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今天的中小学生热衷于信息化的生活方式,音乐手机、MP5、电脑甚至网吧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面前,教师与学生都同时拥有了两个活动和生存的空间:一个是现实空间,另一个是虚拟空间。如果教育者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或者在接受和掌握新兴事物上处于相对劣势,就可能无法进入虚拟空间生活,也就无法理解受教育者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两代人在信息活动方面有效沟通的缺失,进而出现“信息代沟”。在这样的情形下,教育者的权威自然会受到挑战。当前,微博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信息交流方式,受到了包括青少年学生在内的广大网民的青睐。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现实困境
最近,广州的一学生小刘迷上了用手机“织围脖”。她喜欢用微博记录下每天发生的事情。她告诉笔者,微博现已经成为同学们热衷的交流方式,没写过微博的同学会被认为很土、很落伍。在新浪、腾讯等微博平台,学生已成为主要人群之一。在新浪微博,仅以“90后”为标签的微博客就超过40万人。而某些学校也拥有自己的微博群,例如“广东xx学校”的微博群里就有超过2000名成员,其中大部分是在校读书的学生。马某说,刚上初一的女儿也有了微博,有一次,他无意中得知了女儿微博的昵称,就上网去搜,结果发现女儿的微博里经常转发一些成人笑话等不健康的内容,而且他还留意到,女儿很多微博都是通过手机发送的,时间都应该是上课时间。马某勃然大怒,愤然没收了女儿的手机。而女儿则认为爸爸“偷窥”了她的隐私,也很生气,父女关系为此闹得很僵。
近日,一篇名为“广东省廉江市某学校发生重大校园血案,造成75人死亡、24人重伤、数名学生轻伤”的帖子被廉江某网站转载,引发了很大的轰动。经湛江警方调查后通报称,这是一起子虚乌有的案件,是由廉江一未成年学生“为娱乐同学,以开玩笑为目的而捏造的”。经当地警方调查,在网络上捏造了这起“校园案件”的是廉江市XX学校学生龙某。龙某交代其在个人QQ空间上发布了“重大校园血案”只是为了一时高兴,仅以娱乐同学、开玩笑为目的,并不存在其他不良动机,也没有意识到在互联网上散布谣言信息是违法犯罪的行为。廉江警方已责令涉事学生龙某在该帖子转载的廉江某网站发表了《自责书》,对该谣言信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澄清及道歉。
由此可见,当前学生玩微博已成为一种时尚,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二、对策思考
1.直面现状,有效疏导是克服“信息代沟”的前提
应该承认,信息社会出生的年轻一代在信息知识和能力上整体超越了他们的长辈。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受教育者面前丧失了应有的权威。网络成瘾的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资格干涉他们的信息生活,因为老师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文化。网络时代的学生信奉伦理相对主义,不想让伦理、法律成为自己信息活动的“羁绊”,总是希望在QQ、微博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往网上传什么视频就传什么视频,他们使用BT疯狂下载电影时,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侵权。特别是在 “微博潮”来袭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卷入到这股潮流中,每天忙着“织围脖”,“直播”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还有的同学会上传手机随拍的照片,也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在微博上发泄自己的情绪。继手机短信和QQ之后,微博已成为时下学生们使用最多的交流方式。
微博是一种网络新生事物,中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追捧很正常,如果只是简单阻止,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辩证地看待微博积极和消极的两面。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多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也是非常必需的。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理解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玩微博的前提是不能耽误学习,比如上课时间不能用手机上网,不能因为玩微博而违反纪律。除了沟通上要讲究一些技巧外,在技术上也可以对孩子手机上网有所限制,比如限制孩子手机流量,学校在教室等区域屏蔽手机信号等方式,都可以控制学生用手机上微博的次数。
总之,微博是学生开阔视野、与人交流的一个平台,没必要硬性阻止,关键是要做好疏通引导工作,让学生有所节制,不因此影响正常的学习,要自觉遵守信息伦理,提高道德素养。
2.融入生活,沟通互动是消除“信息代沟”的关键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应是情感相通、心灵交流的过程。要让学生完完全全置身于良好的德育氛围之中,寓德于心,教师就得想办法进入学生感兴趣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例如:一位老师在学生的微博上看到:“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我好想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啊!” 这位老师马上联系该学生的家长,原来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规定儿子晚上不能看电视,平时也不能听音乐。得知孩子的苦闷和愿望后,这位学生的家长在周末带孩子看了场电影,还陪孩子去买了几张喜欢的音乐CD。孩子在微博上写道:“周末好开心,妈妈万岁!”家长也赶紧回复:“希望适当的放松能让你学习更专注。”
如果在微博中,师生能关注彼此的微博账号,就能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情况。比如,师生许多感觉不方便当面说的想法,都可以通过微博来交流,增加相互的理解和沟通,关系也会更加融洽。面对学生的一些困惑和压力,教师可以参与一起交流讨论,倾听孩子真实的内心,体味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感受他们的追求与希望,教师更可依托情感丰富的语言,引领学生去努力寻找心灵的踪迹,从而产生内心体验,促使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进而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3.同伴互助,借力活动是消除“信息代沟”的有效手段
未成年人在道德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相对于长辈的教育,他们更愿意听从和采纳同伴的观点,他们在与同伴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方面具有强烈的动机。比如小伙伴们的言行举止往往易令个体产生从众效应,当个体利益与团队利益相冲突时,个体更倾向于服从团队意志。德育工作者要学会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同辈群体的作用,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实践中,教师可选择微博平台,让学生开展相关道德话题的探讨,通过班级辩论赛,使未成年学生充分体验到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团队协作中,懂得学会关怀和尊重其他学生。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交流中思考、发现,在沟通中创新、成长。他们在活动中经历着、思考着的同时,把抽象的伦理教育融入到自己的心灵世界。这些活动无疑是对未成年人身心的一场洗礼,有利于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面对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未成年人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唯有积极寻找对策,创新思路,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出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白云区东平小学 白云区同和小学 广东广州 510440)
