗儿韩五此一去意味着什么?于是,心怀顾虑,表示不同意。然而,只经儿子“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取公侯,岂可龊龊自守?”如此一激励,老父亲便“奇其志,乃听去。”由此可见,这位韩庆老爹不也系“血性”人欤?
  (2)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古绥德州“地近边陲,俗尚强悍”。“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是古绥德地域的历史写照。而且,地土贫瘠,自然灾祲频仍的险恶生态,造就绥德人不强悍则难以生存,难以自保;无侠肝义胆则难以偕力结群,抗御灾祲与异族入侵。史载韩世忠少年时即酷爱武功,整日与其同年哥儿们戏槊于二郎山上;其实,后生我辈认为那是古绥州一方民风中的少儿游戏习俗,与古、今之绥德人习惯以大秧歌为乐然也!尚记得,时至民国,古绥德州地域民风依然有重武轻文遗风。赵雄因撰“韩蕲王神道碑”文而追述当年绥德州地之历史渊薮,曰:“自起、翦以来,山西出将,尚矣。呼吸风雷,动摇山岳,战胜攻克,卓然以勇略闻者,班班不绝于册书,”诚哉斯言!尚在唐初,则有我绥德汉张平高从李渊反隋,后因功封肃国公,死后又追封为罗国公,入祀州城文庙乡贤祠中;晚唐则有绥州刺史高思祥,世代为边将,绥民念其功德,于其死后,就在高氏祖籍古州城南三十华里之淘沙川岸,为其建立专庙,每年香火祭祀。于此,更应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当在韩世忠出生前之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2年,距韩世忠即将出生也恰好七年),有高思祥之后世孙、累功授官六宅使、鄜延路钤辖、宁州刺史、荣州团练使之高永能战死于永乐城。这位共为绥德州地万民百姓视为保护神而为西夏军旅闻风丧胆的高老将军,西夏王国竟不惜以偿金与其等身的价码召令部下或擒俘、或斩首,不幸于此永乐城大战中只因受制于监军太监徐禧,面对全军覆灭,竟拒不“从其孙昌裔掖之从间道出”,只好在“吾自结发从事西羌,战未尝挫,今年已七十,受国大恩,恨无以报,此吾死所矣”如此一席长叹之后,“易一卒敝衣,巷战而死!”高老将军之死,竟是那么慷慨悲壮,那么义无反顾!绥德父老念其生前恩德,敬为神灵,同与其先祖高思祥俸侍于一庙,勒石树碑,以祈永垂!至元帝国,出于笼络汉民族之怀柔政策,于世祖忽必烈之至元三年间,特诏赐高永能祖孙之神庙香火地三十顷,以期恩养祭祀于不绝!
  绥德民间有“泼韩五”于《响马洞里得天书》传说故事,而淘沙川高永能祖孙之神庙恰与响马洞相距仅止一箭之遥,不难想像,高永能祖孙辈之忠义勇武的故事,又岂能不对天生“血性”、嗜好武功的韩五有更多的激励?(按:王树才先生所著《蕲王韩世忠传》中说韩五曾寄身于华岩寺中习文练武一整年,疑即在高永能之神庙中!)至此,不妨结论曰:少年韩五之“泼”、之蛮悍、之“血性”,也同时为古绥德州之地域人文、民风习俗所造就,既是“泼韩五”之独特个性,亦是古今绥德汉之共性!为此,后生我辈于此篇末亦不妨寄语曰:那些个着意诋毁韩世忠少年时是“市井无赖”、“甲级流氓”的文人先生们,还是去多读一点儿历史,多走访一些儿地方,而后再来舞文弄墨,也许会少些许胡说八道,少惹引读者入目反胃、蝇呕不尽而已!……
  
  注:
  ①参见《绥德文库·民间故事卷》所辑《韩世忠传说故事》之一:《泼皮韩五》篇。
  ②参见赵雄所撰《韩蕲王神道碑》。
  
  文死谏,武死战!
  ——追念篇之二
  
  十八岁许身戎行,矢志报国,是韩世忠人生履历中至关重要的一大跨跃。如前文所述,韩五虽以“泼”闻名于世,但也同时令人明显地感知到:历代绥德汉所特有的人格魅力诸如轻钱财、重许诺、尚义气、志存高远等,少年人韩五无不具备。“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取公侯,岂可龊龊自守?”这,既是他从军伊始的人生宣言,亦是他许身戎伍后的最高追求!而这,也正好与历代封建帝王要求文武臣僚必以“文死谏、武死战”为最高行为准则合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者是也!
  自崇宁四年入编军籍伊始,至绍兴十一年(公元1142年)十月罢官归隐,可以说,其间之三十五年月,韩世忠无时无刻不在为江山社稷之存亡,百姓生灵之安危而运筹帷幄、喋血沙场。孝宗朝礼部尚书赵雄为蕲王所撰万言神道碑记,追述其一生战绩有曰:“摧劲敌如拉朽、芟剧盗如刈菅,大战数十,小战数百,封功盛烈,光照古今,”“秦、汉而下,可以言智谋、忠义如古名将者,若诸葛亮、郭子仪、其庶几乎?”正因如此,高宗皇帝不但一而再三以官爵赐封,且以御书“忠勇”大旗、功推“中兴武功第一”等褒奖以示恩宠。孝宗帝更以“中兴佐命定国无勋”冠其碑首,盖棺定论。窃以为或古或今,对绥德汉韩世忠的一生,再没有谁能比孝宗、赵雄君臣二人更了解、更熟悉!万言碑记字里行间充满敬仰之情,确切乎出自赵雄的一片真心;至于所述高宗皇帝累示“宠爱”,抑或亦发自肺腑,后生我辈则大不以为诚然如是!余每读《宋史》、《南宋纪事本末》等史书以及此万言丰碑,我蕲王叱吒风云之英雄形象、忠勇无畏之凛然正气,时不时跃跃然如在眼前,令我欣慰令我敬,遗憾不能与其同年月共干戈;然而,每读至诸如“周身刀枪箭斑如刻画,十指仅全四指”、“王穷追不己,贼伏溃卒数千,出我不意。王不及介胄,上马趋之,矢石雨下,臂、指、吻、鼻中四镞。王怒,折弓箭,拔刀径前。”“王令中军曰:‘今日当以死报国,若面不带数箭者皆斩!’士殊死斗,……王瞋目大呼,挺刀径前”等句、段,书生我辈遂不忍卒读而倍多伤感叹惋!我绥德汉韩世忠,身为统帅,每临阵总是身先士卒、置生死于度外,所为者何?“武死战!”武死战又为何?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君君臣臣!背负沉重的儒家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绥德汉韩世忠在生死关头,只能如是!
  然而更令人伤感叹惋的则是:韩世忠位极人臣,虽不在文僚之列,却也诚然无愧此“文死谏”经咒!
  众所周知,徽,钦二帝入虏为质。中原沦丧,当此民族危难、国将不国之际,唯天下兵马大元帅赵构驻军于济阳,算是大宋王朝余脉尚在。即此时刻,首先是我绥德汉韩世忠领所部赶至济阳劝进①;金人当然不给北宋王朝残部以喘息之机,“纵兵逼城,人心汹惧,王据西土台力战,虏稍却。异日再至,而酋帅白马三郎以众数万薄城。”其时,韩世忠所部将士仅千人,与贼遇,“即单骑突之,斩酋帅以还,部兵乘胜鏖斗,虏众遂溃,南京解围。”值此机会,韩世忠再次“诣济阳劝进,遂扈跸如南京”,赵构由是即皇帝位,史称高宗。从此,始有偏居江南一隅之南宋。请读者注意:即此时月,韩世忠便奏请赵构老儿“移跸长安,下兵收两河②”。宋书以及赵雄所撰之万言碑皆以“朝议不从”为之掩饰。窃以为只怕是并非“正宗”的赵构(按:赵构与钦宗皇帝乃堂伯关系!)首先不可听从!
  或问断言“掩饰”一词何所据?
