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把底片留给自己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师张悦的博客头像是个小孩,拿着一个堪比头大的黑盒相机,遮住了小半张脸。小孩是张悦自己,那时他2岁, 得到了一个塑料的胶片机,一直在瞎按。当时拍了些什么?早就不记得了。
  作为一名时尚摄影师,张悦工作时的配备全是数码机器。但是平时,他喜欢用胶片机随手拍,偏色没关系,红眼没关系,记录下按快门的那几分之一秒就行了。在他看来,胶片更有人情味也更有故事感。前段时间他收了一台富士新出的胶片机,各方面都很好,拍出来的东西特别清晰。但等胶片冲扫出来他反而不爱用了,“太清楚了,和数码没有分别。”
  张悦数不清楚自己究竟拍了多少卷胶片,他也不整理。他希望的是等到六七十岁,有了时间和心情,一天分出一卷来,那时候才有意思。“胶片能用的只是那个记忆,没有别的用途了。你说你想跟别人分享,发条微博,胶片就卡住了,只能自己留着,自己拍自己的生活。”
  快与慢
  张悦去英国念书的时候带了一个胶片机,带了一个数码相机。那是2002年,胶片机还是摄影师们的标配。到了学校以后,开始用中画幅的胶片机,大个子的Mamiya。
  “当时数码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我在伦敦的学校里面,会有黑白的暗房,彩色的暗房,冲洗的studio。只有一间很大的数码工作室。当时数码刚刚进来,老师会介绍,不会太多的教,也没有普及。”
  从英国回来,做了职业摄影师,张悦还是随身带两台相机—一个数码,一个胶片,两部相机同时拍。工作完了从里面选。后来张悦发现一般有1/3的成片是胶片,剩下2/3都是数码,又过了一段时间,胶片就很少再用了。到现在,张悦在工作中全部使用数码相机,胶片机被他淘汰了。
  “其实主要是时间的问题,商业摄影效率越来越快。胶片拍完了要送冲洗,选好片子,扫描,拖了有三四天的时间了。那个时候再修就又要同样的时间。好多的项目需要赶快做出来,我想用但也用不了了。”
  对现在的张悦来说,胶片相机就像是一部很老的汽车,坐上去心情愉悦,追忆似水流年,但是不会试图开着这辆车奔哪去了,更别提开这辆车去上班。“在我看来,同样的一个想法,用胶片、数码同时拍,数码会更好。不管是要什么样的感觉,数码都能做出来。但数码有时候太快了,不像拍胶片,你得想半天,但又是思考的这段时间,能帮助你拍出一张好片子。而不是像数码这样,一遍一遍的调,最后给蒙对了。”
  但是张悦还是愿意随身携带小胶片,中画幅的相机收藏用,有时拍片当做道具。他觉得虽然数码的质量超过胶片,但是胶片的故事性是数码所没有的。虽然数码也能做出胶片的效果,但太费劲,也要悟性。“胶片本身是传统的光线显影方式,这种就是自然原理产生的,不是电子原理。而且好多种胶片配不同的冲洗方式,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数码是做成那样,强化成那样的。特别是在自然光下,胶片有人情味和空气感,能看见彼此之间的距离,存在于空间中的,而不是画面。”
  张悦转身打开几卷他电脑里扫描的胶片作品,没有什么主题,人物表情松弛,忽视相机。那种时光的颗粒感,就像是光阴的故事。
  真实的不完美
  工作之外,张悦经常会拍好多卷在家搁着。等到扫描出来,会有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他坚持自己底扫,用一台也早该被淘汰,现在连零件都配不到的老扫描仪,一张一张地慢慢来。
  不让别人扫是因为高级机器会把颜色扫得太完美,而且他从来都不修这些图。
  模特、明星、商界精英,这些都是张悦的拍摄对象。他用数码技术让他们顾盼生姿,熠熠生辉。但是胶片完全不同,“胶片对我来说,就是真实地记录一些事情。调完的都是假象,虽然看上去那么完美,但我觉得真实才是最完美的。”
  他还记得用胶片拍过的那些有意思的照片,全都是瞎按,当时也不知道拍了什么。不像数码,拍完了就看,不好看马上删了重拍,就跟完成作业一样。如果进入工作状态,一天要拍上千张照片,留给每张图的时间可能还不到一秒,没有那么多好玩不好玩,也没有等待的乐趣。
  张悦有一台120的胶片机,过卷有问题,有时会两张拍到一张上。“有次我在香港,在酒店拍了一张香港的全景,有楼有海的那种。我记得当时手动过卷了,但估计没过去。第二张拍了一张房间的,洗出来才发现,叠在一起特别好看,有了一种酒店外面的窗户看到了屋里的感觉。”
  在张悦的工作室里,零散地摆放着他的一些作品,有些被制作成了大海报或者无框画。图片里的人物都是名利场上的常客,摄影师也可以依此增添名望。打开角落里的保险柜,里面放着张悦喜欢的胶片旁轴机、宝丽来,还有一个8厘米的玩具摄影机。这摄影机早就不能用了,不是机器本身的问题,而是没有胶片,也没有地方可以放。
  那下一个会是摄影吗?
