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从倾听学生的嘀咕开始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aoxi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上,学生常会发出这样或那样的嘀咕。大多数教师会有意无意避免或减少这类声音。其实,嘀咕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嘀咕,倾听嘀咕,引发学生思辨,使其主动质疑探究,进而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嘀咕;教学资源;语文素养
  何谓嘀咕?嘀咕就是私下里小声地说话。课堂上,教师只要稍加留意,就会经常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嘀咕。它们是来自学生心底的声音,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有些甚至还蕴藏着灵感和思维的火花。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对课上嘀咕声的处理与利用。
  一、捕捉嘀咕,引发思辨
  学生在课堂上嘀咕,有时是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表现。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嘀咕时,要分析其利弊,捕捉对课堂教学有推动作用的亮点,并通过机智的教学手段进行处理,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功效,创造意外的精彩。
  某天上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在分析赵州桥大孔两边四个小孔的作用后,一个学生突然嘀咕了一句:“既然小孔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干脆都做成小孔得了。”虽然他的声音很小,但笔者却听得很真切。都做成小孔?显然这个学生对于赵州桥设计的巧妙还没有完全领会。只有他一个人这么理解,还是其他人也可能这样想?笔者决定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大家一起来辩一辩。于是,笔者故意提高音调:“同学们,李春的设计可能不是最好的,咱们班有一个更好的创意!”并请那个发出嘀咕声的学生重复了他之前说的话。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很是诧异,不一会儿课堂上小手林立。
  生:我觉得都做成小孔不好。假如都做成小孔,排水速度会很慢。要是发大水,水一时排不掉,会涌上桥面,甚至会把整座桥冲毁。
  生:我也觉得都做成小孔不好。都做成小孔的话,那小孔和小孔之间连接的地方,都要用石头去砌,这样一来,就浪费石料了。
  生:不仅浪费石料,还增加了桥身的重量。桥身要是太重,上面的车马跑起来,桥也有可能面临倒塌的危险。
  生:如果都做成小孔,从侧面看就像蜂窝似的,一点儿也不美观。
  ……
  学生嘀咕的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是对事物真实的看法。有时他们的想法有失偏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上述片段中,笔者及时捕捉了学生的嘀咕,从中发现了问题,但是没有强行纠正学生的认知,灌输自认为正确的见解,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展开辩论,与文本、同伴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从而深入理解文本。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这样的嘀咕并合理引发思辨,学生的思维定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这也是真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对症药方”。
  二、放大嘀咕,质疑探究
  “学贵有疑。”当前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常见。很多时候,他们认为只要是书上讲的、老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即便有质疑也不敢大声说出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还应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他们质疑,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从而解除学生思想上的束缚,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处于主动求知探索的积极状态,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压抑状态。
  比如,执教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蜜蜂》一课,在和学生一起讨论法布尔的实验过程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捉蜜蜂→打开纸袋→做记号。这时,身边有个学生嘀咕:“先打开纸袋再做记号?纸袋一打开,蜜蜂不就全飞了,还怎么做记号?”听了这个学生的话,笔者先充分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接着问大家:“法布尔先捉蜜蜂,再打开纸袋给蜜蜂做记号,然后放蜜蜂,这个顺序合不合理呢?”学生听了,低头看书,埋头思考,不一会儿教室里炸开了锅。
  生:我觉得这个顺序不合理。法布尔一旦把纸袋打开,蜜蜂不就蜂拥而出了?记号做得了吗?
  生:难道法布尔捏住袋口一次只放一只蜜蜂出来?那樣岂不容易伤了蜜蜂?
  生:法布尔一只手要拿着纸袋,另一只手要捉住蜜蜂。要想给蜜蜂做记号,那就得放一只蜜蜂出来就封一次袋口,还得把纸袋放下来才能空出手来做记号,多麻烦啊,况且当时小女儿又不在身边。
  看到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笔者趁机追问:“那大家觉得什么时候给蜜蜂做记号最合适?”学生思考片刻,最后一致认为捉住蜜蜂后把它放进纸袋之前做记号最合适。末了,他们惊呼:原来我们的教材也会有不合理的地方呀!
  课后,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人教版教材中《蜜蜂》一文关于实验过程是这样表述的——
  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而现行的统编教材却是这样表述的——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对比两个片段,不难看出,人教版教材中给蜜蜂做记号被安排在打开纸袋放蜜蜂之前,这样显然更合理。为什么统编教材做了这种不合理的处理?是考虑不周,还是为了尊重原文?为此,笔者又查阅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译文是这样记载的——
  有一天,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叫我的小女儿爱格兰等在屋檐下,然后我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着它们走了二里半路,接着打开纸袋,把它们抛弃在那里,看有没有蜜蜂飞回来。
  为了区分飞到我家屋檐下的蜜蜂是否是被我扔到远处的那群,我在那群被抛弃的蜜蜂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在这过程中,我的手不可避免地被刺了好几口,但我一直坚持着,有时候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痛,只是紧紧地按住那蜜蜂,把工作做完,结果有二十多只损伤了。当我打开纸袋时,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一拥而出地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区分该从哪个方向回家一样。
  从原文能够看出,法布尔给蜜蜂做记号是在打开纸袋放蜜蜂之前。当笔者把这一发现告诉学生后,他们纷纷表示要给教材编者写封信,指出编者的这种处理不够合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对此,教师应从小处着手,从倾听学生的嘀咕入手,激起学生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学生的嘀咕有时也是一笔教学财富,亦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捕捉嘀咕、倾听嘀咕、放大嘀咕,站在教育新视角,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洪铺中心学校   246141)
其他文献
笔者曾看到一位名师写的一篇教育随笔。文章说,到学校听语文课,经常看到这样一幕:某名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就让其他学生给予掌声鼓励。哪怕这名学生的发言“挺一般”,其他学生也会随声附和“好”。于是,这位名师有感而发:“学生犹如一台被教师控制着的机器。”  这种说法对吗?  发言“挺一般”,就不能“用掌声鼓励”吗?不一定。  比如,有个二年级女生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喜欢朗读课文。一让她读,她就哭,老
期刊
【摘 要】统编教材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中编排了中国古典名著,围绕“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从易到难,由浅及深,从习得到应用,逐步引导学生走向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基于这样的编排,中国古典名著大单元的学习需“点·线·面”相融:点,聚焦要素,循阶导读习方法;线,整体观照,纵横联读提能力;面,多措并举,延伸畅读品原著。  【关键词】中国古典名著;大单元;学习策略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优
【摘 要】精准的课堂提问是推进精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立足学情视角,把握精准提问时机;依托教材体系,选取精准提问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活用精准提问方法”等策略,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效能,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精准教学;提问策略;学情  “提问”是课堂中一种频繁使用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提问有效地促进精准学习,是实施精准教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立足学情视角,把握精准