  后生我辈曰:据在史实!有关韩世忠眷念故国故土情深意笃之文字,宋、元史册中累见不鲜。故国故土,诚为韩世忠时时事事不能忘怀,正因挚此深情,面对十万、数十万之金兵来犯,韩世忠总是置生死于不顾,每战告捷,总是不忘“陕西诸路乃出兵产马之地”,恳请高宗能幸驾长安,以图恢复大计。为元初丞相妥妥所纂之《宋史·韩世忠传》中更有这么两节文字,曰:
  于绍兴七年,“金人废刘豫,中原震动。世忠谓机不可失,请全师北讨,招纳归附,为恢复计。会秦桧主和议,命世忠徙屯镇江。世忠言:‘金人诡诈,恐以计缓我师,乞留此军蔽遮江淮’,又力陈和议之非,愿效死节,率先迎敌,若不胜,从之未晚。又言王伦、蓝公佐交割河南地界,乞令明具无反覆文状为后证;章十数上,皆慷慨激切;且请单骑诣阙面奏,帝率优诏褒答,后,金果渝盟,咸如其言。”
  “金使萧哲之来,以诏谕为名。世忠闻之,凡四上疏,言:‘不可许!愿举兵决战,兵势最重处,臣请当之!’又言:‘金人欲以刘豫相待,举国士大夫皆为陪臣,恐人心离散,士气沮凋。’且请驰驿面奏,不许。既尔伏兵洪泽镇,将杀金使,不克。”……
  后生我辈每读至此,莫不为我绥德汉韩世忠审时度势、忠心耿耿热泪浸心!这,决非是我辈书生多情善感,徒为走书诓戏而轻抛儿女之泪!执此,不妨就上述摘引文字略加评述,相与读者共砌磋;曰:绍兴五、六年中,涟水,淮阳等大小战役,金兵以及伪齐来犯之敌,莫不累战累遭惨败,逼于韩世忠、岳飞等将领之不可征服,金人素性撕破面皮,废弃儿皇帝伪齐刘豫不再依靠,进一步将“以汉治汉”之诡计深入至南宋朝廷、高宗身边,专打以秦桧为首的“内奸”牌。秦桧夫妇先后从大金国回归南宋,古今史学界多有质疑文章定论:货真价实的内奸!南宋臣民莫不心明肚知,何皇帝老儿高构却能视若股肱、言听计从?说白了,唯一的“天机”即是赵构老儿不願乃至害怕失去屁股下坐的那一把龙椅!韩世忠累言迎还“两宫”,黄天荡大战中金兀术眼见死无归路,可怜兮兮地一而再三直面乞求韩爷能给他一条生路,得到的答复,只有两句话:“但迎还两宫,复归疆土,归报明主,足相全也!”倘若“两宫”迎还,你将赵构老儿如何格置?反视秦桧力主和议,直至公然敢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父子,其嚣张何至于此?窃以为,秦桧手里定有如此一张“底牌”:你高宗若不屈从“和盟”,徽、钦两宫立马即可从北国返回!(按:返回的徽、钦二帝,又能何为?历经近十年阶下囚训化生涯,恐怕要比刘豫兄弟还要儿皇帝!)秦桧完全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高宗皇帝:与其让徽、钦二帝回来做伪皇帝,你做岂不更好?你做皇帝,尚可给南宋王朝保一点面子,你何乐而不为?赵雄万言碑中亦隐隐约约地透露出秦桧敢于力主和议的个中“玄机”;即:“时、桧主和议甚力,自大臣宿将万口附和,王独慷慨泣涕上章以十数,为太上开陈和议不可之状。”敢问此“自大臣宿将万口附和”九个字的潜台词是什么?孝宗朝的赵雄只能点到为止!慨叹只因一个“忠”字,既成就了我绥德汉韩世忠名垂青史,同时也误我绥德汉韩世忠尽管奏章十数上,连续乞请“单骑诣阙面奏”、“驰驿面奏”,均被赵构老儿婉言拒绝,逼于无奈、激愤至极,“遂抗疏言桧误国”,“连疏乞解枢密柄,继上表乞骸”。倘若高宗皇帝当年对绥德汉韩世忠的“恩宠”确切有真情在,只一场主和、主战之争,又怎么能未几时月我绥德汉韩世忠遂被“罢为醴泉观察使”,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一驴,从二、三童奴,负几杖,操酒壶,尽兴而返,平时将佐部曲皆莫见其面。”②仅这了了数语,背后更深沉的“隐藏”未被(按:也不敢!)孙觌揭破!后生我辈依然认为大有“掩饰”可说!
  当此时刻,唯韩世忠自己心里最明白:他与高宗皇帝、秦桧奸贼业已彻底处于水火不容之境况!(按:可参看《韩相爷忍辱负重》传说故事)所幸者,高宗、秦桧不能亦不敢再杀韩世忠了(按:只留一个韩相爷不动,对安定军心、民心大有好处,高宗老儿要用韩世忠堵天下人的口舌!);你韩世忠不是自己上表“乞骸骨”吗?正好!封你一个虚荣福国公,依然“奉朝请,节钺如故。”这节钺如故又是什么意思呢?节钺者,即符节与斧钺;前者指说文武官员所执掌之印、符,后者指说不同官职出行各所具备的仪仗,此刻所说仅有空名虚誉的韩世忠依然“奉朝请”、“节钺如故”乃至崇赐为国公,仅只是掩人耳目而已!敢问:既然节钺如故,为什么要将韩世忠亲手选拔、训练、组建的背嵬军划拔给张俊统领?又为什么要将其府库“所积军储钱百万贯、米九十万石、酒库十五”统统“归于国”呢?难道韩世忠被夺了兵权,其部属建置、将佐就不必再备有军需粮草等项支应了?依元·妥妥所纂《韩世忠传》之言,似是韩世忠自己交给了国库,而赵雄碑记却对这件事讳而不言,为什么?窃以为,其“归于国”之历史真相应是“抄没于国!”岳飞父子被害,连家产都全部抄没殆尽,只抄没(按:或者是勒令限定时日上缴国库)你韩世忠帅府的财资也算是给足面子了,此为其一!韩世忠传末附有其子韩彦直小传,你看宋高宗赵构老儿当年对小小年纪的彦直是何等地痛爱哟!彦直绍兴十七年登进士第,十八年调太社令,二十一年世忠薨,便立即“出彦直为浙东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比之岳云、张宪同被杀害,对你韩世忠也确实是给足面子了;此为其二!如此关节要领,赵难又为什么讳而不言?不妨简以一言敝之:为尊者讳而已!
  关于韩世忠罢官而后晚年(按:悠悠十余年时光)之境况,关键要领处,赵雄亦只能“含蓄”或言辞闪烁!不妨请看:曾几何时,为岳飞父子、为和议事,妻子儿女危惧其惹祸家人,乘间劝阻,韩相爷竟斥责曰:“今日明知其误国,乃畏祸苟同,异时瞑目,岂可于太祖官家殿下吃铁棒耶?”直至敢于独自伏兵截杀和议来使之非常举措而以行代言,为什么竟会于此转眼之间便“从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或问你对韩爷此时此刻的心态又作何解说?曰:韩世忠既已上表乞骸骨,显属表示了他对赵构老儿和秦桧权奸之流专权下的南宋王朝的彻底决裂和最强烈的抗争,“从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事”,自是不愿再干系太祖官家、不愿再触及往事、不愿再招致类似岳飞父子被害的悲剧重演、不愿连累曾与他同生死共干戈的将士等诸多心态使之然;而这,仅只是韩世忠之主观一面。客观方面呢?相当年他少小年岁,只因杀巨蟒、降野马等“蛮悍”事,那绥德州官老爷宁愿送他去从军,而不愿留他在身边,为何?而今,尽管韩爷已被解除了兵权和相权,可他人尚健在。你说,赵构老儿、秦桧之流能睡得安稳吃得香甜吗?即请品读孙觌铭文未尾这几句话:“今以菲才承辅枢,极进陪国论,实怀危溢之惧,所冀天慈,俾解将相之官,以祠官奉朝请,日望清光,不胜区区重愿!”韩世忠如此委婉言辞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孙觌只以其当时凄凉而灰色的“人生”予以指说:“时,跨一驴,从二、三童奴,负几杖,操酒壶,兴尽而返;平时将佐部曲皆莫见其面。”这,足以证明,此时此刻的韩府内外以及他的行走所及、亲友往来,早已经为秦桧之流的眼线和亲信关注,处身在被监控中的韩爷亦自感危惧如溢。(按:另有转文详述)无奈,只好以“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以期自保。惟此,才是历史的真象。你想:大半生叱咤风云、敢说敢为,确切乎使数万、数十万敌人都闻风丧胆的韩爷、而今如猛虎锁入牢笼,“纵游”、“自乐”得起吗?元·妥妥编撰《宋史·韩世忠传》所以也这么说,实在是受了赵雄“放意壶觞林泉间”一语的误导,故尔,越发加以美化。万言碑记前简况韩世忠之晚年,二百余字竭尽粉饰美誉之能事;这,自然是“为尊者讳”所致。但是,对韩世忠其人确切乎充满敬意的赵雄,在粉饰美誉高宗、孝宗叔侄的同时,也以其闪烁其辞的笔法流露出他的苦衷和足以令后人惊悟、质疑的片言只语!譬如:他首先以委婉之笔告诉后人,对于孝宗命他代撰碑文一事,他找了不少理由“上书恳辞”,无奈孝宗皇帝御批“不许辞免”,“于是恐慌奉诏。”赵雄为什么要在碑记中讲这个过程?窃以为这就是赵雄的苦衷所在!身为礼部尚书,赵雄心里怎能不明白:韩世忠的生平史,至少是半部南宋史,容不得片言只语疏忽;而且,这刻石永垂、昭示后世者,又岂止只是功盖古今、一代忠臣良将韩世忠一个人之功过是非?所谓“文品即人品,”赵雄也同时在为他自己撰写碑记呢!不妨再回顾赵雄万言碑记中有关韩世忠晚年概况的那二百余字,其结尾语“盖诗所谓明哲保身者”显然大有“言外之意”在!绥德汉韩世忠几曾“明哲保身”过?此其一;其次,韩世忠逝世,赵构老儿有诏,声言欲“择日临奠”。请注意品味赵雄所出如下一小段记述:“桧遣中书吏韩瑊以危语胁诸孤,令必辞。诸孤亦缘王遗意。不敢屈勤君父,上表辞免至再。太上黾勉从之。其始终恩过如此!”这段记述晦明各半,且显见赵雄之苦心,实在太耐人寻味了!特别是末尾“其始终恩过如此”七个字,实在妙不可言!仅上述所举,足可证实韩世忠被罢官夺权后的十余年,只差没有进大牢、被囚禁!蕲王竟得如此遭遇,宋人自然不敢说破;但也并非始终无敢言者。元末明初,高启借凭吊蕲王墓,即有诗曰:“廉颇归未老,郭令罢谁留?折槛言徒切③,藏弓势可忧!”高启④,明初四杰之一,他的这一番慨叹,句句以历史典故直指韩世忠晚岁十余年之历史真相,显为一例!什么“高卧十年,杖履幅巾,放意林泉壶觞间,若未尝有权位者”,“终日淡然,独好浮图法,自号清凉居士”,礼部尚书赵雄越是如是说,越使人心生疑虑,致使后生我辈所能感悟到的、当此时年的韩爷,唯有愤恨、独孤、郁闷、压抑,身外别无他!