  “美国有个摄影师是拍大画幅的宝丽来的,特定的相纸和胶片是他风格的基础。但是这种胶片现在已经不生产了。他器材库里还留了够两年拍的卷,拍完就再也没有了。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当然不希望胶片灭亡,但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Q:你拍的第一卷胶片是什么样的?
  A:2岁就拍了第一卷,但不记得拍了什么。有目的的拍是在1996年,我爸爸当时出一本关于店铺装修、门脸设计的书。那时我上高中,有一个暑假就帮他拍这个,拍了有40多卷,那是第一次正规拿起相机,当时还没想以后做摄影师呢。
  
  Q:你最喜欢自己的哪一台胶片相机?
  A:佳能的QL,是一个旁轴相机。是在英国的二手市场上买的,当时就是觉得外形特别好看。用这个相机记录了很多在英国的生活。
  
  Q:你觉得胶片摄影会消失吗?
  A:我相信它不会消失。虽然拍的人是越来越少,但喜欢的人永远都有。我害怕的是相关产业的消失。这样的话,对于想拍的人,可能就没有胶卷了,没有地方冲了。我不需要囤积胶卷,我不是必须用哪个型号的人。过期卷也没关系,肯定能看见吧。我希望大家都能洗一些照片出来,纸还能保留一下,但你都放在电脑里,没准哪天电磁一干扰就都没了。
  
  1886年,乔治·伊斯曼研制出第一架自动照相机,并给它取名为“柯达”,柯达公司从此诞生。当时的相机是一种简单的手提方盒式照相机,装有一卷可拍100张的纸底片。拍完后要送回厂内进行显影、印像和重装底片。柯达在第一个广告中郑重承诺:“你压下按钮,其余由我负责!”
其他文献
方舟子很清楚,事件不会有一个清晰的结局,“最后结果可能就是那样,自然而然的就消退了。”这是网络事件发展的必然规律。一起事件盖过一起事件,在微博上,从来不缺少新的故事。  突然醒悟?  采访的过程中,方舟子接了两个电话,回了一条短信。采访的后半段,电视台记者在工作室的门厅等待,而在电视台的采访之后,方舟子还将接受一家媒体的访问。  这不是方舟子最忙的时候,方韩论战已减弱不少。一部分人已经转移了注意力
期刊
他是另类物语家,出其不意地摆弄玩耍文字,煞尾处让读者眼开目明,乐翻了天;他是风月鉴赏人,最爱手捧“假性经”给世人普法弘道,谈的虽是风月,细想足以勾得出风云;他更是祖师奶奶的义务宣传员,举凡张爱玲的一言一语,他都看作天大之事,其文心之深密灵慧,祖师奶奶活转来,料来也要收他做及门弟子的吧。他就是香港专栏的健笔与贱笔—迈克。  然则妙中之妙端是迈克谈色说性。《吹绉一池春水》之港版原名《性文本》,顾名思义
期刊
春节某饮料的代言广告中,张国立扮演父亲,扮儿子的推开门说:“爸,我回来了!”没有纠结,没有隔膜,可惜这种情景没有成为现实。当时的张国立可能会想如果这个角色是自己儿子来演就好了。在《让子弹飞》里看到张默,没认出他来。毕竟,上一次大规模地看到他,是在2003年了,那一年年底,因为打人事件出现在媒体的时候,他21岁,脸型圆润,气质稚嫩,媒体经验不足,只在面对家乡媒体时,用成都话道歉时,才显得比较自如。而
期刊
你爱北京吗?如果把镜头对准那些每天在这座城市的地铁里穿梭的人们,想必答案会五花八门。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怪物,也是容纳怪物的魔方。在人与城市的多频互动中,彼此互相影响,也在互相塑造。此次杨亚洲和张亚东跨界执导话剧《北京我爱你》,通过排演一出出发生在北京地铁里的悲喜剧,他们也在寻找着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情感和回忆。    新手的困惑和领悟  《北京我爱你》这个命题面前,杨亚洲和张亚东都是第一次做话剧导演。