责任编辑:王清平
一、现实困境
最近,广州的一学生小刘迷上了用手机“织围脖”。她喜欢用微博记录下每天发生的事情。她告诉笔者,微博现已经成为同学们热衷的交流方式,没写过微博的同学会被认为很土、很落伍。在新浪、腾讯等微博平台,学生已成为主要人群之一。在新浪微博,仅以“90后”为标签的微博客就超过40万人。而某些学校也拥有自己的微博群,例如“广东xx学校”的微博群里就有超过2000名成员,其中大部分是在校读书的学生。马某说,刚上初一的女儿也有了微博,有一次,他无意中得知了女儿微博的昵称,就上网去搜,结果发现女儿的微博里经常转发一些成人笑话等不健康的内容,而且他还留意到,女儿很多微博都是通过手机发送的,时间都应该是上课时间。马某勃然大怒,愤然没收了女儿的手机。而女儿则认为爸爸“偷窥”了她的隐私,也很生气,父女关系为此闹得很僵。
近日,一篇名为“广东省廉江市某学校发生重大校园血案,造成75人死亡、24人重伤、数名学生轻伤”的帖子被廉江某网站转载,引发了很大的轰动。经湛江警方调查后通报称,这是一起子虚乌有的案件,是由廉江一未成年学生“为娱乐同学,以开玩笑为目的而捏造的”。经当地警方调查,在网络上捏造了这起“校园案件”的是廉江市XX学校学生龙某。龙某交代其在个人QQ空间上发布了“重大校园血案”只是为了一时高兴,仅以娱乐同学、开玩笑为目的,并不存在其他不良动机,也没有意识到在互联网上散布谣言信息是违法犯罪的行为。廉江警方已责令涉事学生龙某在该帖子转载的廉江某网站发表了《自责书》,对该谣言信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澄清及道歉。
由此可见,当前学生玩微博已成为一种时尚,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二、对策思考
1.直面现状,有效疏导是克服“信息代沟”的前提
应该承认,信息社会出生的年轻一代在信息知识和能力上整体超越了他们的长辈。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受教育者面前丧失了应有的权威。网络成瘾的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资格干涉他们的信息生活,因为老师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文化。网络时代的学生信奉伦理相对主义,不想让伦理、法律成为自己信息活动的“羁绊”,总是希望在QQ、微博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往网上传什么视频就传什么视频,他们使用BT疯狂下载电影时,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侵权。特别是在 “微博潮”来袭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卷入到这股潮流中,每天忙着“织围脖”,“直播”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还有的同学会上传手机随拍的照片,也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在微博上发泄自己的情绪。继手机短信和QQ之后,微博已成为时下学生们使用最多的交流方式。
微博是一种网络新生事物,中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追捧很正常,如果只是简单阻止,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辩证地看待微博积极和消极的两面。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多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也是非常必需的。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理解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玩微博的前提是不能耽误学习,比如上课时间不能用手机上网,不能因为玩微博而违反纪律。除了沟通上要讲究一些技巧外,在技术上也可以对孩子手机上网有所限制,比如限制孩子手机流量,学校在教室等区域屏蔽手机信号等方式,都可以控制学生用手机上微博的次数。
总之,微博是学生开阔视野、与人交流的一个平台,没必要硬性阻止,关键是要做好疏通引导工作,让学生有所节制,不因此影响正常的学习,要自觉遵守信息伦理,提高道德素养。
2.融入生活,沟通互动是消除“信息代沟”的关键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应是情感相通、心灵交流的过程。要让学生完完全全置身于良好的德育氛围之中,寓德于心,教师就得想办法进入学生感兴趣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例如:一位老师在学生的微博上看到:“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我好想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啊!” 这位老师马上联系该学生的家长,原来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规定儿子晚上不能看电视,平时也不能听音乐。得知孩子的苦闷和愿望后,这位学生的家长在周末带孩子看了场电影,还陪孩子去买了几张喜欢的音乐CD。孩子在微博上写道:“周末好开心,妈妈万岁!”家长也赶紧回复:“希望适当的放松能让你学习更专注。”
如果在微博中,师生能关注彼此的微博账号,就能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情况。比如,师生许多感觉不方便当面说的想法,都可以通过微博来交流,增加相互的理解和沟通,关系也会更加融洽。面对学生的一些困惑和压力,教师可以参与一起交流讨论,倾听孩子真实的内心,体味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感受他们的追求与希望,教师更可依托情感丰富的语言,引领学生去努力寻找心灵的踪迹,从而产生内心体验,促使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进而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3.同伴互助,借力活动是消除“信息代沟”的有效手段
未成年人在道德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相对于长辈的教育,他们更愿意听从和采纳同伴的观点,他们在与同伴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方面具有强烈的动机。比如小伙伴们的言行举止往往易令个体产生从众效应,当个体利益与团队利益相冲突时,个体更倾向于服从团队意志。德育工作者要学会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同辈群体的作用,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实践中,教师可选择微博平台,让学生开展相关道德话题的探讨,通过班级辩论赛,使未成年学生充分体验到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团队协作中,懂得学会关怀和尊重其他学生。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交流中思考、发现,在沟通中创新、成长。他们在活动中经历着、思考着的同时,把抽象的伦理教育融入到自己的心灵世界。这些活动无疑是对未成年人身心的一场洗礼,有利于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面对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未成年人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唯有积极寻找对策,创新思路,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出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白云区东平小学 白云区同和小学 广东广州 510440)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