  而这难言的愤恨、孤独、郁闷和压抑,只因为他太忠、太仗义执言了!而这“太忠”、“太仗义执言”,则完全是因为他不但将江山社稷与黎民百姓同时置放于心灵天平之两端,而且丝毫容忍不得其稍有倾斜;这确切是绥德汉韩世忠既可歌可泣亦可悲可叹的人格、性格所致,怨不得天亦怨不得地。所以,后生我辈妄言论断曰:韩世忠所以未老而早故,其结症就在于愤恨、压抑、孤独、郁闷之情沉积心底十余年不能释怀,终致不可救药而命殒身亡,遗恨千古!或为将,或为相,一片爱国忠心,甘以死战,甘以死谏,何罪之有?
  生于北宋,死于南宋,为了大宋王朝,绥德汉韩世忠诚然无愧炎黄赤子、民族英雄!
  
  注:
  ①劝进:即由臣民请求皇室中人登基做皇帝的意思。
  ②引文见《墓誌铭文》。
  ③折槛: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请斩安昌侯张禹,帝怒,欲诛云;云急攀殿槛走,槛折。左将军辛庆忌谏,帝解怒,后命保存原槛,只作修补,以表彰朱云直谏。后学引用为朝臣敢于直谏的典故。又,宋人洪迈谓后世宫殿正中一间横槛,独不施槛杆,谓之折槛。
  ④高启:元末明初(公元1336~1374年)长洲人,字季迪。元末,隐居松江之青丘,自号青丘子。明·洪武时,召修元史,为编修,擢户部右侍郎,启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乞归。授书自给,后因为郡守魏观改建府治作《上梁文》,有“龙盘虎距”之语,犯朱元璋忌,被腰斩,年仅三十九岁,有诗《大全集》十八卷、文《凫藻集》五卷遗世。
  
  平民韩世忠
  ——追念篇之三
  
  为当今的绥德父老最熟习的,是少年韩世忠。因为他不单就生在长在这故乡热土,而且,还干过不少令人特别惊讶的泼蛮事,如杀巨蟒,降野马,痛打席三、响马洞探险、九里山前葬母等等。史载韩世忠十八岁从军,时当崇宁四年。未几,隶编鄜延路副将刘延庆部下,筑天降山寨,于蒿平岭、佛口寨,藏底河等战役中,先、后以军功进义副尉、武副尉,其间大约十四、五年时间,征战在延绥故土所属地界。“宣和二年,方腊反,江浙震动,调兵四方,世忠以偏将从王渊讨之”;连韩世忠自己也不曾料及,这一去,竟然是他与故乡热土的永别!
  那么,在这十四、五年间,韩世忠曾给故乡父老乡亲们留下的记忆又是些什么呢?经后生我辈多年采访,而今绥德父老辈中之年迈长者,尚可说及的,除了“枪挑金国大将驸马郎君”一事而外,其余皆類“能杀能战”、“一上阵可厉害的怕死人”、“金兵方面根本就没韩世忠的一个对手”如此等等并非纪实性的说词,欲问其言、追其行,诚瘖然渺矣!
  但是,令后生我辈久久不得其解的是:在古绥德州城父老口耳相传中,却又保留着不少韩世忠的传说故事,如《天地作合》、《侍俸君王不到头》、《魂归故里》、《韩相爷忍辱负重》、《蕲王减租》诸篇什讲述的内容,不但与少年韩世忠毫无干系,而与从军后十五年间的韩世忠亦了无牵连!
  十八岁便与故乡热土诀别了的韩世忠,溘然长辞人世之后,不但以活生生的个性走进了本土平民阶层的记忆,而且,历经口耳相传,竟物化为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成了故乡热土老百姓津津乐道、世代相传的一笔精神遗产!
  这一现象,实在令人不可思议!试问:其义理安在?后生我辈曰:战功赫赫、位极人臣之韩世忠,生来死去,始终恪守其平民本份而不可改易,故使他能永远活在平民阶层的父老乡亲心中!
  诚如前文追念篇之一所述,绥德汉人群不乏“血性”男儿,其品行多富有轻钱财、重许诺、尚义气、志存高远等人格魅力,少年韩世忠显属绥德汉人群中之出类拔萃者;那么,说他一生“始终恪守其平民本份而不可改易”,而今只能去追寻其生平足迹、言行所及,引以为据,使读者信服,令诤者认可!
  慨叹关于韩世忠之生平,而今唯有《宋史·韩世忠传》、苏州灵岩山蕲王祠之神道碑和其《墓誌铭》可援。然而其传、其碑、其铭所记韩世忠之言行,却事事关系着南宋王朝之生死存亡,皆所谓“大议谠言”者也。平民本份乃至衣食男女之韩世忠,又何所见也?
  众所周知:韩世忠乃举世公认的民族英雄,其殊誉之得来,只在于他心怀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每年月日,无不在一路无畏生死而战;其间,最本真的,他首先应是一个真正的战士,尔后方可为一个真正的战将,如此而已!执此,他的言行品性,亦只能因战而见,因战而传!
  关于韩世忠一生所经之战事,其传记、碑记、墓誌铭通篇可见,怒不一一列举,而其之“平民本份”,幸也间或有所涉及,尚可摘出以谢读者。譬如,碑记追述王于少年弱冠时便多豪气,“喜与交游,资用通有无,或不持一钱,相从诣酒肆贳酒,”其贳欠,总是由他逢边衅用战获来偿还;从军之后的韩世忠依然如此,“王出必多获,由是同列皆饶给。”赵雄不仅如是说,更于碑记之末再番总述曰:“握兵三十年,未尝为乾没贸迁之私。上所锡赍,悉分将士,将士故乐为之用。”“厚抚将士,千金有所不爱,至一官一级,则靳惜如股肉!”韩世忠为什么在赏爵赐级这方面要如此苛克他的部下呢?赵雄追述说,韩世忠经常劝慰其将佐曰:“为国立功,人臣常份,吾所以使汝辈功浮于赏者,乃所以遗尔子孙也,天日昭昭,爵禄虚受,终毕为祸也,他日为国爪牙,尤当戒此!”其言、其情、其理之坦诚,完全出自一片大善至爱的平民本分心肠!窃以为,其“将士故乐为之用”的原因,更在于深知其对部下心怀钟情厚爱,也一样以“平以本份”的心态来看待、回报他,一样不斤斤计较于功名利禄;而这,恰正是韩世忠与其将佐抗御大敌、诛灭叛逆每战必胜的根本原因!
  绥德汉韩世忠懂得:能以“平民本份”与将佐相处,不以功名利禄为念,是军伍之魂,国防之魂;从入籍戎伍之始,韩世忠事事率先身体力行之。如:从军之初,于蒿平岭战役,韩世忠独部敢死士,阵斩金兵之十军监军驸马爷兀颜,“经有司图上其事,且乞优赏。会童贯专制边事,疑敢勇皆势家子,有所增饰,止许补一资。众哗不平,而王恬不芥蒂。”又如:宣和二年方腊反,其时,天下忘战日久,盗起仓卒,江、浙震惊,“天子宵旰南顾,诏能得渠魁者授两镇节钺,王单骑穷追至睦州清溪洞”,终将方腊摛获。而“辛企宗掠王俘以为已功,故王不受上赏,别帅杨惟忠还阙,少伸其事,但超转承节郎”。两镇节钺与承节郎,用俗话说,相差的码帐实在太大太大了!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连皇上老子都自食其言,可我绥德汉韩世忠却依然无所顾念!再如:绍兴六年,置司楚州(按:请注意,其时的韩世忠早已置司开府,仪同三公大人了!)期间,面对累经兵火劫掠之后“邑屋皆兀墟榛棘”之楚州城,绥德汉韩世忠不但要忙于招集流亡,通商惠工、创新营垒、安固民心,还亲自“被草莱,立军府,与士同力役;夫人梁国亲织薄为屋,”“于是曩时煨烬瓦砾之场,化为雄都会府,隐然为国长城矣!”再如:秦桧收三大将兵权,和议事成,韩世忠奉命还朝,高宗始得知韩世忠尽将每次大战告捷后朝廷所赐优赏全部分赐予部下将佐,依然一身清廉如故,“特赐江东永丰圩田以给其子孙。王复上书,租赋愿与编户同,以为势家倡”。我绥德汉韩世忠,总是自觉地将自已和家人儿女辈置于普通老百姓之位置,不以权势凌世。中华五千年,将相辈出,数千道万,如韩世忠者,又几许?赵雄于万言碑记之末,也似乎慨感蕲王恪守平民本份之可贵,特以“绝口不言功名”、“若未尝有权者”为叹惋,真情所出,诚然无愧为“知”者;仅此叹惋,吾蕲王在天之灵,足可安矣!
  正因此,绥德汉韩世忠于有生之年,不但同时活在第二故乡江南城郭原野的父老心中,还因民心崇敬而被奉为“神灵”,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民间口头文学,为江南的父老乡亲至今传诵、敬仰!如:传记、碑记乃至墓志铭文中莫不载有建安、楚州百姓“家立生祠,共勒功于石,至今奉香火唯勤”事;间遇朝谒,苏州市民传呼道途,老幼莫不夹路倚舂释担聚观,其情胜似殷望亲人之盛况;而赵雄还特于碑记末补缀曰:“至于外夷远人,幽闺妇女,皆知有所谓韩郡王者,岁时辄相从,诇王年几安否,以为天下轻重云”;凡蕲王战迹所及之山河、墩台、驿亭、古渡等,伴随时光流逝,而今莫不成了名山胜迹,异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在向来者诉说蕲王当年事!
  民族英雄韩世忠,只活在古今学者、专家、文人之笔底;而恪守平民本份之韩世忠,却活在世世代代的江南、塞上父老心中!