期刊
最是春天好色彩,如柳丝如春风,明而不燥、妖而不骚。每一分颜色都将那份微温的风情在眉目间传递。    春情荡漾 Deform坐椅    如果为这把坐椅选一个最合适的主人,我们觉得非巴巴爸爸莫属,不管是颜色还是形状,实在太相称了。来自汉堡的设计师Milena Krais带来了名为Deform的系列坐椅,一共有六把,用色彩鲜艳明快的毛线为椅子们编织“外套”,使每一把看上去都温暖、柔软。而这六件“外套”的
期刊
尽管脸谱(Facebook)在中国只是个传说,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人通过它赚取财富的野望,不过这很可能只是少数富人的游戏。     整个二月,全球的富豪们都因为马克·扎克伯格的上市计划而兴奋不已。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科技公司IPO交易,根据招股说明书,Facebook计划融资50亿美元,市场预估值可达到750亿-1000亿美元。这对正处在寒冬中的全球资本市场而言,无疑是一次盛大狂欢。  从表
期刊
赵薇的14年,是所有电影学院女生的理想和榜样。  她说,“我的青春没有太多遗憾。”如果一切顺利,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会在3月开机,这是她入行以来花费心力最大的作品,  她希望这是一部“有着丝丝文艺气息的商业电影”。    爱和阳光  《love》 中脚裹石膏身穿红色性感睡衣跳艳舞的单身母亲小叶,与《还珠格格》中古灵精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燕子,她们穿越时光隧道,遥遥相
期刊
春节期间演出不少,但印象最深的仍是去年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那是一场用音乐艺术演绎国际政治的典范:上半场是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的第三交响乐,为纪念二战大屠杀幸存者而写,首演时恰逢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作品便献给了他。该交响乐是一首罕见的“配乐诗朗诵”,82岁的朗诵者塞缪尔·匹撒尔是一名大屠杀幸存者,父母和妹妹皆死于纳粹魔掌,他朗诵的《与上帝的对话》是他自己的作品,创作于前几年。音乐会的下半场是苏联
期刊
让我告诉你一个18年前的小故事, 关乎意大利浓缩咖啡, 关乎 Espresso, 关乎生之恋, 关乎死之悦。 是的, 没错, 死之悦, 有人为了寻死而猛喝浓缩咖啡, 只因期待, 快快乐乐地死去。   地点是美国中西部的城市, 是大学城, 是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 Madison, 亦有人译之为陌地生, 城市不大不小, 大学不过不失, 有些系所还是全美排名之首, 例如我所念的社会学系。    时间
期刊
歌唱家谭晶邀请古志辉师傅制作家宴,与陈凯歌夫妇一聚自有她的理由。作为丽思卡尔顿酒店中餐行政总厨,古师傅手下玉餐厅的粤菜不仅保留了传统味道,在食材、调料和摆盘上还有着不少的创新。  古志辉曾在香港和日本工作多年,他希望能把日式料理的一些方法融入中餐,比如中餐的东西加上日式的调味料。在做椒盐排骨、椒盐鱿鱼的时候,炸好了就撒一些日本气味粉,带来微辣的感觉,会给常佐以豆瓣酱的菜品带来新意。而且日本料理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