  “万岁”,乃中华国粹,有谁堪配称呼?唯皇帝老子一人而已!试问:又有几个皇帝老子真的“万岁”了?窃以为,诚然可以“万岁”为喻者,我绥德汉韩世忠而外,浩瀚青史间,又几许人在?由此诘问,后生我辈进而又悟得如此一条人生哲理:或为官,或为民,最难得的是走进平民!甘为平民而生,甘为平民而死,你也许无悔无怨而无愧为人!
  
  英武盖世亦多情!
  ——追念篇之四
  
  宋人传记评论韩世忠,莫过于赵雄所撰之万言碑。余于《平民韩世忠》篇中已指出其心有“苦衷”文多“粉饰”。因此,他秉笔撰文,基本没有脱开先于他而成的蕲王《墓誌铭》文;其铭文乃宋徽宗朝待御史、翰林院学士孙觌所撰。请注意:这位号称鸿庆居士的孙先生,于铭文未尾特意告白当世乃至后世曰:蕲王八月初二日薨,彦质等“十月举公之厝合榇于平江吴县胥台乡灵岩山秦国夫人墓”。于是,有寺丞向孙先生请铭;孙先生坚辞“不敢。”七年之后,“韩氏书谒无虚月,请益坚。会余蒙恩除罪藉,遂不辞,乃即平日所见闻,誌其大者,而系之以铭。”查阅宋史佚事,原来他是“以脏罪斥”,正处于倒霉的丢官年月。这大概如今日国中之官爷们,收受了点贿赂,吃了点“回扣”而已;这般事,于当时算什么屁事,怎就连给蕲王写墓誌铭都“不敢”了呢?七年后又怎么就敢了呢?原来,七年后,秦桧恰死了,孙先生又蒙恩除去罪藉,又被启用了。因此,他借铭文之末又特别补述说:秦桧夺三大将兵权之后,“和戎之议定,公自山西造朝,拜枢密使”,“越数日思避,时柄上书乞解机务,不许,章累上”。理由是“今以菲才承枢密,极进陪国论,实怀危溢之惧,所冀天慈,俾解将相之官”云云。韩世忠为什么拜枢密使只数日便思避?所避的又是什么?又为什么有“实怀危谥之惧?”他所惧的又是什么?韩世忠一生征战无畏死亡,而今畏惧至连官都不敢作了,岂不怪哉?看来,刚刚被启用的孙先生依然心怀余悸,该说破的只点到为止,也只好心有苦衷,文多掩饰罢了;然而,有趣的是:赵雄亦将上述两句击中历史真相乃至其背后隐藏的诘问又轻轻地一笔抹掉,这又是为什么?窃以为,只能是蕲王当时已处于被监控之厄境,莫说身在罪藉的孙觌,即便是无罪之人,谁又肯冒此天下之大不讳呢?
  鉴于此,后生我辈特请读者注意:韩氏子孙于七年之后坚持要此孙先生来写此墓誌铭文这一事实!这恐怕与赵雄奉命撰写万言碑记绝然是两码子事!你看赵雄之开篇语,洋洋六百余字,拍高宗、孝宗叔、侄俩人的马屁拍得多顺溜动听?孙先生的铭文只着重于单写蕲王之生平,全文仅四千百余字,而赵雄的碑记则事事不忘粉饰高宗、孝宗叔侄俩,竟致碑记长达一万三千余字!但是,这位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赵雄毕尽良知还大大的在,基本尊重了孙先生之铭文,将历史之真相、蕲王之本真面目留于后世,让我辈至今犹见蕲王当年叱咤风云、英武盖世之风采!
  论述我蕲王英武盖世,莫早于南宋孙觌之墓誌铭文和赵雄之万言碑记。较之于孙觌,赵雄之论述更详实生动,可谓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蕲王一生中的大、小战役概况,赵雄不但尽揽万言碑中,且进而论定曰:自吴起、王翦而下,“可以言智谋忠义如古名将者,若诸葛亮、郭子仪者,其庶几乎?”窃以为,可以言丹心报国,生死度外,无愧人臣、甘为平民者,即便至于当代名将,若我蕲王者,其庶几乎?
  于此,再重复墓誌铭文、万言碑记,已实属多余。足以佐证我蕲王英武盖世,不妨就铭文、碑记中提及的几个侧面权作解读,窃以为更真实生动:崇宁四年,银州城战役大败西夏兵,韩世忠只身奋勇先登,连杀敌将卒数人,“掷首陴外”,已使西夏军伍惊恐难忘;末几时日,西夏又以重兵围蒿平岭,韩世忠只以五十骑敢死之士去冲锋陷阵,并以单枪匹马刺杀了十军监军附马兀颜。这以后,致使西夏兵一旦见那个斩杀驸马爷的又出阵了,便自行退却,不敢再战!绥德汉韩世忠,亦如其前辈高永能然,已从精神上征服了大夏国的官兵,所谓“闻风丧胆”者是也;这时候,韩世忠仅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义副尉,年尚十八、九岁!
  宣和二年方腊反,韩世忠从王渊受命征讨,擒方腊,竟又是只身单骑!尚记得,不久之前,曾与朋友谈及韩世忠,朋友以为镇压方腊义军是韩世忠一生中的“污点”,不是功而是过云云。朋友殊不知如镇压方腊然,韩世忠尚于山东、河北、广西、江西、湖南等地亦先、后征讨过“盗贼”,死、伤在他与其部属刀下的“盗贼”累计达数万之众。对此,不妨借我绥德汉白纪年老兄曾为《蕲王韩世忠》(按:王树才先生著,1996年7月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序言所曰:“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政治内容和地域、种族概念。韩世忠爱他的宋国,英勇抗击外族入侵,在当时来说,是正义的。所以,历代受到推崇和传诵。可是今天,宋人何在,金人又何在?!他们早已融合在中华民族之中”。“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鉴识无定,褒贬不一,是自古以来常有的事。”这也许能解我朋友乃至读者的疑虑;倘若不可,则后生我辈又何必妄作强求古人亦强加今人的陈词滥言式的解说呢?
  宣和三年,朝议收复燕山,王渊所部驻兵滹沱河,韩世忠及其所属部伍仅五十骑,恰与金兵二千余骑狭路相逢,又是韩世忠单骑薄敌,回折自如,出其不意突杀二执旗者,致敌大乱,追歼甚众……
  韩世忠怎敢以单骑突入两千敌阵中?“金人步、马分道并进,车驾方在江南,有如不胜,必为社稷忧”“吾平昔恨无死所”,“奋忠义以报国,此其时矣!”类如这样掷地有声之言,每多是韩世忠临阵迎战敌兵时激励部下的口头禅,也是他一生的心灵写照!这些于面临恶战、生死末卜之际讲出口的话,更能证实绥德汉韩世忠无愧为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其忠勇无畏天地可鉴!
  又如:钦宗元年,捷胜军兵败,宣抚副使李纲将其帅张师正(按:原童贯牙兵,初建时,每禁军一指挥所止选一、二人或三、四人,皆神物魁梧,武艺超绝者!)斩首以徇众,激怒部将李复兵变,青、淄间附者达四、五万众,致山东大乱。韩世忠受命征讨,兵不满千。追至宿迁,李复变兵有万余人。又是韩世忠乘其“椎牛纵酒”,单骑夜造其营,呼曰:“大军至矣!亟束戈解甲,吾能保全汝等以共功名!”李复所部骇慄请命,跪敬牛炙斗酒,世忠下马解鞍,饮啖辄尽;于是,众悉就降。为什么万人慑服?曰:此刻的韩世忠尽管只是个先锋军统制官,但或敌,或我,在心理上已经共认其英武盖世、天下无敌,此其因之一也;“汝能保全汝等以共功名!”韩世忠的这一赤诚许诺,“下马解鞍共牛酒,饮啖辄尽”的大将风范,更令人折服,此其因二也。又如,同年,真定失守,金兵以三万余大军压境,梁方平所帅之王师皆溃散,韩世忠仅以三千兵卒往援,陷重围中,“粟殚援绝,孤城更数日殆破”;处此险境,韩世忠毫无畏惧,竟趁大雪夜之天时地利,将三百敢勇直捣敌营,致敌于惊惧大乱、自相格杀奔命而遁。“后,有自虏来者,始知大酋、二都统是夜被创以斃,众遂不能支。”这一战,创古今中外以少胜多战役之典范,为举世所共认。如果说大雪夜之“天时地利”是此役胜利之因,那也是出自我绥德汉韩世忠之大智谋,而至关紧要的,更在于其临危不惧之英雄气慨和“将士乐为之用!”绍兴元年,范汝为聚众十万反,至僭造王伞。王曰:“建居闽岭上流,使贼沿流而下,则七郡县皆血肉矣!”亟领步卒三万,水陵并进。“师次延平,剑潭湍险,贼焚桥以拒我师,王策马先渡,师遂济”。“贼尽塞路途,埋巨木为鹿角,散布竹签,铁蒺藜,掘陷马坑,凡可以旅拒王师者无不用。”虽然,王命诸军舍正路各择便利,沿山堑溪,披践荆棘,绕出贼背,火流巨石,天梯云梯,百道齐攻,五日而城陷,范汝为及其骁将陸必强、叶铁骨、陸必元、张弓手、熊致远、叶谅等祸首五百余人,悉为蕲王斩、擒之。仅此一役,凡杀贼众计三万余人。倘若无我绥德汉韩世忠率先策马先渡之壮举,三万步卒何以能闯过此剑潭的恶浪险流?又何能于五昼夜之间便诛灭此十万余反贼?试问:如此将帅,古今中外名将者,韩世忠而外,又能有几个?
  至于如黄天荡、大仪镇、涟水、淮阳诸大战役,我蕲王料敌、防奸之英明果断如神灵者,莫不为古今中外之兵家所折服;宋·蕲王韩世忠忠勇报国、英武盖世,无愧民族之英雄!
  追念至此,后生我辈始悟得:大金国终于放弃了以武力征服乃至彻底消灭南宋,而继以借助内奸力行“和议”,绝不是因张邦昌、刘豫、秦桧、魏良臣之流出卖灵魂、甘心为奴、善于巧言令色,其原因仅只是大金国君主臣僚们历经无数次的惨败终于认了:有韩世忠等将帅在,南宋则不可摧矣!执此,后生我辈不妨如此说:南宋与大金国间长达近百年的争战,真正以极其惨重的代价(按:本民族人丁之死伤不堪累计!)而宣告败北的不是南宋而是大金国!历代文史学者说我蕲王“重延宋祚”、“中兴佐命”、“半壁孤撑”,当也宜矣,无可争矣!
  虽然,后生我辈也不否认:对于来犯之敌、祸国权奸、叛逆罪魁,我蕲王确切有“嗜血成性”、“杀人不眨眼”的一面;由此,致使其“治军”之“严厉”几近于“惨无人道”;譬如:孝义桥一战,他曾将临阵逃脱之士卒,悉将左、右一足趾剁掉以示惩戒;建炎二年于夜袭悟室营一战中,“会丁进失期,陈思恭先遁”,“还汴,诘一军选退者皆斩,”致使丁进对他心怀忌恨,没多久因叛而被诛。是的,“兵不斩不齐”,可自己的友军或士兵因忌恨你而走向敌对的一面,又怎能说你没有责任?至于如追剿苗、刘叛逆至临平,蕲王有令中军曰:“今日当以死报国,若面不被数箭者皆斩!”追击捷胜军李复叛军至临淄河,蕲王又令布铁蒺藜自塞归路,传令部下曰:“前则有功,退则死,有怯走者许后队杀以为功!”乍听,也似乎太残酷了!然而,类若如此举措率军,则足以证明唯我蕲王深知“治军”之要旨更在于“先置死地而后生”的辩证道理。战争是什么?窃以为,说白了仅止一句话而已;即:死亡与死亡的对抗!唯其胜者方可免却死亡,求身于生,在生死较量的那一刹那间,哪还有什么“正义”、“非正义”可言?!唯我蕲王真正是从“死亡与死亡的对抗”中杀出来的;所以,他又最懂得欲治军取胜非残忍不可的道理!
  细读其传、铭文和碑记,后生我辈亦同时为蕲王之大爱至善、儿女情长倍多感慨!追念篇之三中已提及、蕲王每于战捷后尽将朝廷赏赐分给将士,证明他严于治军的同时也很爱怜部伍,心怀善良。如:其率军有不许扰民害民条,“凡违者皆以重罚”。古所谓“仁者”,爱人之谓矣!韩世忠每于大战之后总不忘“招抚流亡,安靖一方。”平定建安之乱,韩世忠对于从叛之三万余众的处置,分别是“农者给牛谷使之耕,商贾者驰征禁,为贼者使民得安心,胁从者贷遣。”又如:爱惜人才,有如资助李晦叔铜钱300贯赴京应试;怜贫惜老,有如接纳钱伍入自家“旌忠庄”做家人故事;同情忠良,有建州城收养张巧云、泪斩背嵬军爱将李虎为陈忠老汉偿命的故事;然而,更感人者,则是他于病危之际(按:有说是在他死而复生之后的一月中!)所做的三件事:
  1、嘱咐家人儿孙,依愿放归府上少妇和年轻侍婢、女佣等,凡属无父母或无家可归者,皆由韩府资以金帛作陪嫁彩礼,助其成就家室。
  2、嘱咐家人儿孙作“黄篆大醮”,借以代他祭奠和超度那些为国而战死于沙场的原将佐部曲之亡灵!
  3、将家中所存之百万逋卷付之一炬!嘱咐儿孙靠自己俸禄为生,不作无功受禄的寄生虫。蕲王赐封食邑一万三千七百户,实受封五千九百户,以优养其全家。所谓之“逋卷”者,乃因水、旱、蝗、疫等天灾人祸,租户当年无力如数交纳租谷,以“举债负钱”之名而立为契约。传说,蕲王生前立有家规:不许旌忠庄(按:蕲王自己的庄园名!)追粮逼债,任欠债租户“有力则还,无力则欠”。所以,集存契卷多达百万余。如果说,放归侍妾只是施恩于少数的人与家庭,这一举焚销掉百万余逋卷所计是多少万银两?恩惠所及又是多少个家庭?没大爱至善之心,非大爱至善之人,能做得到吗?
  做“黄篆大醮”、放归少妇、年轻侍婢和女佣等,已见我蕲王儿女情长,于临终特别提出让茅氏(按:即吕小小!)夫人另择婚配,不要拘古礼殉节而葬送青春年华,更可见血性男儿、一代名将韩世忠亦无愧为多情儿女!韩世忠先、后接纳周氏、茅氏两夫人,极富有传奇色彩,最能见出其呵护弱者、解济危难,事事心系平民百姓、总是与豪强、权势不肯两立的可贵人格,绝然不可以“英雄爱美女”等同看!试想:倘若韩世忠不接纳周氏,幼儿时便沦落为妓的周氏,落入无赖色徒、皇族后裔赵叔近(按:悼王元孙·荣良公赵克类之子!)之手,其一生将会是什么下场!倘若韩世忠不救平民茅顺则之女、吕祉之养女吕小小,一个流落杭州街头的歌妓且又被诬为唱反歌而定了死罪的人又怎能逃脱“弃尸街头示众”的悲惨下场?执此,后生我辈不妨如是说:韩、周与韩、茅姻缘,实乃唯有绥德汉韩世忠方可以成全,其间之大爱至善,可歌而可泣!
  所谓“人间难得是真情”。周氏、茅氏两夫人得韩世忠救命之恩,因“真情”而生“真爱”,甘愿与韩世忠白头偕老,至死不渝。而我绥德汉韩世忠却于弥留之际,尚深怀遗憾、不愿茅氏孤守青春年华而殉葬于封建伦理,更能见出他对茅氏夫人死不瞑目之爱心;时当千年前之古人,位极人臣之一代名将,其儿女情长若此,古今中外又有几个?
  儿女情长,大爱至善,我蕲王韩世忠当无愧矣!
  
  “清凉居士”剖析
  ——追念篇之五
  
  关于韩世忠兵权被夺、相权被罢后十余年间的境况,史家乃至学界至今尚未有专文论及。有说韩世忠晚岁放意林泉壶觞间,潜心于释、老;也有说其晚岁“纵游西湖以自乐。”后生我辈则认为:绥德汉韩世忠之晚岁所以“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其背后深藏危机,大有诘疑可究!谨以浅见拙识和盘托出,权补韩世忠传略之后,谬误所及,还望史家和有志于研究韩世忠生平的学者赐正。
  所谓的“放意林泉壶觞”、“潜心于释、老”以及“纵游西湖以自乐”,皆有其来头,不妨先就宋人孙觌所撰之《咸安郡王致仕赠通义郡王韩公墓誌铭》、宋人赵雄所撰之《韩蕲王神道碑》和元人妥妥所撰之《宋史·韩世忠传》中相关的文本分别摘引如下:
  孙氏墓誌铭文是:“公、受命已,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一驴,从二、三童奴,负几杖,操酒壶,尽兴而返。平时将佐部曲皆莫见其面。”
  赵氏神道碑记是:“晚,以公、王奉朝请,尤能以道卷舒,绝口不言功名。盖自罢政居都城,高卧十年,杖履幅巾,放意林泉壶觞间,若未尝有权位者。”“终日淡然,独好浮图法,自号清凉居士。故、虽权臣孔炽,王最为所忌嫉,而能雍容始终,盖诗所谓明哲保身者。”
  元人妥妥所撰之传记是:“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平时将佐罕得见其面。”“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淡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笔者认为,上引文本,因受当初时局所限,致使孙、赵两先生运笔艰难,皆未能触及韩世忠晚岁十余年间之历史真相;时至元代,妥妥轻率重复前人笔墨,妄作增删,整合;显有误导后人缺憾。且不妨以次一、二、三分别剖析如下:
  (一)墓誌铭只从三个侧面概况韩世忠之晚年,文字背后所潜藏的蕴意极为深沉,非韩世忠当年之至交和亲友,则很难作出准确的理解和讲说。
  墓誌铭文撰于绍兴二十八年十月,韩世忠业已去世七年,秦桧死去尚不足两年。迫于朝野上下愤恨秦桧父子玩弄朝政、恶贯满盈,民怨四溢,势若沸汤,高宗老儿竟厚颜无耻地于绍兴二十六年三月以诏令告白天下,曰:“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存亡渝定议耶?近者无知之辈鼓倡浮言①,抗章公车②,妄议边事,朕甚骇之。自今有此,当重置典宪。”刚刚蒙恩除去罪籍的孙觌,又岂能不心怀余悸?因此,孙觌于所撰铭文中特意告知后人:“乃即平日所见闻,誌其大者,而系之以铭。”孙觌为什么要郑重申言这一点?这就很值得我辈细作品味!
  细读墓誌铭文全篇,倍感孙觌所撰韩世忠晚岁境况,虽仅止于了了数语,但却蕴藏极深,显然给古、今读者留有许多质疑。譬如:他只如实地写尽了韩世忠的一生辉煌战绩,但对其力排和议,章十数上;痛斥秦桧误国;为岳飞父子冤死直面朝堂责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等等,为什么只字未提?又如,高宗皇帝确也曾对韩世忠宠信有加,没少赐赏,为什么也只字未提?难道这些还算不上“大者”?
  窃以为,这诸多质疑,就深藏在如前所引之了了数语间,只借韩世忠恳意“乞请骸骨”之委婉直白谨以“实怀危溢之惧”一语,稍示点破他于彼时彼刻决计“思避”的历史真相!韩氏家族所以乐意接纳此墓誌铭文并刻石永垂后世,足以证明韩氏家族彼时彼刻也同样心存余悸,不敢多有奢望!
  倘若不然,依然位当国公、郡王之列,依然享有“奉朝请,节钺如故”虚誉的韩世忠,为什么要十余年间恪守“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而不敢稍有疏忽呢?间或(按:绝不是天天和经常!)也出去走走、看看西湖风光,即便多喝几杯,醉卧林泉之间,藉以排解其满怀愁肠和郁闷,又为什么只是“骑一驴,从二、三童奴”呢?按常情而言,韩爷大可以八人大轿之尊、前呼后拥之众、妻妾左右之荣,风风光光地出入相府,仅“骑一驴,从二、三童奴”岂不太寒酸?而原来的(按:“平时”二字的引伸含义!)将佐部曲又为什么总是见不上他的面呢?细心品读这了了数语,所谓“知人论世”,唯有的破解则应该是:曾经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韩爷,而今心里最明白:他业与高宗老儿、秦桧之流势若水火不可相容,再不能越雷池分寸;他必须甘居平庸、严密封锁自己!其良苦用心只在于他要着意避免秦桧耳目关注,无奈以韬晦策略来保护自身、家人以及其将佐部曲;唯其这样,客观上还可以给高宗老儿、秦桧之流送上这样的一个“信息”;即:绥德汉韩世忠业已沉迷于酒与湖光山色!概言之,韩世忠晚岁十余年间始终没有摆脱如此厄运!
  至淳熙三年赵雄撰写神道碑记时,尽管秦桧已死,其党羽也如鸟兽而散,但高宗老儿依然被尊为太上皇,那一纸厚颜无耻的“诏令”,依然如泰山压顶。身为相臣的赵雄,既得顾全皇家的尊严,更要保全自身,关于韩世忠晚岁十余年间之历史真相,也只好避而不尽说破。赵雄既深知韩世忠在南宋史册中“中兴第一”、“半壁孤撑”的重要位置,又对韩世忠其人确切乎满怀敬仰之情。由是,他的神道碑记既着意于美誉高宗、孝宗两帝,也同时详尽地记述了韩世忠一生的赫赫战功与高风亮节。至关韩世忠晚岁境况的历史真相,则以明显的含蓄、模棱笔法,点到为止,引而不发,让古、今之读者自己去细心品味!譬如,关于韩世忠之兵权被夺、相权被罢,仅止淡淡几句;又如,关于晚岁身处被胁逼、监控之危境,先、后两处着笔,也只是了了数语;凡要害处,谨以“实怀危谥之惧”、“权臣孔炽,王最为所忌嫉”一语道破;又如,关于韩世忠之丧、葬,赵雄在特意记述了秦桧胁逼诸孤恳辞高宗临奠之史实后,谨以“其始终恩过如此”一语论定,那笔端所蕴含的叹惋、不平乃至讽嘲意味儿,显然是针对高宗而发!
  赵雄笔底的这些缺憾,显然是一个史臣和朝廷重臣的时代局限。譬如,关于韩世忠之晚岁肆酒,孙觌墓誌铭文所以写,其意只在于指明“借酒浇心中块垒”,其言外之意,留与古、今读者去仔细品味!(按:关于韩世忠之一生以酒为食,只须查看背嵬一词之含义和背嵬军之由来便可知晓!)而赵雄神道碑记却以“放意林泉壶觞间”相照应,便增添了些许淡化、粉饰的意蕴,误导了元·妥妥在编纂《宋史·韩世忠传》时,妄加整合、增删,竟成了“纵游西湖以自乐”!由是,进而又误导了后人读韩世忠传,也以为韩世忠晚年竟是一个天天(或经常)骑了毛驴儿、带着一、二奚童去游山玩水的平庸之辈!我绥德汉韩世忠,岂不冤哉哀哉?!
  (二)韩世忠晚岁十余年间“独好浮图法,自号清凉居士,”仅只是表像,赵雄所以如是说,其文字背后大有质疑可究!
  首先,“独好浮图法”说,以“鸿庆居士”自命的孙觌在撰写墓誌铭文时为什么只字未提?(按:请读者注意:那一篇墓誌铭文是韩氏子孙直等待了七年时日、恳意请求、一致认可后始刻石永垂后世的这一史实!)韩世忠晚岁倘若果然虔心向佛,遁入空门,曾与韩世忠同年月共为朝臣的孙觌,又岂能忽视此“平日见闻”之“大者”?后生我辈以为,其原因很简单,即:当时,尽管那秦桧老贼已经死了(按:尚不足两年时间!),那高宗老儿尚在皇位,被罢官落职、远徙编管乃至杀头抄家的元勋重臣如张浚、吕颐浩、张鼎、王庶、胡诠等等均尚未解除罪籍,于此时月揭示“中兴第一功臣”被迫皈依佛门、以“居士”潜心于释、老,拒绝或不再应付“朝请”,这无异于“泄露天机”、谤讪朝政;故隐而未誌,是为上策。至淳照三年赵雄依承诏命撰神道碑记,碍于高宗老儿人尚健在、先帝遗训(按:那一纸臭名昭著的诏令!)不可逆忤,谨以“终日淡然,独好浮图法,自号清凉居士”予以揭示,依然是“点到为止”的笔法。“自号”者,显然不是广为人知、或为社会公认者也!
   至于后来史家、学者指说韩世忠所以“自号清凉居士”,盖因其为延安府人,延安城东有清凉山古寺,是韩世忠怀念故土、老死尚存狐首之望云云。窃以为,这样破解韩世忠自号清凉居士,仅只说对了一半!诚然,绥德汉韩世忠于有生之年确切念念不忘故乡热土(按:绥德民间至今有其眷恋故土的诸多动人传说!);而且,他少年时期也确曾在家乡寄身于佛门一年之久,深得长老钟爱,教以识字、诵经、苦炼武功,与佛门早有缘份在;但是,他心中的清凉寺,并不在延安,恰在其祖籍绥德界地。据民间传说,唐·高祖李渊举兵反隋,其四弟为避祸患,遂由晋潜来河西,隐名埋姓,削发为僧,所皈依之佛门,就是古绥州城东三十华里许之清凉寺。后,李世民继位,得知其四伯父皈依所在,遂传喻赠黄金百两、白银数千两以示恩养;由是,清凉寺遂增葺一新,成了绥德州界之名山胜迹,香火会事,经久不衰。少年时期的韩世忠,因家境贫苦,浪迹古州城乡,每多乞食、投宿于古寺庙间,亦自当与清凉寺深有缘份。说韩世忠以“清凉居士”自号系怀念故土、老死尚存狐首之望,诚有所倚也!
  然而,韩世忠以“清凉居士”自号,则更有其深沉的旨意在;唯有揭破这层更隐密的旨意,始能见出韩世忠晚岁的历史真相!
  那么,韩世忠自号清凉居士的深沉旨意又到底是什么呢?窃以为,自号“清凉居士”亦类如“放意林泉壶觞间”,韬养策略而已;而其更深沉的旨意,却被韩世忠密封在心底;即:默诫自己乃至家人莫再对高宗老儿及其南宋王朝寄托任何幻想,凡事事时时,寸寸步步务须得持之以清醒、视之以冷膜!绥德汉韩世忠心里很清楚:和议事成,满朝文武唯秦桧脸色是尊、唯秦桧所言是听;只因为反对和议,他自己分明是一个没加罪名的要犯、一个未置典宪的首恶;他与家人倘若再稍有疏忽,等待他的便是岳飞父子或张浚、吕颐浩、胡诠诸重臣的下场!所幸者,是绥德汉韩世忠的功勋太显赫、人望太高大,连高宗老儿也心怀愧疚,奈何不得他矣!(按:类如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告诫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远之流“批周乱国”然!)而此时此刻韩世忠的真实内心世界又是如何呢?
  “龙虎啸,风云泣,千古恨,谁评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笛管,銮舆步老辽阳月,把唾壶敲碎问蟾蜍,圆何缺?”(按:此乃韩翁所填《满江红》词之下半阙!)尽管他心底如“万里长江”、波涛滚滚,不肯平静;但于此刻此时,他必须得以“清醒”、“清闲”、“冷膜”、“冷淡”为诫,强以“万事皆了”、“万念皆空”的“佛门中人”来给高宗老儿和秦桧之流看!
  “荣华非干长生药,清闲是不死门风。劝君识取主人翁,丹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按:此乃韩翁书赠好友、故尚书苏仲虎所填的《临江仙》词之下半阙!)这样苟且活命,对于封功盛烈的韩世忠本人来说,其精神之痛苦诚然生不如死;但他却只能如此这般地活着,别无选择!而其“丹方”之要旨,依然严密封锁,对好友也不肯说破!
  (三)诠释韩世忠晚岁“以清凉居士自号”的史实依据又是什么?
  后生我辈答曰:可为依据的史实多多,不妨次第揭示如下:
  (1)高宗老儿其人历代帝王之本纪,莫不依皇宫秘府所藏“玉谍”、“实录”等典籍为兰本。应该说,《宋史·高宗本纪》所载内容不会有大的差错和失真。
  细读高宗本纪,令后生我辈至为惊愕的则是:偏居江南一隅之南宋王朝,时危势险,民艰财匮,作为一国人主之高宗,当务之急本应该是君臣同心协力,安定内乱,抗禦外患,收复河山,完成一统。而登上龙位之后的高宗老儿竟置江山破碎,生民涂炭于不顾,唯金銮宝殿是念,唯奸佞秦桧之流是宠,但凭个人恩怨一味地玩弄权术,累致历任贤相良将频频遭受贬斥,轻者罢官,重者远徙编管,甚而至于杀头抄家、株连无辜!其在位之三十六年中,当朝文武重臣被罢官罪斥者四十余人(次);其间,有的人竟被他罢而复用、用而再罢,反复无常、类同儿戏!不妨略举数例以资佐证:
  赵鼎崇宁五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与张浚、吕颐浩等先、后并为相臣,只因其以力图复兴为志、荐用岳飞、力主保全东南根本、闢排和议、忤逆秦桧等原因,罢而复用,于绍兴八年罪斥潮州编管,后又远徙吉阳军,诏告“遇赦不许检举”,终致其三年后绝食而死,世称南宋中兴贤相。因同情、交通赵鼎而遭株连的朝廷重臣和州府官员竟至二十余人之多;其中,最可叹亦最可笑的,则是潮州录事参军石恮,赵鼎人都死去三年多了,不料竟有人检举揭发说:赵鼎在潮州管所时,石恮曾厚待过赵鼎;由是,石恮便以“交通鼎”坐罪而被除名,远徙于浔州编管。尽管这事乃秦桧所为,但其敢于如此胡作非为,所倚恃者谁?不正是高宗老儿者也!
  张浚其权位与韩世忠几近比肩,先、后三次被罢官去职。读者尚许记得:绍兴三年,苗傅、刘正彦挟持隆佑太后与太子(按:时仅七岁!)叛乱,胁逼高宗老儿还帝位于所谓的“正宗”,改元明受,伪命朝臣,妄图“假天子以令诸侯”。倘若没有张浚、吕颐浩、韩世忠三重臣合力讨叛,高宗老儿的瘦命儿也恐难以保全;然而,时隔仅止五年余,只因张浚力主北讨、反对和议、始终不肯苟合奸贼秦桧,竟被秦桧列为“不杀之死不瞑目”(按:被同列者尚有赵鼎、李光、胡诠、王庶!)题名于“一德格天之阁”卧内壁上,以示其心志;其门人故吏又一大批横遭株连,竟致朝廷“省台一空,皆桧党也!”
  由是,朝廷上下,凡忤逆秦桧父子、诋议和议者,祸从天降,时有所闻。譬如,绍兴十一年岳飞父子被诬冤死,家属徙广南,部属亲友丁鹏、何铸、张戒等连坐,仃官、远徙、黥面发配,论罪有差。十三年三月,胡舜陟以“非笑朝政”罪下狱而死;张九成以“鼓倡浮言”罪名贬官,累及曾宗杲亦以“坐罪”而被编配。十四年,右武大夫白锷以“燮理乖张”罪名刺配万安军;太学士张伯麟以曾于壁上题言“夫差,尔忘越王杀尔父乎?”坐罪“讥谤”,杖脊,刺配吉阳军;解潜被罢,戴罪家居,辛永宗总戎部伍,皆以“不附和议”坐罪,解潜流窜安南死,辛永宗编管肇庆死。倘若类比你韩世忠曾经累上章反对和议、疏奏秦桧误国之大议谠言,你韩世忠及家人,岂不更在“罪该万死”之列?!
  (2)更可惧者,秦桧父子竟将其党羽遍布社会各阶层,士、农、工、商乃至走夫小贩之言行举止,莫不受其耳目爪牙所监视譬如,绍兴十六年六月,茶陵县丞王庭珪因作诗赠胡诠(按:胡已被远徙茶陵编管中!)竟以“讪谤”坐罪仃官,责远徙辰州编管。绍兴二十一年正月,李光因“交通”赵鼎(按:赵已被罢官远徙!)被罪也远徙异乡,其子李孟坚在家读其父所撰私史,多有称颂、赞叹之词,竟被两浙转运副使告发,以“语涉讪谤”下大理寺听审;三月具结,诏李光遇赦永不检举(按:又罪加一等!),其子孟坚除名,远徙峡州编管,连坐胡寅、程瑀、潘良贵、张焘等八人亦降黜有差。绍兴二十年,进义副尉刘允中以“指斥谤讪”罪弃尸街市。二十二年三月,竟连兴王庶(按:庶已被贬斥远徙!)之子王之奇,王之荀和叶三省、杨炜、袁敏求四大冤案,罪名皆因“谤讪朝政”,株连所及之众,震惊朝野。又如,孟长卿、芮烨共赋牡丹花,诗中有“宁令汉社稷,变作莽乾坤”句,竟被邻人告发,皆被罪斥编配。再如,前泉州知事、宗室赵令衿老先生,已年迈赋闲居家,因闻秦桧所建家庙告竣,前去观看,不禁借用孔老夫子圣人之语慨叹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被一个名叫汪召锡的人告发,竟以“讥讪秦桧、交识罪人”,责徙汀州居住。仅一句慨叹,原出圣人之口,连皇家近族中人也在劫难逃,足见秦桧父子专权下的南宋王朝,“竟是谁家之天下?”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然而,这只是秦桧父子独揽朝政、罪恶昭彰之一面,尚有其更可恶的一面则是:秦桧两据相位凡十九年,“至死之日,易执政二十八人,皆世无一誉。柔佞易制者如孙近、韩肖胄、楼昭、王次翁、范同、万俟卨、程克俊、汪勃、詹大方、余尧弼、巫伋、章复、宋朴、史才、魏师逊、施钜、郑仲熊之徒,率拔自冗散,遽跻政地;既共政,则默拱而已。③”秦桧所以能一手遮天,无所顾忌,还在于他同时为自己拉拢、培植了大批亲信和党徒,营造就一个“秦氏独立王国”,“开门受赂,富敌于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④。”秦氏父子专权下的南宋王朝已沦入秦氏之手,其政局之腐败、黑暗,为中国史册罕见!
  处身于如此政局下,已被夺权、罢职之韩世忠,倘若不以“壶觞”、“居士”权为韬养计,不将自己乃至韩府上下、庄院(按:韩氏有庄园名旌忠庄!)内外百余人丁之言行予以严密封锁,又能奈何?所幸者,绥德汉韩世忠从“乞骸骨”直至其薨,始终十分清醒——清醒秦桧父子乃至高宗老儿绝不会原谅他的至死不肯低头!所以,他于晚岁十余年间之“遁世”,实乃是他与南宋王朝的彻底决裂,亦是他百年人生初由平民百姓而至王、公大人,晚岁再由王、公大人回归于平民百姓,终于大省大悟!
  (3)和议事成,继尔金人败盟,兵分四路入侵,举国上下物论譁然。当此生民涂炭,举国危难之时年,绥德汉韩世忠不但处身于黑暗政局之胁逼;同时,他更背负着来自高宗老儿着意施加予他的精神重压;即:秦桧父子一而再三地被赐予恩宠,他则被置于极度冷淡的尴尬境地!
  即请读者且看如下史实⑤:
  绍兴十一年六月,加秦桧少师,进封魏国公;十月,进封秦、魏两国公,封其母为秦、魏两国夫人,养子王俶举为进士。十三年,命俶以秘书少监领国史馆,凡前罢相以来诏、书、章、疏稍及桧者,率更易焚弃,是后纪录,皆由俶秉笔。十五年四月,赐秦桧第一区;五月,帝幸秦桧第,加封妻、妇,子、孙皆官封;十月乙亥,帝书“一德格天之阁”匾额赐之,仍就第赐宴;庚寅,以翰林院学士承旨赐其子秦熺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恩数视执政;十一月全给秦桧岁赐公使钱万缗。十六年正月,桧立家庙。三月,帝造秦桧家庙,赐祭器;将相赐祭噐自桧始,满朝文武无敢言者。十七年正月,进秦熺为资政殿大学士;三月,改封秦桧为益国公。十八年三月,以秦熺为枢密院事。四月,秦熺乞避父子共政,改为观文殿学士,提举秘书省,提举万寿观兼侍读;末几,命熺恩礼视宰班次,亚右仆射。旋,王俶除知枢密院事。十九年,帝命绘桧像,并为赞赐之,置凌烟阁。二十年六月,加秦熺、王俶少保。绍兴二十二年三月,桧之孙秦埙、从子秦焞皆贿擢进士第;末几,充秦埙为实录院修撰,祖孙三代同领史职。(按: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册绝无仅有!)二十三年八月,赐秦桧建康府永圩田。二十五年冬,秦桧病危,帝亲赴第问疾,进秦熺为相,进封秦桧为建康郡王,秦熺为少师。秦桧死,帝亲临奠,追封为申王,谥忠献,赐“决策元勋、精忠全德”冠其碑额;妻、妇皆封国夫人,子孙皆加官有等。
  如上所述,绥德汉韩世忠岂能不知不闻?又岂能不省悟高宗老儿的这一番良苦用心只在于恩(按:极尽宠荣于秦桧一身!)威(按:频频罪斥朝臣!)并用,亦无异于杀鸡给猴看矣!而矛头所指群猴中之“王”者,唯绥德汉韩世忠者是也!
  至此,大有必要请读者回过头来再看看赵雄所撰神道碑记中特意记述韩世忠丧、葬仪礼的这两段文字:
  “有诏择日临奠。桧遣中书吏韩瑊以危语胁诸孤,令必辞。诸孤亦缘王遗意,不敢屈勤君父,上表辞免至再。太上黾勉从之,其始终恩过如此!”
  “臣雄尝待罪太史氏,获睹日历所纪太上皇帝圣语甚详。最后论战议和章数十上,皆算无遗策。盖所谓定大事、决大疑,忠义秉于天资,智谋出于人表,视山西以勇略称者,不可同年语矣!”
  中国自古以“礼义之邦”著称。类似丧、葬仪礼,又似乎最有讲究;譬如,死者病卧期间,有什么等级的人物看问过!遗体告别有XX出席,特别是XX本应出席而未出席,亲朋好友乃至社会各界倍多重视。执此常理观照韩世忠之丧、葬,再类比秦桧老贼之丧、葬,后生我辈不妨断言曰:赵雄笔底这两段文字的背后,深藏言外之意!
  时当高宗老儿尚未寿终正寝,自以太史氏譬喻的赵雄,借此机缘巧妙地痛揭了高宗老儿当年的两块疮疤:(1)金口玉言者何言而不践?(2)论战议和大事,决策何知误而误?这,确切乎须得有一腔胆气在,实属难能可贵。而且,以“诸孤亦缘王遗意”一语,分明道破其中玄机:绥德汉韩世忠临终一定有如是遗言诫其子孙:倘若高宗皇上传谕临奠,尔等一定恳乞从免云云!韩世忠为什么要作如此嘱咐?赵雄当时不会知道;也许,韩世忠就根本没有对子孙家人们讲说为什么!其唯一的答案,依然深藏在韩世忠的心底:就让我清清静静地走吧!清凉居士韩世忠之在天之灵又何必再沾染你赵氏皇家的如此虚荣?!这是其一;其二,“最后论战议和章数十上”,莫不至关韩世忠无私无畏、忠心报国之大节,而决策之失误,又岂在单单指说秦桧之流?所幸者,有孝宗皇帝诏命且“不许辞勉”,谨以“视山西以勇略称者”类比,又轻轻地将锋芒引开,其刀笔之功底,与前段“其始终恩过如此,”一语诚可并称绝妙!
  尽管墓誌铭文、神道碑记、宋史之传记均未涉及韩世忠临终的遗言之详实全貌,但后生我辈虔信宋人所辑著之传闻记述,多贴近历史真相。绥德汉韩世忠自知其将不久于人世(按:有说于死而复生之后!)犹着意叮咛妻子儿孙辈:坚守杜门谢客训诫;尽将家中尚存的百万逋卷付之一炬;将府上少妇与年轻侍婢、女佣等依愿放归还家;无家可归者,资以钱物,助其成就家室;还宽慰子孙家人说:赖天之灵,我能得全首领卧家箦而殁,已很知足了,还有什么可值得你们悲哀的?……
  执如上传闻辑录,对照墓誌铭文和神道碑记所深藏的诸多质疑,关于蕲王韩世忠之死,谨以如下文字告结曰:绥德汉韩世忠是在身囿胁逼,深怀危惧中离开了那个黑暗的人世间,遗恨万千!他以临终前的那些决策来暗示家人:要有家破人亡的精神准备!和家人这样地生、死诀别,其痛心不忍可知,只是唯大英雄如韩世忠者没有(不肯)将这一层潜在的厄运说破;他那一颗仃止博动的心,并未安息!
  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尽管秦桧老贼未被刺杀而死⑥。庆幸老天爷睁眼,终于绍兴二十六年冬结束了他那罪恶而可耻的一生!伴随秦桧死去,一代忠良韩世忠的家人始走出了那个“黑暗的王国”!韩世忠与其元配秦国夫人白氏合厝,是在秦桧老贼死去的第三年。仔细品味韩世忠的遗嘱,后生我辈尚有质疑;曰:韩世忠临终还有如此遗嘱留于儿孙家人——我和你母亲的合葬事,一定留待于秦桧老贼死后,切不可过早办理!
  倘若问后生我辈:缘何又多出如此质疑来?答曰: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册,不乏掘墓破棺、焚尸扬灰事例!秦桧老贼誓言不杀越鼎、张浚、李光、胡诠死不瞑目,韩世忠的在天之灵又何以得安?呜乎!绥德汉韩世忠之晚岁,“自乐”安在?“荣宠”安在?悲哉也乎!……
  具往矣!抚古思今,唯祝愿我蕲王韩世忠英名千古,魂兮归来!
  
  注:
  ①无知之辈鼓倡浮言:所谓之“浮言”,即不符合事实的言论和文字而已;于此乃高宗之罪斥用语;无知之辈,乃指说绍兴二十六年春二、三月间,进士林东与梁勋先、后分别上书评论秦桧主和议之咎以及追究其党羽罪责两史实。
  ②抗章公车:公车,本义有三;即兵车、官车,汉代官署之名。于此乃专指官车而言;抗章公车,即:(有些人)公然坐了官家车乘来京上书,干预和抗议朝廷大事!
  ③④:所引史实,均见《宋史·奸佞·秦桧传》
  ⑤所引史实,均摘自《宋史·高宗本纪》
  ⑥“未被刺杀而死”:绍兴二十年,正月丁亥,秦桧入朝,殿前司军施全刺杀之,不中;壬辰,施全被斩于市。
  2007年12月12日再改于陋室
  ■栏目责编/沙人
其他文献
罗至/六十年代出生,陕西米脂人。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发表作品,诗作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报月刊》《诗歌月刊》《葡萄园》(台湾)等海内外重要诗歌刊物。出版有诗集《掌中之树》(中国文联)。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春天的咳嗽声    住宅小区与废厂房之间的一面沙坡上  传来一阵咳嗽声。熟悉的邻居知道  这是老李发出的。老李从乡下进城  投奔儿子。儿子——一个经常开着  黑色桑塔纳,穿行于别墅和小区的
期刊
题《梵·高传》    一支笔的诞生  世界转过身去  舞蹈还原成舞者自身  我得走了  疯过癫过曲终后  我得去寻找三块五法郎的  面包和空气  一罐向日葵  穿过一岁一枯荣的草  成熟的季节  点燃的是一张张  贪婪的嘴  又一次,曲终人散后  我不是神父  给自己做那次  百年后的弥撒    真实    高虎来找我  高虎找我也没啥事喝酒  高虎说,海鹏死了  海鹏的车钻进人家车的屁股里  高
期刊
惠诗钦/女,陕北清涧人,现就读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中学。有诗文发表于《诗刊》《绿风诗刊》《中国诗人》《特区文学》《辽河》《少年月刊》《中学生学习报》《梅园文学》(卢森堡)等,有作品入选《2006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2006华语诗人女子诗歌大展专号》等。    夭折    雨,没停  从昨天到今天  也许  还会延续到明天  六月的太阳  被包裹在云彩里  透不过气  许久  
期刊
白云清风赋(二首)    公元2007年9月27日,有幸参加“白云山论道”活动。是日白云山阴天小雨,天高云淡,云树缥缈,丝箜悠远。群贤毕至,长少咸集,寻华夏文明之根,论和谐发展之道……    (一)  白云古刹连琼瑶, 奇峰清风任缥缈;  仙苑天阙柏森森, 殿阁辉煌映碧霄。  北依长城凝紫气, 东滨黄河玉带飘;  晨钟暮鼓丝箜远, 虎踞龙蟠共妖娆。    (二)  大道如天民为本, 大德如日九州耀
期刊
烟雨/女,七十年代初出生,本名常风琴。陕西榆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诗歌。曾受生存所迫,爱诗弃诗多年,又拾诗歌缓慢说起,活跃于网络与各类报刊。    跟你    寻找鸟 欢乐在一棵树上  春天和冬天亲如姐妹  我们的本来样子就是一条线  左边和右边 我和你  悲伤早已腐烂在记忆里  今天我将所有忘记 我的生命迷离着你和你的身躯  叫不出一声空白 三千年欢颜晚生注定  苍耳在秋 愿意跟你走多远
期刊
刘天雨/网名驼城刀客。1983年元旦出生于榆林市补浪河乡。2005年毕业于榆林学院中文系。当年末,开始诗歌写作。有诗歌散文零星发表于《大雁塔诗刊》《平民诗歌选刊》《情诗季刊》等。有非正式出版物《给点阳光就灿烂》(散文小说合集)。现就职于榆林电视台。    本命年    大年三十  母亲抖擞着一件  红裤衩  像举着一面红旗  就要插上  我最隐秘的阵地  二十四年,二十四年啊  我扮演了各种动物后
期刊
[摘 要]漢高祖7年(前200)由杨成延总体设计的、丞相萧何主持建造的未央宫建筑群中位于北面的石渠阁(与东面的天禄阁大体平行)为西汉时代的“王朝中央档案馆、皇家藏书阁”,“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多位群贤司马迁、杨雄等先后工作、探究、“校书著述”于此地,并利用其丰富的档案及图书资料编撰了众多经典文献,其中“史家之绝唱”《史记》也诞生于此;石渠阁“硥石为渠以导水”——防火防盗,时为图书档案馆建筑一伟大之
期刊
梦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生于陕西神木,九十年代中期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高中时诗歌在《陕西日报》《延河》推出,迄今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报刊多次发表作品。获奖多次,入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情在高处》、散文集《和梦想一起长大》。现为地方媒体记者。      我从未和你跳过舞    妹妹我从未和你跳过舞  你的舞姿  听说很美很出众  不论涂脂的时光怎样旋转  禅坐的我
期刊
李世民的大名中文可解释为“世界公民”,本不应计较一个关于亚细亚阳光的争执。他登基时日本派来使臣献媚的对他说:“我国皇上为日出处天子,你就是日没处天子!”。年轻气盛的李世民一听大怒,走下龙座,“咆、咆”搧了日本使臣两个嘴巴吼道:“嘴擦了另说!”怕死的日本使臣立马改口道:“日出、日没处天子都是陛下你!”这个故事不是我杜撰的,是在范文澜老的《中国通史》里读到的。  关于李世民这个大国沙文主义的皇帝,我们
期刊
我已很长时间拒绝为作者的作品写序,因为实在没有时间阅读作品并做出评价。“序”是不可随随便便的,既要为作者负责,又要为读者负责。但接到曹长金这本摄影集却不好推辞了,因为他的摄影集中有许多作品是在我的镇北堡西部影城中拍摄的。如今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是宁夏著名旅游胜地,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也取得“中国最佳旅游景区”、“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称号。其实,它也和曹长金的摄影作品一样,是我“玩”出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